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學者透露朱镕基任上海書記時便有“自貿區”設想

蔣婭婭 · 2014-01-12 · 來源:解放日報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點擊進入下一頁

  上世紀90年代初,吳邦國(右二)等市領導到上海社科院調研,聽取院專家學者的情況匯報。 (資料照片)

  80歲姚錫棠病房談起依然神采飛揚

  兩次上海戰略大討論,我有話要說

  本報記者 蔣婭婭

  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上海經歷過兩次轟轟烈烈的“經濟發展戰略”大討論。兩次,原上海社科院常務副院長姚錫棠都是主要參與者。最早約他時,得知姚老生病住院了。卻沒想到,采訪提綱轉交后,很快就得到了回復:“我的身體還行。對于這兩次大討論,我確實也有一些看法,可以同你們聊聊。”電話那頭,姚老聲音清晰洪亮,甚至聽得出一些些地振奮。

  或許,因為那段過往對許多如姚錫棠一樣的親歷者而言,都真是燃燒激情的歲月。

  那些年,汪道涵市長最頭疼的事

  有困惑才需要思考,有問題才需要討論。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上海,“連老百姓的日用品,一個小小塑料盆,都憑票購買。”姚錫棠說。這種緊缺,反映在工業領域,“原材料告急”也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姚錫棠清晰記得當年,時任上海市市長汪道涵經常召集各部委開會,每次總會說到一個話題“今年的原材料缺口怎么辦”,這是汪市長最頭疼的事。而每次會議結束后,市里也會派一批又一批同志到山西等其他省市,搞煤炭或其他原材料。

  之所以會出現原材料告急,最大的挑戰就是體制。上海有技術、有人才、有傳統、有經驗,唯獨沒有原材料。之前是依靠國家全力保障上海。1978年改革開放,南方城市以廣東為代表經濟迅速崛起,蘇浙沿海也迸發強大活力,各地經濟都在快速發展,都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上海的原材料顯然更加緊缺。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信息往往滯后,不能及時反映市場需求,使上海長期處于短缺經濟狀態,也使工業技術進步緩慢,設備老舊、高耗能、高污染等,拖累經濟增長,甚至影響城市發展、百姓生活。這與當時廣東及蘇浙一帶的蓬勃發展形成鮮明對比。

  “技術救市”的觀點在當時已很普遍。更有一些業界人士和專家提出,上海需要結構升級,上海要向“三高三低”工業轉型。

  其實,除了工業的結構升級,姚錫棠認為,當年的上海還面臨著一大挑戰,就是城市功能亟須轉型。

  上海在歷史上曾經是遠東地區的金融、貿易中心,也曾是與世界經濟緊密聯系的開放型、國際化城市。但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種種原因逐漸呈現出一個工業的上海,第三產業萎縮。據姚錫棠回憶,那個時期,社科院和上海統計局都曾以1982年的數據作過統計,算出上海第三產業比重為22%左右,較1952年時的46%大大降低了。

  “國際上很多大城市都經歷了由發展工業到發展服務業的轉型,成為綜合性多功能城市是一個趨勢。但當時的上海,卻逐漸成為以工業為主的單功能城市。”姚錫棠說,一旦工業發展面臨挑戰,余地就會越來越小,城市交通阻塞、環境污染嚴重、資源不足等等,都成了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

  發展第三產業,很多人想不通

  在姚錫棠的記憶中:1978年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幾次來到上海,反復強調“上海是中國的一張王牌”,抓住了上海就可以把全國帶動起來。但就在這改革開放最初的歲月里,各地經濟都開始迅速發展,反而是上海這一張“王牌”,漸漸放緩了發展的腳步。形容當時上海的處境,“失落感”也好,“困惑”也好,總之,關于上海發展面臨的種種問題已經擺在眼前。市委市政府非常著急,從組織調研,摸底情況,到問計專家,召開相關的研討會、座談會,關于上海經濟發展問題的討論,從1982年開始逐漸熱鬧起來。

  最開始的討論,圍繞“上海工業技術改造”展開,逐漸延伸到“生產哪些新產品”。在當時,“發展經濟就是發展工業,而發展工業就是生產產品”是一個普遍認同的觀點,也有數據佐證,工業勞動生產率也是農業的10倍。

  記得在一次研討會上,有日本專家就提出:上海工業應該發展“新三件”,即電視、空調、洗衣機。這是相對于當時上海比較普及的“老三件”(鐘表、收音機和縫紉機)而言。那個時期正值家用電器全球大發展,日本專家覺得上海發展“新三件”并不是很難,起步時還可以引進技術。類似的關于上海開發新產品的建議,在當時被提及很多。

  就這樣,在產業界、學術界以及政府部門間,關于上海經濟發展問題的討論持續了兩年多。1984年,討論達到高潮。姚錫棠覺得,得益于前期的積累,各種觀點交鋒、碰撞,到了這一時期,討論目的越來越明確,思路也越來越清晰。上海經濟結構調整,發展第三產業,成為這個時期話題的焦點。

  這一年有兩場比較高規格的研討會。上海社科院聯合相關部門組織了其中的一場,參會人數達到了300多人。在這一次研討會上,姚錫棠在大會作了發言,指出上海經濟正面臨兩種發展思路的重大抉擇:一種是繼續發展物質消耗高的傳統產業,仍然沿著粗放型、單功能路子走下去;另一種是,大力發展物質消耗少、附加價值高的新興產業,特別是發展各種服務業,從根本上調整上海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走綜合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道路。會后,上海社科院學者孫恒志進一步發表了《上海要優先發展第三產業》一文。

  同年9月份的第二場研討會,規格更高,規模也更大,由汪道涵市長親自主持。500多人的會議規模,其中還有國務院相關領導,以及許滌新、錢俊瑞、薛暮橋等全國著名專家學者。這一次會議討論,更加肯定了上海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突破,那就是強化了“上海要發展第三產業,實現城市功能多元化”的觀點。

  “當時對于發展第三產業,很多人思想不通,覺得第三產業不創造財富,就連當時的統計指標都只有工農業產值,而沒有一個關于第三產業的。”在姚錫棠的記憶中,對于是不是要發展第三產業的爭論,在9月份的大會后一直持續至年底。當時,建立在幾次大討論基礎上,上海已形成了即將提交中央的《上海經濟發展戰略匯報綱要》。就在《匯報綱要》提交前夕,汪道涵市長再次就上海發展第三產業的問題征求兩派專家的意見,并在上報的材料中將兩種不同意見都附上了。

  江市長參加討論的“非常前衛”話題

  1985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轉了《匯報提綱》,肯定了上海發展的兩個方向:經濟結構調整和城市功能多元化。上海第一次經濟發展戰略大討論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姚錫棠特別強調:“這是上海、北京、長三角學者與政府實際管理部門相結合,領導與群眾相結合,經過深入調研,廣泛討論形成的集體智慧結晶。”

  《匯報提綱》批轉后不久,江澤民接任上海市市長,才真正打開了上海改革的局面。當年,江澤民就帶領了大批上海的干部、專家到廣東訪問、考察和學習,回來之后在萬體館召開了一個萬人大會。姚錫棠記得,就在這個大會上,上海改革有了全面的部署。

  1985年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上海雖然沒有轟轟烈烈展開大討論,但每兩周市里面就會召開一次專家討論會。姚錫棠是參會的專家之一。在他的印象中,“這個形式的討論會,比較開放和隨意,話題討論非常深入。江市長時常會親自參加討論,有時也會和大家就某個觀點進行爭辯”。

  就具體的討論內容而言,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比如,借鑒廣東,從如何吸引外資,發展合資企業,到如何引進先進技術,提高工業水平;又如,學習蘇浙,尤其是上海郊區要借鑒蘇浙的模式,解決農村現代化問題,等等。

  “對我來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討論的話題居然是上海要不要建證券交易所,這在當年是非常‘前衛’的。”姚錫棠記得那一次討論會,是在王戰同志帶隊去美國考察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回來之后,從介紹國際經驗到結合上海實際情況,這一場討論尤其熱鬧,從上午9點一直持續至中午12點半。最后,江澤民作了總結:“根據大家的討論,我看某種程度上,社會主義也是可以建立證券交易所的。”

  這句話給姚錫棠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在他看來,正是基于這種大膽嘗試的魄力和銳意改革的決心,上海不但真正打開了改革的局面,而且在改革的道路上快馬加鞭。從1985年到1990年,上海不僅跟上了全國改革開放的步伐,而且還領先了。

  1990年上海成立全國首家證券交易所。“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姚錫棠認為,證券市場的開啟,對上海后續的改革,體制的徹底轉型,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那時,朱镕基有過自由貿易區的設想

  1990年,上海再次崛起的起點。這一年除了證券交易所的掛牌成立,浦東走到了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最前沿。1990年2月,上海正式提交《關于開發浦東的請示報告》。僅僅兩個月之后,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向國內外宣布了開發開放浦東的重大戰略決策。

  “這一刻起,上海終于被推入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線。”姚錫棠曾經兼任浦東發展研究院院長,他對浦東有著特殊的情感。

  姚錫棠回憶:1984年討論中,就有不少同志提到了浦東,但那個時候大家的設想完全站在浦西立場。一是向浦東進行工業轉移,因為浦西實在太擁擠,最繁華的淮海路、南京路上,也隨處可見街道工廠;二是到浦東造新房子,緩解上海老百姓的住房困難。浦西只有140平方公里,而浦東的面積520平方公里,幾乎是浦西的4倍,當時大片是農田。

  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的討論中,也有一些專家學者提出:浦東不能復制浦西工業發展的老路,而是要發展新型工業。

  但這些都遠沒有達到國家作出浦東開發開放決策的戰略高度。“其實,浦東的開發開放,是站在全國立場來考量的,是中國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的戰略選擇。”姚錫棠坦言,這一次浦東的改革,是鄧小平同志直接指揮和設計的,我們只是有幸成為改革的參與者。

  浦東開發究竟要做什么?要盡可能發揮上海作為“王牌”的三大優勢:一是歷史上素有的金融、貿易中心;二是上海工業中心的升級;三是與國際接軌,融入經濟全球化。

  那一年,朱镕基擔任上海市委書記。關于浦東的定位,是在朱镕基的主導下確立的。姚錫棠告訴記者,這個過程并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在決策之前,朱基做了兩件事,一是親自考察浦東,既到浦東這塊土地上走了走,也坐上直升機俯視了浦東每一個角落;第二件事就是去新加坡和香港考察,要借鑒這些城市發展二產、三產的經驗。回來之后,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浦東的發展要尊重市場經濟的規律,要跟上世界的潮流。四個開發區的定位逐步成形:金橋地區發展出口加工為主的高端制造業;陸家嘴發展金融貿易;外高橋定位于保稅區;張江則向高科技、信息化方向去突破。

  姚錫棠透露了一個小插曲:當時在對外高橋進行定位時,朱镕基就有過自由貿易區的設想,只是條件不成熟,沒有獲批,最終確立成為保稅區。但外高橋園區的英文名稱卻一直以“自由貿易區”來標注。

  有了明確的目標定位,浦東迅速發展。而建立在浦東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之上,上海經濟發展逐步走出了上世紀80年代的困境,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1992年,中央提出要“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

  不認同記者用“頭腦風暴”一詞

  回顧當年,姚錫棠覺得,上世紀80年代那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討論,是探索;而上世紀90年代的發展,令人振奮,上海經濟也找到了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對上海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是一項長期課題。1981年,姚錫棠所在的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向國家申請了一個課題:《上海經濟發展戰略研究》,由副所長陳敏之主持。1983年,這一課題被正式列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六五”規劃,首次明確地將上海經濟發展戰略作為一個科學研究對象。直到浦東開發開放后,這一課題的研究始終沒有間斷,進入新的層面。

  姚錫棠記得:“當時市委市政府對這一研究非常重視,抓得很緊。”應該是1993年的下半年,時任上海市市長黃菊提出啟動新的戰略研究。隨后,《邁向21世紀的上海:1996-2010年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課題組成立,副市長徐匡迪親自擔任課題組組長,具體工作則由市政府副秘書長蔡來興組織。由此掀起了上海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和討論的第二次高潮。

  姚錫棠不認同記者在采訪提綱中用“頭腦風暴”一詞,他覺得這個時期的深入討論遠比“頭腦風暴”要高級。市里召集了200多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研究,市領導還分頭和專家一起組團到海外,到不同城市去了解各行各業的發展、城市如何發展等等,甚至有更明確和細化的研究題目,如城市交通如何發展等。姚錫棠當年參與的這一組海外調研,在徐匡迪親自帶隊下,訪問了新加坡和香港,全面深入地考察了當地的金融、貿易和航運業。“我們這組10多個人,其中有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也有直接從事金融和貿易行業的。調研的目標十分明確。”調研回來,各個小組深入討論并形成報告。

  到1994年底,這一場深入的研究和討論,到了出成果的時候。市政府主持召開了“邁向21世紀的上海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這一次的會議規格非常高,10多位中央部委領導應邀參會,還有很多來自國際著名大公司的首腦,以及海外專家、學者等。會后不久,1995年2月《邁向21世紀的上海》一書出版,明確指出,上海正面臨著崛起成為又一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重大歷史機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總任務:到2010年,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浦東則基本建成既有先進制造業又有現代服務業、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新區,實現崛起成為又一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

  “這是一個長遠的發展目標和規劃。上海發展的道路,由此越走越寬廣了。”姚錫棠說。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匠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3.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4.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5.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6.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9. 張志坤|“先富”起來的那些人將向何處去
  10.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7. 朝鮮領導落淚
  8.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9.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0.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烏有之鄉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