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25日在北京聯合發布的最新報告,建議中國以市場手段推進城鎮化建設,需要以市場為基礎配置土地、勞動力和資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公布過“383改革方案”引發熱議。
這份名為《中國:推進高效、包容、可持續的城鎮化》的報告針對土地管理制度、戶籍制度、城市融資、城市規劃和設計、環境、地方政府治理六大領域提出了建議。
世界銀行集團的常務副行長英卓華周二在報告的發布會上稱,新型城鎮化模式下政府將發揮不同的作用,應當支持而不是取代市場,允許中國的城市更有機和更高效地成長。按目前趨勢,中國的城市在未來15年將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約5.3萬億美元。
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英卓華
英卓華表示,中國如果推進更高效更密集的城市,可以在基礎設施支出上節省約1.4萬億美元,相當于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
她提到,雖然中國的城鎮化避免了許多國家城鎮化中的通病,特別是貧窮,失業和貧民窟,但壓力也開始顯現,最迫切的包括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靠投資驅動而不是生產力,但投資對增長的刺激效應在全國范圍開始減弱。
去年9月,世行行長金墉也訪華為中國土地問題支招。金墉表示,土地是城鎮化的重要關注領域,他表示中國面對的重要問題是保護農民的農村土地權益。與此同時,世行在否認土地私有化建議的同時,認為未來中國應關注土地的分配制度,利用市場化機制來更好的分配土地。
路透社報道,中國的城鎮化一直依靠土地用途轉換和土地融資,因而導致城市蔓延,有時造成空城和浪費,而土地用途轉換加劇了不平等,在被征地農民中造成社會動蕩,特別是城鄉接合部。土地密集型城鎮化導致農田減少,造成水資源競爭,加重了污染,也影響了農業生產力和糧食安全。
人口遷移存在障礙,人為地造成中國城鎮化率偏低,抑制了經濟機會,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而沒有城市戶口的居民在城市中無法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務;霧霾和水質差將國民尤其是其子女的健康置于風險之下。
目前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36%左右。
過去的30年里,中國城市的外來人口約2.6億人,到2030年,中國人口中將有多達70%居住在城市,也使得中國的新型城鎮化面臨很大挑戰。
近期,中國政府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動作明顯加速。繼2013年年底中共中央召開改革開放后首個城鎮化工作會議之后,本月官方公布了首個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計劃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
六項建議 項項都提市場化
面對中國新型城鎮化中的諸多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的報告就建議,改革征地制度遏制城市空間過快蔓延,并允許地方政府在中央嚴格限定的框架內直接舉債。
(一)針對土地管理制度,報告指出,由于城市擴張主要依靠征用農村土地,目前耕地面積已經下降至接近1.2億公頃,逼近糧食安全保障的“紅線”。
報告建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需要強化農民的產權,提高征地補償標準。城市土地分配也應該由市場價格來引導。
報告指出,對工業用地可采用基于市場的定價,將比重過高的工業用地轉化為商業和住宅用地,這有助于鼓勵服務業發展,降低住房成本。
(二)針對備受關注的戶籍制度改革,報告指出,應促進具備技能的勞動者自由流動,消除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流動以及在城市之間流動的障礙,提高勞動者工資水平。
(三)針對“錢從哪里來”這一城鎮化建設的關鍵問題,報告建議,應改革財政體制,設置不動產稅,提高城市服務價格,擴大地方財政收入基礎。在中央政府建立的明確框架內,應允許地方政府直接舉債。
(四)針對城市規劃和設計,報告建議,應以市場為基礎給工業用地定價,鼓勵土地密集型工業企業向二三線城市轉移。在城市內部,制定靈活的分區規劃,促進更小地塊、更加混合的土地使用,使開發更密集更高效。
(五)報告認為,環境壓力同樣可以通過市場化手段來化解。應更多采用市場化的工具,如碳、空氣和水污染以及能源使用的稅收和交易制度,實現環保目標。
(六)針對地方政府治理,報告建議,應調整地方官員的績效評估體系,對城鎮化成功與否給予更大的權重和激勵;引入中期財政支出框架,公開含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在內的完整賬目,改善地方政府的財務管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