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長之后,不少地方日益感到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問題的掣肘——土地緊張、環境污染、能源消耗、成本攀升等等。“騰籠換鳥”以達到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目的,已經成為不少地方政府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戰略舉措。然而,選擇什么樣的產業升級模式?如何平衡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發展、就業的關系,成為國內多個地方的現實問題。
制鞋業是浙江溫嶺的支柱產業,尤其近三年,它幾乎成了業界知名的鞋業之都,大有超過廣東東莞、福建之勢。然而,今年1月溫嶺市臺州大東鞋廠的一場嚴重火災使整個溫嶺鞋業陷于一場災難。由于火災災情嚴重——現場過火面積800平方米和16人死亡,地方政府以公共安全治理為由進行了一系列嚴厲的整治行動。
溫嶺相關政府人士稱,由于鞋業門檻比較低,一家一戶幾臺機器就可以開張,導致該行業一直在低小散的業態中徘徊。據統計,目前6000多家鞋企中,80%以上是小作坊,而且還有不少無證照的家庭作坊式“三合一”場所,即員工住所、倉庫、生產車間集中一處的場所。政府認為,低小散制鞋產業的安全生產問題是導致重大火災的罪魁禍首,因此必須痛下決心關停低小散企業。
據媒體援引政府披露的數據顯示,排除了春節政府部門休假時間,差不多一個月不到的工作日,被關停的鞋企4559家,關停出租私房3805家,拆除違法違章及消防安全隱患的建筑26.26萬平方米。這些被關停的企業,據官方解釋,分別存在的問題有消防設施不合格,無證經營,營業場所建筑違法違章等等。
從政府關停企業的力度和廣度來看,安全隱患只是原因之一。安邦(ANBOUND)研究人員認為,地方財政、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地方重新規劃等等也是政府考慮的重要因素。從地方財政來看,不少企業都是小作坊,而且還有無證照的家庭作坊,這些企業對政府稅收的貢獻肯定比上規模的企業少;從企業升級來看,小作坊很難有富余資金投入到自動化設備和技術更新,更不用說“機器換人”等需大量資金的投入;從地方規劃來看,小作坊呈現分布散、占地多的狀態,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打破“低小散”的模式,重新規劃土地,土地的再使用必定會為地方政府財政帶來豐厚的回報。
盡管政府有關停的理由,但安邦認為,無論出于什么原因,這種一刀切關停幾千家企業的做法仍然值得商榷。首先,產業升級是市場的選擇,行政力量的干預很難達到預期效果。以行政力量主導的產業升級,方式會比較簡單和粗暴。類似于溫嶺這樣的產業升級方式,不可避免地會傷害到當地多年形成的產業生態體系。而由政府主導推動的產業升級,往往引發的同質化競爭、一窩蜂扎堆、投資雷同的現象,已經不是鮮有的案例。例如,相對于傳統能源產業,光伏業是一種調整和升級,但在政府主導下,全國一度200多個城市都搞光伏產業園。本來是新興的新能源產業,結果很快在國內陷入生存困境。
第二,產業升級必須考慮對中小企業和普通老百姓的公平。溫嶺鞋企大多數用自家的房子作為鞋廠,工廠可以更合理。這樣既節省了高昂的房租,又符合生產要求。雖然是一家鞋企業,但匯集了一個家族的勞動力,是全家賴以生存的支柱。另外,因為投入成本低,也成了當地年輕一代或者外來務工人員創業的新模式。根據地方政府披露的數據,僅僅溫嶺城北區域,就有來自貴州、江西、湖北、安徽等地務工人員近四五萬人。在小企業無法進行產業升級的情況下,關停如此數額巨大的鞋企,如果政府在安置人員和企業上拿不出更好的政策,很容易引發就業、市場等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
第三,產業升級對整個產業鏈的影響。產業是一個復雜的生態體系,一個完整的市場需要多層次的企業支撐,一刀切、盲目追求高大上式的產業升級不符合市場規律。圍繞著造鞋業,溫嶺已經形成了一個完善的產業鏈。例如,圍繞溫嶺橫峰區塊內的各類大小物流公司就達150多家;臺州橫峰國際鞋材城雄心勃勃要打造中國第一鞋材市場,配套市場投資3.52億元,30層高的多功能、綜合性市場交易額曾達到200多億元。關停數千家鞋企幾乎使溫嶺鞋業傷筋動骨,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很可能因此“殃及池魚”。
第四,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危險。中小企業在GDP增長和城鎮就業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本應是政府各項政策的支持對象,因此不能簡單以它們對地方財稅的貢獻衡量。“做實體不如存錢余額寶”,在生存條件本已非常艱難的情況下,再對中小企業進行扼制,實體經濟空心化將會更加嚴重。作為中國市場經濟的自發先行者,以加工制造業起家的溫州,去實業化以后迅速走上泡沫經濟之路,這是值得吸取的經驗教訓。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產業升級是市場選擇的過程,政府搞一刀切、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升級方式值得商榷。產業升級過程中,政府政策必須考慮到對中小企業、就業、社會穩定、實體經濟,以及整個產業生態鏈的影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