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教育之于國家盛衰、民族存亡都具有基礎性作用。縱觀世界,教育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總是與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正相關。經過仔細研讀自十四大以來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報告后發現,沒有任何一次直接或間接提出過借助市場邏輯發展教育,但曾幾何時,資本邏輯和市場邏輯卻被悄然嵌入教育發展的邏輯,對中國教育發展造成了不可逆的、永久性傷害。
在資本邏輯和市場邏輯的推動下,中國教育的市場化取向十分顯著,具體表現在:教育管理體制公司化、管理模式標準化、管理主體官僚化、教育資源租金化、教育思想功利化等。用就業率衡量學校教育質量水平,中小學教育被簡化為應試教育、升學教育、知識教育,合格公民的基本道德教育被弱化,大學教育過程被簡化為學校、老師、學生合謀為學生定制一張光鮮亮麗的通往社會的門票,凡此總總無一不是市場邏輯的產物。
在資本邏輯和市場邏輯的推動下,教育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完全被放在投入產出的坐標系中進行評判,教育服務的提供者基于成本與收益的比較,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盡可能拉近與經濟活動的距離;受教育者也基于預期收益最大化(所謂的好工作、高收入),教育在市場化教育政策的強制性導向下被功利主義和工具主義的市場化取向綁架。
西方新自由主義極力主張市場是教育的基礎,教育要市場化、產業化,強調教育活動引入市場模式和市場機制、遵循競爭和經濟效率原則。新自由主義的流毒不僅在西方教育界大行其道,中國的教育也未能幸免。資本和市場面前人人平等的虛幻誘使中國家庭背上沉重的教育投入負擔,高投入與高產出的幻象使教育成為返貧、致貧,剝奪社會底層、弱勢群體分享優質教育資源的權利,加劇社會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教育不僅沒有成為弱勢群體改變命運的基礎手段和可能性,甚至成為強化弱勢群體弱勢地位的固化劑,這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背道而馳。
要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就必須堅決拒絕資本邏輯和市場邏輯。為此,第一,通過法律和制度設計促進教育復歸其本源。現代教育的本源應該是培養強烈創新意欲和創新能力(培養創造性)、培養承擔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的態度以及培養完善的人格,而資本邏輯和市場邏輯只能異化教育的本源,這就有賴于權威的、強有力的法律和完善的制度設計。第二,逐利是資本邏輯和市場邏輯與教育相連接的臍帶,要徹底斬斷這根臍帶,唯有旗幟鮮明地堅持教育的基礎性、公共性、公益性原則。
第三,國家要制定科學的政策鼓勵社會資源自愿支持教育事業發展,但是進入教育領域的社會資源必須喪失資本職能,不能以逐利為目的,要以法律的形式斬斷這類資源與資本職能的聯系。西方很多私立學校的經費來源部分或全部來自社會捐贈,這是失去資本職能的資源,因而不會出現資本邏輯綁架教育從而誘致教育異化。第四,堅持按照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而不是市場規律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第五,改革現行基于市場邏輯的教育評價體系,徹底摒棄用經濟效率、升學率、就業率、論文等來衡量教育水平和質量的評價方式,構建積極、寬松、健康的教育環境。▲(作者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