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早已經不是預期,我在9月16日的《通脹已成事實,貨幣還在貶值》時評中談過了。10月的全國物價指數達到4.4%,漲幅再創25個月來的新高,難道不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事實,還“預期”什么?“預期”是指沒有發生的事情,僅從簡單的字面也可以理解。
國家發改委官員近日紛紛出面回應正在開始顯現的高通脹問題。其基本要點,一是全年CPI控制在3%的目標難以實現了,二是宣布一些應對物價過快上漲的措施。圍繞在發改委周邊的專家,因為也拿不出什么正經的意見和建議,就只能大談“5%的CPI水平也沒什么可怕的”。中國人死都不怕,多少一點困難怕什么?這話毛主席60多年前就說過,還用專家說什么怕不怕的。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10日接受中國政府網訪談時說,雖然蔬菜等大部分生活必需品價格最近上漲較快,但是,國家重要物資儲備充分,有防止通貨膨脹充足的物質基礎和手段保障。他特別談到國家稻米、小麥儲備充足,遠遠高于世界儲備正常水平。據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9日介紹,食用油庫存也較為充足,“庫存差不多每人有10斤”。今年的大豆獲得豐收,進口也比較多,食用油供應沒有問題。
我完全相信國家糧食、食用油等重要物資儲備充足。而且,我們到市場上去看,除了部分地區柴油供應出現短缺外,幾乎所有商品都供應充足。即使商品房,供應也較為充足。買不起是另外一個方面的問題。為了擴大內需,推銷產品,國家還對節能家電、環保汽車、建材下鄉等實行補貼。這一輪的物價上漲,與以往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物價上漲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國家重要物資儲備充分、市場絕大部分商品供應充足的條件下,居然出現逐月攀升,越漲越高,大有“開弓沒有回頭箭”之勢。如果我們要有針對性地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僅僅依靠發展生產、增加市場供應和對低收入群體予以適當補貼恐怕難以完全奏效。
這一輪通脹的主因是各國“放水”,而且不是一般性地“放水”,“適度寬松”已經演變為“貨幣超發”。美國二次量化寬松6000億美元,相當于4萬億人民幣。這些錢是明年6月底以前按月進入市場的,每月幾百個億美元,已經引起世界眾多國家高度關注和廣泛批評,并在股市、黃金及大宗商品市場引發沖擊波。美元因為是世界主要儲備貨幣,所以才會引發世界性恐慌。此前有媒體報道稱,目前中國貨幣已經超發,直接加劇了通脹壓力。報道的計算方法是以M2(廣義貨幣余額)減去GDP(國內生產總值)。由上述計算方法得出的結論是: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超發貨幣接近43億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馬德倫11月9日澄清說,這種計算方法不科學,公眾不應該被某些言論誤導。第二天,也就是11月10日,新華社北京電稱:“盡管10月份信貸貨幣數據尚未公布,但截至目前,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已達到70萬億元,成為全球貨幣量第一大國。廣義貨幣存量和GDP的比重已經超過200%,創世界紀錄。”按理說,央行副行長的話和新華社消息我們都應當相信。但央行副行長的發言有語言邏輯和文字學方面的明顯缺憾,“澄清”的結果是“澄”而“不清”。為了證明這一點,我轉述語文泰斗葉圣陶老人的話。我二十多年前訪問他時,老人家告訴我,盡量少用或不用“別具一格”這個詞。你要說誰“別具一格”,就要說明這“一格”如何“別具”,就要說明其他“格”是什么樣子。我從此基本上放棄使用“別具一格”。馬副行長要說別人的計算方法不科學,必須告訴我們什么是科學的計算方法。否則,他的話就沒有說服力??茖W不科學,不能用權力、地位、身份來證明,只能用事實。你說不科學,我們就相信不科學,那我們生活在什么時代了?新華社記者報道比較科學,因為給出了70萬億元廣義貨幣存量和GDP的比重已經超過200%這樣的數據事實。那么,在這個數據事實基礎之上,我們就可以研究“我國超發貨幣接近43億元”的報道是否“計算方法不科學”。當然,最好還是央行來研究并告訴公眾。公眾畢竟是“外行”,“不科學”是“外行”的天然特征,沒有什么值得多所指責的。相反,倒是相對多的“內行”盡說一些“不科學”的話,很是值得警惕。
有專家、學者稱當前通脹是需求拉動型、成本推動型和輸入型通脹交織在一起,我則以為這一輪通脹是“貨幣超發型通脹”,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貨幣超發。不牽住貨幣超發的牛鼻子,今天抓蒜,明天抓姜,后天抓雞蛋,抓了一手雞毛蒜皮,物價該漲還是漲,抓不出所以然。(蘇文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