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樓市成交量下滑的影響,近期多地頻現土地底價出讓或流拍現象。其中,濟南、杭州等地近兩月甚至出現土地零成交。
中國指數研究院最新報告顯示,5月全國300個城市共成交土地1767宗,環比減少19%,同比減少45%;土地出讓金總額1375億元,環比下降30%,同比下降38%。土地成交量和出讓金均銳減。而5月土地成交面積6221萬平方米,環比減少26%,同比減少49%。其中,住宅用地414塊,環比減少37%,同比減少54%;成交面積1774萬平方米,環比下降42%,同比下降56%。
昨日(6月8日),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土地市場確實正在降溫,而且年內還會進一步降溫,對土地財政是負面影響,“今年的土地出讓金可能會低于去年,地方政府的償債壓力加大,所以有驅動力放松調控,刺激房地產。”
頻現土地流拍
與往年土地市場火熱的景象相比,今年交易異常冷清,甚至有部分城市兩個月都未成交一宗。“打響樓市降價第一槍”的杭州土地市場,從今年3月至今,杭州主城區尚未出讓過一宗宅地。6月杭州推出的12宗土地,僅有1宗商住用地,其余全都是商業用地。
杭州當地媒體稱,有關部門有意控制土地出讓是出于降低樓市庫存壓力的考慮,去年出讓的土地項目將在今年形成供應高峰。
不僅杭州土地市場低迷,全國其他地區推出的土地成交數量也出現銳減,而且大多數地塊以底價出讓。6月5日,武漢10宗土地出讓就有9宗地以底價成交,其他地塊則出現無人報價最后流拍。5月27日,沈陽土地交易中心3宗土地出讓,因無人報名參與競拍,導致全部流拍。5月,沈陽共推出18宗地塊,其中10塊流拍。長沙、佛山也經歷了土地流拍的尷尬局面,
土地市場的低迷現狀,不僅出現在二、三線城市,一、二線也未能幸免。其中,廣州、南京等地即使有土地成交,也多為底價成交。而上海計劃推出的2幅地塊因無人競拍而延期出讓。
土地市場不僅出現流拍,有的地方甚至出現零成交。比如5月的濟南土地市場就頗為冷清,再現出讓、成交“雙掛零”的局面。
土地市場的降溫,帶來土地出讓金的萎縮。易居房地產研究院最新數據顯示,10個典型城市5月份土地出讓金收入578億元,環比下降20.3%,同比下降24.6%,這是該指標20個月來首次落入同比下滑區間。
土地財政短期難變
除了土地出讓金下滑,與房地產相關的稅種收入也出現銳減。財政部公布的4月份公共財政收支數據顯示,房地產營業稅環比銳減102億元。地方稅收收入、土地出讓金“雙降”,房地產因素拖累地方財政收入已成不爭的事實。
同策咨詢研究部發布的《45個樓市限購城市土地財政依賴度分析報告》顯示,杭州、佛山、南京、長沙4個城市土地財政依賴程度超過100%,佛山則達到147.5%,寧波的土地財政依賴度為85.1%。
同策咨詢機構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對于基本面不太好的城市來講,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表現得更為突出,比如杭州、寧波、溫州。不過,他認為,中國地方政府出現債務違約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中國體制與美國聯邦制不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借新償舊來緩解債務壓力。
土地市場降溫也引發社會對土地財政的討論。去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總金額達4.1萬億元,今年一季度土地出讓收入達到1.08萬億元,同期地方財政收入1.95萬億元。土地出讓收入與地方公共財政收入比達1:1.8,地方財政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并沒有減輕。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說,“在經濟增長趨緩的時候,地方政府對土地出讓金的依賴程度更高。地方政府想要戒除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應該需要一個過程。”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土地財政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基礎,是進一步支撐城市擴大的重要保障,如果地方政府沒有土地出讓收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就跟不上。
張宏偉則認為,土地出讓金減少不是壞事,可以促地方政府調整產業結構,“如果土地市場不好,城市建設怎么辦,債務怎么辦,地方不能單純依賴房地產市場,需要新興戰略型產業,更多地進行結構調整以促城市轉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