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講中國應當走出去,應當有海外資源戰略,應當在海外購買資源,但現實卻是殘酷的,中國的海外投資卻是屢戰屢敗,中國在海外的失敗總是被歸結為我們的經驗不足,歸結為我們的軟實力不夠,但我們的海外投資不是一兩天了,中國在世界各地有大量的華人華僑心向祖國,他們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對中國走出去的問題,不能總停留在軟實力和經驗不足的表淺層面,還看到其中的深層次的原因。
現在世界的資本輸出是一個全球發達國家的核心戰略,如果能夠成功的資本輸出,則意味著國內的泛濫流動性成為了國際資本,給國家買到了資源而不是在國內貢獻通脹,這樣的擴張就給國內不斷印鈔提供了可能,因此出現了印鈔國家不通脹的情況。通過貨幣創造進行資本輸出,是當今世界流行的模式,也是發達國家掠奪其他國家的一種方式,這樣的模式帶來了新的資本輸出的規則,中國的走出去也必須依照世界的規則,因為畢竟中國還不是世界的霸主不是世界規則的制定者,美國也最多是主導世界規則為霸權服務,誰都要學會利用規則,在全球印鈔模式下,資本輸出的新規則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
世界以印鈔模式資本輸出是自日本開始的,日本的量化寬松QE有20多年了,現在全球的量化寬松就是日本首創的,量化寬松(QE:Quantitative Easing)主要是指中央銀行在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資金的干預方式,這樣的流動性供給基本上的特點就是貨幣和資金的成本接近于零,低利率是其中的核心。日本一直是說失去的多少年,但在這些年當中日本的海外擴張也是最快的,日本的海外投資的規模巨大,日本的海外GDP已經是國內GDP的1.58倍(據商務部研究院日本問題專家唐淳風的研究),但這樣的結果也使得日本的國債與國內GDP的比重早已超過200%為世界第一。
其后美國在08危機之下也進行了四次QE,這四次QE的目的和性質各有不同,但我們應當看到的就是美國的QE壓低了美國的利率,美元大量輸出到美國之外。在美國QE2期間,美國QE釋放6000億美元貨幣,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5500多億美元,在美國QE3、QE4期間中國的外匯儲備繼續快速增長,從2012年9月QE3、12月進行QE4,中國的外匯儲備從2012年9月的32850.95億美元、12月的33115.89億美元到2013年12月為38213.15億美元和2014年3月的39480.97億美元(自央行網站公開數據),我們可以看見的就是中國的外匯儲備隨著QE3、QE4又一次的快速上漲,而美聯儲縮減QE規模,外匯儲備的增速就有所下降,外匯占款減少的報道又見報端。中國的外匯儲備增長的背后就是中國被外國資本輸入和資源、商品輸出美國為對價的。
現在歐洲對資本的輸出則變得更加的瘋狂,從2012年7月開始,歐洲央行把存款利率降到了零,如今更是進一步降為負值,這意味著央行要向在其賬上的銀行隔夜存款收取額外的利息。到2014年6月歐洲開始全面的施行負利率政策了,歐洲央行幾乎釋放了全部寬松工具——存款負利率、結束SMP沖銷、準備歐版QE、4000億長期LTRO操作…。歐洲央行將主要再融資利率調降10個基點至0.15%的創紀錄新低,同時將存款利率從零調降至負0.10%,并將邊際貸款利率調降35個基點至0.40%。同時于6月5日歐洲央行還宣布歐洲央行正籌備債券(ABS)購買計劃,將結束SMP沖銷。實施新一輪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存款利率為負意味著將對銀行在央行的存款收費。歐央行也成為全球首個推行負利率政策的主要經濟體央行。這樣的存款收費制度,使得誰持有現金變成吃虧的事情了,誰都想要把貨幣花出去,極大的增加了貨幣的流通速度,而我們說影響通脹的流動性就是貨幣數量與貨幣流通速度的乘積,歐洲的此項金融政策,大幅度促進了歐元流動性的增加。
美元日元的央行接近于零的利率,如果考慮到2%左右的通脹,是出于實際的負利率狀態,而現在歐洲央行給出的利率,則不僅僅是實際的負利率,連名義利率也是負數了,是赤裸裸的存款收費!這樣的負利率改變的就是一個投資的基本規則,以前的投資均是以盈利為第一目標的,但在這樣的低利率、負利率和資源不斷漲價的情況下,投資不再是得利,而是買到,買到手了就是勝利,因為你把貨幣花出去了,貨幣的損失不是你的了!這里我們要注意到整個企業的財務規劃都要因此而改變,在負利率下庫存是得利的,去庫存的變現是吃虧的,西方的負利率政策導致可以大量庫存資源不用考慮成本,西方這樣的模式就是一種資源爭奪的極端模式,西方負利率背后的資源戰略是我們必須看清楚的。
與西方的低利率相比,我們的投資資金成本是很高的,中國的投資資金在國內的貸款的利率是7%左右,如果是國內的信托和理財,資金的成本是10%以上,很多政府要融資也是要通過這樣的信托,資金成本在10%以上。如此的高的成本意味著中國在海外的投資必須取得8-10%的收益才是可以的,但在全球市場,誰的資金都是一樣的,而政治上的力量西方比中國還有優勢,西方的投資可以不要求回報,中國的投資高額回報要求必然是要殺雞取卵的,必然是要更多的承擔風險,也必然會有更多的失敗。而我們的企業庫存的財務成本是難以長期承受的,一有財務壓力必然是要去庫存的,但你的庫存都沒有了,或者是你不及時出售進入庫存財務就要有問題,你的定價談判就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而且歐美的對外投資是按照本地區貨幣進行結算的,中國卻要置換成外匯承擔外匯風險,在人民幣的升值通道內,這樣的匯率風險巨大,以人民幣為成本計價的對外投資的匯率風險也是企業難以承受之重。所以在當今世界的資源博弈背景之下,沒有足夠的政策支持是不成的,這已經造成中國對外投資的全面戰略劣勢,中國對外投資給中國帶來的不僅僅是投資回報,更有很多是具有國家戰略安全意義的,我們很多失敗的案例制度性的缺陷因素是很大的,在金融制度支持不足的情況下被國際資本全面追殺。例如對退市的長航油運(股票代碼:600087)是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的石油運輸大型戰略企業,但其巨額虧損主要來自于財務成本和利率下的資產重估,對資金密集型的航運和在公海上的無國界,你的7%利率與人家的不到1%的利率如何競爭?
中外的利率差別,在宏觀上還反映為套利的鏈條,海外的熱錢資金進入中國把美元換成人民幣進行協議存款或者購買理財產品,中國的企業支付高息換取美元到海外投資,中外資本的利差在這樣的循環當中就體現為套利!或者是中國的企業在海外取得資金貸款由于西方惡意壓低中國的評級,貸款利率很高,但我們央行卻要以非常低的利率購買外國債券,外國金融機構是可以拿我們央行的低成本債券來給我們海外投資貸款的!而對于國內的資金中國企業高息得來卻要到國際上與西方低成本的資金比收益和風險,最后海外投資企業所承擔的風險損失國內的借貸者卻不承擔,是中國的海外投資通過其風險損失給國內的食利者輸送利潤。這些金融過程如果我們整體宏觀的看,就是對外的一種利益輸送,這樣的利益輸送是中國實業承擔的卻體現為金融業的利潤,這也就無怪乎我們的金融業利潤豐厚和實業的利潤微薄,這樣的局面不扭轉,中國經濟發展就沒有持續性。
筆者認為對中國海外戰略的成功是需要金融支持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風險不能全部是具體的實業企業承擔,銀行和央行也應當分擔中國走向世界的責任,在具體的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的過程當中,中國的銀行和金融政策要支持和分擔一部分指責。對中國海外投資是需要經濟刺激政策的,雖然中國當前經濟形勢復雜,但對外投資為中國買到資源,為中國突破資源瓶頸積蓄力量則是任何時候都是當務之急,中國完全應當也有能力在海外投資的微觀層面進行經濟金融的政策刺激,這樣的微刺激在國內其他領域已經出臺。2014年6月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承認政府有多種“微刺激”手段保證了財政政策積極、貨幣政策穩健。這是官方首次承認“微刺激”存在并且合理。而對中國控制全球資源,取得對全球資源定價權的一定發言權,則是中國控制未來通脹的關鍵。
要對中國海外投資的微刺激,本質上講就是要給海外投資單獨的微觀利率政策,要讓海外投資的資金成本能夠與國際接軌,央行購買美國國債的低收益率,為何就不能支持中國在海外的投資呢!這樣的微刺激的手段就是類似于西方的QE,購買中國海外投資的金融資產,也就是購買企業為了海外投資所發行的債券或者貸款。這里我們注意到央行為了更好地確定和引導中期政策利率,正在創設一種新的基礎貨幣投放工具——抵押補充貸款(PSL,全稱初譯為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這樣的貨幣工具完全可以用于央企的海外投資!對有國家戰略安全意義的能源、高科技和資源產業,央行應當給支持海外投資的銀行特殊的金融政策,應當可以比照西方QE的收益率水平來制定PSL利率給這些機構發放貨幣,否則在中外高利差的不平等競爭下,西方低利率的長期化導致利差長期化下,長期的不平等必然會導致中國海外投資會出現戰略性的崩潰。中國的外匯儲備可以購買低評級低收益的外國國債,為何不能購買中國核心企業的海外投資債務?這些債務背后都是中國急需的站咯資源,把外匯儲備變成資源儲備不好嗎?就算是央行不能直接購買,央行是否可以通過國家開發銀行間接的提供中國走出去的美元額外流動性呢?!
金融是產業與銀行的結合,但在中國恰恰是銀行和實業的分裂的,中國的國家核心企業在銀行和實業層面也是不同的主管,中文金融一詞的時候是有歧義的,翻譯成為英文的時候是要根據語境有兩個不同的翻譯,一個是Finance另一個是banking,但中國自己制定政策和文件報告當中,這金融一詞的兩個詞匯含義還經常在同樣的一篇文章當中不斷變換。世界各國為本國的實業發展和爭奪世界的定價權和世界財富的分配權,從來實業與銀行不分家的,這才是Finance意義上的金融,而中國從來講金融安全金融政策,全都是banking意義上的金融,我們的實業如果要海外立足,沒有金融的支持是不成的!這里我們可以體會當年西方列強怎么樣進入中國和掠奪中國,先進入的是洋行!外國資本從來是與金融業進行捆綁的,而現在日本財團的成功,也是實業與銀行非常緊密的捆綁在一起成為了財團!現在中國的銀行不是幾大行就是地方商業銀行,中國的實業企業很少控制有銀行,我們最近說要開放民營資本辦銀行,但對我們的核心國有企業,是不是也應當完全放開辦理銀行的限制呢?!中國走出去的企業與中國的銀行,沒有股權層面的戰略合作,如何能夠共同面對風險并肩作戰呢?!這些政策的微調,應當也算是對中國海外戰略的微刺激吧。
綜上所述,我們中國的海外戰略是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的,中國與外國的利率差別已經成為中國海外戰略的大山,翻越這個大山需要中國金融力量的支持,需要中國對企業海外戰略的金融政策微調,需要金融政策的扶持給予微刺激,需要實業與銀行更好的融合,解決這些根本性的制度問題,讓中國走出去的企業在制度政策層面上與西方企業在同樣的起跑線上,才是中國崛起必須的政策制度環境和走向世界的成功保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