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海洋局獲悉:中國南海海嘯預警系統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可實時獲取全球800余個潮位站、60個海嘯浮標數據和我國沿岸、島嶼112個分鐘級驗潮站的數據。
在人們以往對于自然災害的印象中,海嘯似乎有些陌生。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海嘯災難頻發。據統計,新世紀的前15年間,全球已發生災難性海嘯事件10余次,遠遠高于上世紀6年一次的平均水平,全球80%以上的地震海嘯更是集中在太平洋。在此背景下,快速準確的海嘯數值模擬及預報技術成為海嘯預警的關鍵。
海嘯預警中心有關專家介紹,我國的海嘯預警業務起步較晚,自1983年加入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以后,主要轉發美國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發布的國際海嘯預警消息。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之后,有關部門開始分析和研究我國沿海的海嘯風險,逐步提高海嘯預警報能力。2011年日本地震海嘯之后,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國海嘯監測預警業務發展駛入快車道。
2013年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引入全球地震監測分析系統,首次具備了不依賴國外機構開展地震定位的能力;同年,該中心第一代海嘯預警業務平臺投入業務運行,實現了地震監測信息獲取、海嘯預警分析和制作發布自動化和一體化;2014年,國家海洋局牽頭建設完成25個寬頻地震臺用于地震海嘯預警;通過搭建全球及區域海嘯地震自動監測分析系統,接收全球、區域和中國近海地震臺網數據,實現全球中強海底地震震源參數的自動測定,使得我國在海嘯預警業務領域具備了獨立的海底地震監測能力。
目前,我國建立了新一代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嘯數值預報系統,該模型對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的海嘯數值預報可分別在5分鐘、1分鐘和30秒內完成,基本滿足了快速海嘯預警的需求。
南海海嘯中心的建設迄今已有2年多的時間。2013年9月,太平洋海嘯預警與減災系統政府間協調組第25次大會正式同意依托中國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建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2015年,該決議又被UNESCO/IOC第28次大會批準,這標志著我國在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系統建設中取得重要進展,也將填補該區域在海嘯監測預警方面的空白。這一決定得到了當時南海周邊國家的支持,將為南中國海區域防范海嘯風險,維護各國沿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資料表明,我國周邊海域及南海區域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的邊緣,面臨著區域海嘯和越洋海嘯的雙重威脅。其中,日本南部海槽、琉球海溝、南海東部的馬尼拉海溝,以及蘇祿海和蘇拉威西海所處的西太平洋島弧帶,是國際公認的海嘯潛在發生源地,其引發的區域海嘯對我國及南海區域威脅極大。歷史上,我國臺灣島、廣東等地發生過多次破壞性海嘯災害。
對于世界各國來說,沿海省市既是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也是受到海嘯災害威脅的區域。加強針對海嘯的科學研究,提高海嘯預警報的效率和精度,制定防災減災預案,保障南海周邊各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既是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組建的目的,也是中國作為區域大國的責任。
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和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主任原野表示,海嘯浮標實時監測是國際公認最有效的海嘯監測手段。我國已在南海馬尼拉海溝西側部署了海嘯監測浮標,實現了對南海潛在地震海嘯源區的實時監測和預警。
據原野介紹,未來我國計劃在南海、琉球海溝東部、臺灣東部等地震海嘯潛在風險的關鍵海域布放海嘯監測浮標,與全球海嘯浮標觀測網聯網運行,以有效監控地震海嘯波動,為南中國海區域周邊各國、我國東部及華南沿海提供預警報服務。
原野透露,我國將圍繞建設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級海嘯預警業務中心這一目標,通過自主開發建設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完善的地震海嘯監測網、海嘯預警系統和海嘯減災系統,為我國沿海地區和南海周邊國家提供快速、準確的海嘯預警信息。
同時,還將進一步開展地震海嘯災害的形成機理、發生規律、時空特征、損失程度等研究和分析,制定海嘯災害風險評估體系及相關標準規范,完善各類操作規程和應急預案。加強與南海周邊各國的溝通與合作,通過舉辦國際研討會和培訓班等方式,建立共識,培養人才,共同為南中國海區域的海嘯防災減災作出貢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