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精神與知青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精神力量
孫成民
毛澤東在70年前發表了《為人民服務》這篇光輝著作。不足800字的短文,樸實無華,但它卻始終在中國大地經久不衰,始終在中國人民心中永存,這不僅是因為張思德的事跡感人,也不僅是因為1000多人參加了一個普通戰士的追悼會,更為重要是因為毛澤東在這個特殊的場合、用特殊的方式,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要始終堅持和弘揚的“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和核心理念。
此時,我們這些沒有扛過槍但曾下過鄉的老知青,重溫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的光輝篇章,紀念毛澤東發出“農業學大寨”50周年和陳永貴誕辰100周年,追憶為人民服務的時代風尚,緬懷老楷模老英雄的崇高品格,具有特殊的情感和意義。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歷史重任,一個時代造就一個時代的歷史英模。在新中國建立以后前30年的歷史上,中國農村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歷史性變化,涌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跡。在這些感天動地的人間奇跡中,對中國農村帶來深遠影響的莫過于兩個重大歷史事件,一個是為中國農業發展帶來重大影響的“農業學大寨”,一個是在中國大地持續27年之久的“知青上山下鄉”。
大寨是農業集體化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它立足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業精神,勇于跟窮山惡水作斗爭,重新安排山河,改變貧困面貌,積極為國家賣糧食,一步一步成為中國農業生產戰線的一面旗幟。1964年毛澤東發出“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同年12 月周恩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對大寨精神作出高度概括,即“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從此,農業學大寨運動在中國農村轟轟烈烈地開展,它深深地影響和改變著中國農村的山山水水,成為支撐中國農村社會主義建設大廈的重要精神力量。
知青上山下鄉萌芽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有計劃地開展于60年代初期,大規模發展于60年代末期,結束于80年代初期。它是黨和國家為解決城鎮就業、培養接班人、建設新農村而開展的一項大規模的政府行動。1700多萬知青從城鎮奔農村、赴邊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戰斗,它深深地影響和改變著中國一代人,也深深地影響和改變著中國農村和邊疆“一窮二白”的面貌。知青上山下鄉,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用青春分擔國家困難、用激情譜寫建設新篇、用奮斗開創歷史先河,無疑成為這一代知青為祖國、為社會、為人民作出的最大貢獻,也無疑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青年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的重要精神力量。
之所以說農業學大寨與知青上山下鄉,是影響中國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兩個重大歷史事件,是因為它們都是毛澤東、黨中央從當時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而制定的具有深遠意義的戰略決策,是因為在大寨人和廣大知青身上所展現出來的品格和精神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是因為大寨精神和知青精神所體現的當代價值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說:“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它包括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也內在地包含著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精髓的大寨精神,和以“為國分憂、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知青精神。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盡管歷經滄桑和波折,但社會主義中國沒有也不可能摒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國分憂、無私奉獻”的精神。不僅過去,還是現在,以至將來,這種精神始終會閃閃發光,永遠彌足珍貴。
農業學大寨已經成為歷史,知青上山下鄉也已經沉淀在歷史記憶之中,但農業學大寨在改天換地、山水治理、農田建設、科學種植等方面所創造的歷史輝煌,知青上山下鄉為推動農業生產條件的改變、農村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的發展,以及廣大知青為農村帶去的城市文明和先進理念,在貧瘠的山鄉辦起耕讀夜校、建起文娛隊伍、開起合作醫療、安起宣傳喇叭等作出的歷史奉獻,至今都留存在老百姓的心坎里,書寫在大江南北的土地上,鐫刻在新中國歷史的豐碑中,成為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要基礎和前提條件。
“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也是黨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張思德精神的內核,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值得永遠弘揚光大。張思德精神、大寨精神和知青精神,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探索實踐中積淀起來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精神財富具有永恒的價值,它們永遠不會過時,值得代代相傳。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