和上一次突尼斯及埃及動亂不一樣,那時的美國皺著眉頭,以充滿憂慮的眼光,看著美國的盟國一個接一個的倒下,不知道這場阿拉伯群眾造反運動何時是一個頭。
沒想到,阿拉伯地區的騷亂又波及到了伊朗,這一下可給美國帶來了意外的驚喜。據法新社華盛頓2月14日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熱情贊揚伊朗反政府抗議活動的“勇氣”和“抱負”,敦促德黑蘭學習埃及榜樣,“開放”其政治體制。希拉里還說:我們反對暴力,我們要求為阻止自己的人民自由表達觀點而再次動用安全部隊并訴諸暴力的伊朗政府做出解釋。美國在線2月11日報道,副總統拜登發表演講:我要對伊朗的朋友說,這是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刻,是時候讓伊朗人民暢所欲言了,讓你們的群眾去游行、去表達意見吧,給他們發言的權利吧。
很明顯,這一次美國政府公開表明,要大張旗鼓的支持伊朗反政府活動。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伊朗國內的動蕩會使得美國手舞足蹈、樂不可支?
熟悉現代史的人應該對美國與伊朗的關系并不陌生。1979年之前,伊朗是巴列維國王統治階段,那個時候美伊關系可以用“好的穿一條褲子”來形容。巴列維國王于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啟了伊朗現代史上赫赫有名的“白色革命”。但是在巴列維的改革實效與民眾的期望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而且在改革過程中還觸動了包括宗教階層在內的多方面的既得利益,所以巴列維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倒加劇了伊朗國內局勢的動蕩。但是由于地處波斯灣地區,一是具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二是具有能卡住霍爾木茲海峽咽喉的、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就看這兩點,美國就不能不重視伊朗,掌握了伊朗就意味著掌握了整個中東。
然而好景不長,巴列維國王白色革命盡管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由于巴列維對國內的高壓政策以及對群眾示威的強力鎮壓,使得國王失去民心;巴列維追求伊朗在波斯灣的憲兵地位,過度的武器購買、對伊斯蘭教的相對漠視以及對改善民眾生活的不力等因素最終釀成了伊朗1978~1979年間的大規模的動蕩——伊朗霍梅尼伊斯蘭革命。面對四面楚歌的巴列維國王,美國雖然也曾有意援助,但是面對伊朗革命成功不可阻擋之勢,當時美國的卡特政府迅速做出拋棄巴列維政權的決定。隨著巴列維國王的出走他鄉和極端反美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建立,曾經存在了近30年的美伊親密關系也走到了盡頭。巴列維政權的倒臺除了使美國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地區盟友外,還使得美國的國際威信受到嚴重損害。
從那以后,美伊關系一直呈現緊張狀態。其中伊朗群眾占領美國大使館后,卡特政府派出武裝直升機援救以失敗告終;兩伊戰爭期間,美國一直支持伊拉克對伊朗的戰爭;直到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伊拉克被國際社會制裁,伊朗才緩過一口氣,但美國小布什和伊朗內賈德之間仍是相互冷眼,互不買賬;到如今奧巴馬上臺,伊朗因核問題依然被美國制裁和打壓,兩國關系依然冷若冰霜。美國情報部門始終沒有放棄對伊朗現政權的顛覆和破壞活動。由于伊朗的強烈反美和反以色列立場,美以情報人員一直在絞盡腦汁想搞掉伊朗領導人內賈德,扶植親美以的領導人上臺。有消息說,去年發生在伊朗境內的幾次爆炸事件,其背后就有美國和以色列情報機構的影子。
俗話說: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現在機會終于來了。《華盛頓郵報》說: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倒臺引發的革命熱情擴散到整個中東地區,受影響最大的居然是非阿拉伯國家伊朗,又發生了群眾示威游行,這似乎是自2009年12月政府有效鎮壓反對派勢力以來規模最大的示威游行。
無利不起早,美國的想法是:如果群眾示威能夠幫助伊朗國內反對派造反成功,或許伊朗會產生一個親美政府,美國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夠拔掉伊朗這個眼中釘、肉中刺。所以美國毫不掩飾內心的喜悅,用反對暴力、支持人權的借口干涉他國內政,煽動群眾情緒一直是美國的拿手好戲,希拉里和拜登發表上述支持伊朗反對派的講話也就不奇怪了。伊朗官方也表示:抗議者大多是選舉失敗的總統候選人穆薩維和卡魯比的支持者,美國的一些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為選舉后的騷亂提供經濟支持。伊朗情報部長穆斯利說:美國中央情報局通過沙特的某些渠道,為暴亂領導人提供了10億美元活動經費。
還是那句哲學老話: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伊朗政權是否穩固,還要看伊朗政府是否得到國內人民的支持。如果有人民的支持,美國再搗亂也沒用,少數人鬧事也會被平息;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就不好說了,即使這次造反平息,但保不準那一天群眾還會起來。用中國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一句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