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華盛頓10月30日電(記者林小春)什么因素影響著埃博拉患者的生與死?首當其沖的是年齡。一項在塞拉利昂的實地觀察發現,與老年人相比,年輕人更容易戰勝埃博拉病毒。但基因影響也不容忽視,一項小鼠實驗顯示,如果某些人促進血管修復和免疫力的基因比較活躍,那么他們的病情會相對較輕。
新一期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了一些醫護人員在塞拉利昂某醫院的觀察結果,他們共接診了213名出現埃博拉癥狀的病人,其中有106人被確診感染埃博拉病毒。這說明在西非疫區,很難通過癥狀判斷一個人是否為埃博拉患者。
研究表明,上述埃博拉患者的潛伏期通常為6到12天,與此前的觀察結果相似。在研究過程中,19人失去聯系,其余87名病人中不治身亡者約占74%。幸存者中,21歲以下患者的死亡率為57%,而45歲以上患者的死亡率高達94%,介于兩者之間的患者死亡率為74%。性別對死亡率似乎沒有影響。
患者的常見癥狀有發熱、頭疼、乏力、眩暈、腹瀉、腹痛、咽喉痛、嘔吐和結膜炎,僅有1名患者出現出血癥狀。其中與死亡最相關的癥狀是腹瀉,腹瀉患者的死亡率為94%,無腹瀉的患者死亡率是65%。研究人員說,這說明及時輸液補充電解質的重要性。此外,患者血液內病毒越多,病情就越嚴重,越容易死于埃博拉。
在這篇論文的47名參與研究者中,有6人因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還有1人死于中風,這再次凸顯在一線抗擊埃博拉的醫護人員所面臨的高風險。
美國華盛頓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30日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基因也會影響埃博拉患者的存活率。
此前埃博拉研究多使用猴子,但新研究在最高防護等級的實驗室中培育出了一種可用于埃博拉研究的小鼠。在實驗中,70%的小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出現癥狀,其中超過一半死亡;19%的小鼠感染后體重下降,但兩周后自行康復;另有11%的小鼠對埃博拉病毒有部分免疫抵抗力,其中不到一半死亡。這與目前西非的埃博拉疫情特點類似。
進一步研究表明,上述幸存小鼠的TIE1基因和TEK基因比較活躍,這兩種基因會促進血管修復和抗感染白細胞的生成。而死亡小鼠體內促進血管炎癥和細胞死亡的基因比較活躍。
負責這一研究的華盛頓大學病毒學家邁克爾·卡茨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們的數據表明,基因因素對埃博拉病情的結果發揮著重要作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