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World Bank)周二公布了一項推進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廣泛計劃,呼吁中國為農民進城拓寬道路、提供更好的城市社會服務并保護農民的土地權利,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緩和社會緊張關系。
這份由世界銀行和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共同發布的報告還呼吁,中國應對地方政府的融資進行重大改革,擴大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基礎,以改善對數百萬新增城鎮居民的服務,同時允許地方開征新的稅費,這樣可以降低地方政府對賣地收入的依賴。
周二,世行常務副行長英卓華介紹了一項推進中國城鎮化進程的計劃。圖為周日,北京,英卓華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講話。世行常務副行長英卓華(Sri Mulyani Indrawati)在介紹該報告的論壇上表示,中國需要一支可遷移的、靈活多樣的勞動力大軍,而且這支勞動力大軍應該有獲得優質服務的平等權利。該報告的主要內容是如何推進高效的城鎮化。
英卓華指出,阻擋農村勞力遷徙的障礙人為地壓低了中國的城鎮化率,并且抑制了經濟增長機會、加大了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收入差距。
她還稱,中國的戶口登記制度將農民限制在了農村地區,使他們無法享受城市的福利,這種制度需要轉變為居住證制度;也就是說,只要滿足一定的時間期限,本地居民就都能有資格享受社會服務。
很多建議與中國國務院本月發布的報告所規劃的政策框架一致。國務院稱,2020年前要實現大約1億農村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城鎮化率從2012年末的52.6%提高至60%。但根據這項政府計劃,到2020年將只有45%的城鎮人口可完全享受到城鎮居民權利,雖然這已超過2012年年底時的35.3%。
中國的決策者們已將城鎮化當做提振目前有所放緩的經濟增長以及經濟轉型的途徑。所謂經濟轉型,就是降低經濟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
城鎮居民的較高收入有望促進支出增長,并提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目前消費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5%左右,盡管消費支出的絕對值一直在上升,但未能趕上總體經濟的增長步伐。
報告稱,農村土地向城市用地流轉加劇了不平等狀況,土地配置制度向工業用地傾斜,而給予農民的補償款不足。
中國政府城鎮化計劃的很多批評者認為,該計劃過度依賴于建設和房地產開發,未足夠重視增加農民收入,或為他們提供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城鎮化待遇。
報告稱,在截至2010年的20年時間里,地方政府用比市值低人民幣兩萬億元(合3,280億美元)的價格征用了農村土地。這些寶貴的資金本可以用于農民增收。
英卓華表示,中國的城鎮化絕不能再以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的融資機會來推動。
英卓華的言論和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的相關言論基本一致。史耀斌稱,由于可用土地面積減少、成本上升,因此未來不能再依靠土地出讓收入。
史耀斌在同一論壇上表示,地方稅收體系需完善,依靠土地出讓的做法不具可持續性。
史耀斌稱,土地轉讓所得資金中的80%被用作賠償金和其他支出, 收入僅占20%。
報告還稱,中國政府需要彌補地方政府的社會保障支出。報告還認為,地方政府應上調水、氣、廢物處理等服務的價格,同時尋找新的收入來源,例如征收房產稅。
房產稅目前已經在上海和重慶試點,房產稅的實施面臨來自地方政府相當大的阻力,地方政府將此看作是對土地出讓的一個威脅,同時也間接給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帶來影響。
報告還稱,地方政府應被賦予發債的權利,并獲得其他新的融資渠道,但在資金使用的問題上應當受到約束。
報告顯示,城鎮范圍密度加大以及城鎮土地獲得更好的利用將提高效率,并降低地方政府對土地出讓的依賴。
報告還呼吁限制土地征收,被征收的土地僅限用于公共用途。農村土地往往被征收用于私人開發項目,通常是造成社會局勢緊張的一個原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