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科大學 張志坤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這是最近一個時期以來中國對外交往的熱門話題之一。筆者以為,講好中國故事當然既必要也重要,但前提是首先要說“中國話”。
筆者這里所謂的“中國話”,不是漢語的發音拼讀之類,也就是說,不是語言意義上的中國話,而是概念、邏輯上的“中國話”,如果遇到事情都按照別人的概念、邏輯來闡釋,那就根本沒有什么中國故事可講。
這里且不妨略舉一例。針對奧巴馬訪印這件大事,中國各家媒體都給予了高度關注,但有的媒體輿論傾向卻值得商榷。著名的《參考消息》是新華社主辦的,可謂百分之百的官方報紙,在中國有億萬受眾,影響可謂大矣。但是,就是這家報紙,1月27日在報道這件事情的時候通欄黑體大字標題是“美印‘秀親密’被指抗衡中國”。許多人對內容可能一目十行瀏覽而已,但對如此醒目的標題一定印象深刻,這樣的標題,等于坐實了來自中國的威脅與挑戰,并且中國的威脅是如此嚴重,以至于美印不得不用“秀親密”的辦法來加以抗衡了。
筆者以為,盡管這家報紙并非有意替美國說話,但在這樣的題目下,客觀上已經把中國擺在被告的位置上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這不是孤立、偶然事件,事實上,長期以來,中國的媒體及輿論跟著西方跑,按照西方的音調發聲,早已司空見慣。比如“國際社會”這個東西,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差不多每天都要以各種形式來加以表達,在朝核問題上,動輒“國際社會”要求,在伊朗、敘利亞等問題上,動輒“國際社會”云云,總是把 “國際社會”這頂大帽子扣來扣去,或者將其當做大棒子揮來打去。其實誰都知道,所謂的“國際社會”,無非是美國所主導的那一團伙而已,沒有美國就沒有“國際社會”,凡是美國挑頭的,一概都冠以“國際社會”的神圣外衣。可以說,中國的媒體,基本上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一個忠實的喇叭筒。
是什么原因在使中國的媒體沒有“中國話”而只能跟著別人鸚鵡學舌呢?
這個責任,媒體當然難辭其咎,但同時,教育及理論也負相當責任。許多人都已經意識到,改革開放以來,在人文社科領域,中國邏輯中國思維塌陷得相當嚴重,許多“專家”、“學者”已經淪為西方思想邏輯體系的俘虜,淪陷為人家的代言人,國際關系領域尤其如此。這些人不但用西方的東西武裝了自己,還用西方的東西武裝了中國的課堂與中國的教育,如此這般培養出來的媒體人自然唯西方的馬首是瞻,已渾然不知“中國話”為何物。說不出“中國話”,不要說講不好中國故事,甚至連腰桿都很少能直得起來。
中國的媒體就應該說“中國話”,這大概是一個長期的歷史性任務。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必須對現有的嚴峻情形有足夠的認識。說到這里,筆者不禁想起當年的“兩個估計”。想當年,筆者也認為“兩個估計”完全是杯弓蛇影,但現在回過頭來看,還真是相當地有道理。
如此一來,對于中國媒體什么時候能說“中國話”,筆者以為,如果照此趨勢不加改變的話,則希望相當地渺茫。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