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政府規定的企業按規模分類標準,歷來分為大、中、小三類。不知從何時起,又多了個小微企業。所謂小微企業,實際上屬夫妻店或家庭作坊一類個體戶。發明這個稱謂,大概是為了回避“個體私有經濟”之嫌。于是,弄出了個“小微企業”新詞。這和現在盛行的所謂“民營經濟”,屬同類“理論創新”。其目的是為了給它戴上頂紅帽子。當年,那位政府領導人對私營經濟情有獨中。在他離任前,頒布了一系列大力發展非公有經濟的文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力發展非公有經濟本是應有之意,無可厚非。問題在于,中央明確的方針是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毫不動搖大力發展非公有經濟。而這位官員記住了后一條,忘掉了前一條!在他當政那幾年,在落實前一個“毫不動搖”方面,公眾沒見他有何作為。
言歸正傳。那幾年“小微企業”特別引人關注,事出有因。當時,媒體報導浙江溫州地區屢屢發生企業老板因拖歉債務外逃案件。此事引起政府關注。據說案發緣于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導至資金鏈斷裂所致。于是,按照4萬億救市思路,為小微企業解困輸血,成為銀行業重要任務。
然而,這卻是對溫州地區金融形勢的誤判。就在溫州鬧資金荒、小微企業叫融資難的同時,這個地區民間借貸卻十分活躍,民間高利貸大肄泛濫,幾乎家家放貸、戶戶耍錢,甚至吃公糧的廣大職工都卷了進去。與投資實體經濟艱辛創業比較,錢生錢的魔術太誘人了。而投資小企業風險太大,在眾多投資人眼中,這好比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小企業融資難,這原本是個世界性難題。在我擔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期間(1989—2003),曾咨詢過歐美國家議會的同行,得到的回應:小企業融資難是與生俱來的;銀行天生嫌貧愛富;小企業經營風險大,收益低。破解這個難題,主要借力政府。從上世紀8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時至今日,“小企業融資難”依然是銀行金融業沒有破解的難題。這本經還在年復一年地念。
近30年,小企業在中國崛起中立了大功。一是充當了安置就業的主要園地。每年新增勞動人口上千萬人的生計,主要靠中小企業解決。二是在公有企業改制中吸納了3000多萬下崗工人,分擔了國家改革巨額成本,維護了社會穩定。三是充當了發展加工貿易的主力軍,為對外開放作了巨大貢獻。四是促進了農村過剩人口轉移,加快了農村非農產業發展,增加了廣大農民收入,減少了農村絕對和相對貧困人口。五是提高了勞動力的文化技術水平,培育了一支有文化的勞動大軍。可以說小企業是我國成長為世界第二經濟體的大功臣。
銀行金融業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為小企業化解融資難,義不容辭。應當說,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商業銀行必須履行的重要社會責任和義務。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不是華爾街銀行大佬。它應當切實履行社會主義國有經濟職責,遵守社會主義商業道德,革除嫌貧愛富的積習。
小企業資金鏈斷裂,事出有因。改革開放以來,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中小型企業充當了外向型加工貿易的主力軍。繼亞洲金融風暴之后,又遭遇2008年全球經濟大危機的沖擊。我國經濟特別是沿海地區深受其害。企業成片倒閉,大批工人失業,銀行壞帳驟增。當政者本應正確地從中吸取有益的經驗教訓,比如,如何處理好對外開放和自力更生的關系、發展外向型經濟和擴大內需的關系、金融改革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關系、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關系,等等。所有這些問題,都應從經濟發展戰略高度加以思考,不能就事論事,不應當依照西方葫蘆畫瓢。用西方傳統辦法,靠放松銀根,可解小企業一時之困,但無法根除其時小企業所染病癥。試想一下,如果我國小企業都把寶壓在跨國公司身上,年復一年地給它們當廉價打工仔使,怎么可能擺脫受制于人的命運呢?所以,按照4萬億救市的思路,靠銀行輸血,并不能讓小企業擺脫困境。
小企業短命,這是它在市場競爭中注定了的命運。在發達國家,小企業的生命周期一般經過三年后破產率達到70%到80%。長盛不衰的小企業是少有的。
從根上解決這個難題,小企業必須自身強體。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小企業和個體經濟如雨后春筍,快速成長為經濟發展的生力軍。但同時也出現了“低、全、散、亂”的狀態:就企業的有機構成說,技術裝備水平低下,絕大多數是手工操作,缺少必要的勞動保護和安全設施;企業生產趨同化,沒有經營特色,不實行合理分工和專業化;市場競爭無序,假冒偽劣盛行。因此,小企業要尋求長壽之道,必須綜合治理、全面整頓,優化結構,強化技改。在這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有成熟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比如,芬蘭在國際競爭力排序中,多年來一直名列前茅,它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相當競爭力,這和該國重視教育事業,全民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投入高,有密切因果關系。瑞士號稱鐘表王國鐘表制造業百年不衰。瑞士一些名牌手表多產自家庭手工作坊,而不是工業化生產的跨國公司。德國以先進的制造業稱雄世界,巨型跨國公司居壟斷地位。但德國制造業中大量小企業卻生生不息,它們從事零部件生產,充當大企業的配角,大中小企業組成縱向或橫向的既分工又協作的有機體。這些國家的經驗啟示我們,小企業和個體生產者應當在市場競爭中準確定位,揚長避短,走小而專、小而特、小而精、小而新、小而活的道路,參與社會化分工協作體系。電子技術發展、無線網絡形成,為小企業生存和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新近異軍崛起的阿里巴巴,它的創始人原是出身清貧的個體戶,他沒有把自己的命運壓在銀行貸款上,也沒有在銀行這棵樹下等死,更沒有乞求貨市主義大師的智慧,而是看準了大型座商的弱點和縫隙,緊緊抓住電子技術發展、網絡化形成提供的機遇,創造了新型商業模式。經過十年打拼,阿里巴巴已發展成享譽世界的公司,為小企業樹立了成功的榜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舞臺上,小企業完全可以繼續演出有聲有色的戲劇。事在人為。(2014.10.5)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