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達這幾本破書,這么大影響,真是很難過。就好像當年三毛和瓊瑤的流行,在嚴肅文學里是不值得討論的,這么膚淺的書流行,它們造成的混亂是很嚴重的。”
日前,著名作家、評論家李陀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理想國溫故沙龍”上批評林達,“林達這幾本破書,這么大一個影響,真是很難過。就好像當年三毛和瓊瑤的流行,在嚴肅文學里是不值得討論的,這么膚淺的書流行,它們造成的混亂是很嚴重的。”此番言論一出,立馬引起網友爭議。歷史學者范泓認為,李陀先生一家之言,將林達劃歸瓊瑤一類,這說法本身是不負責的。
日前,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理想國舉辦的溫故沙龍“中國人與國際縱隊:西班牙的召喚(1936―1939)”在清華大學舉行。倪慧如、張承志、韓少功、李陀、索颯、劉禾、鮑昆、格非、王中忱等嘉賓出席。這個話題的由頭是源于倪慧如的新書《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在大陸出版,又恰逢今年是西班牙內戰的國際縱隊撤出西班牙75周年。
從1936年到1939年,來自53個國家的4萬多名志愿軍先后來到西班牙,與當地反法西斯軍民并肩作戰。在這支國際大軍中,也有中國人的參與,但是,他們的身份和故事卻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半個世紀后的一次偶然機會,一對旅美華裔夫婦發現了西班牙內戰時中國人的身影。這對夫婦決定追尋先人足跡,發掘這些勇士的事跡,填補歷史不該留下的空白。歷盡十余年,八方求索,終于完成《當世界年輕的時候》,成為國內第一部描寫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人的著作。
在沙龍的提問環節,有讀者提問時提到林達夫婦所著的《西班牙旅行筆記》,李陀接過話頭:“你說到林達,我就不能不說話了,林達這幾本破書,這么大影響,真是很難過。林達一不是學者,二不是作家,甚至也不是記者,頂多是一個很糟糕的業余作者。誰縱容了這么一個業余作者不負責任的言論?這么一個膚淺的觀察,這么一個充滿了偏見的、充滿了無知的思想在中國大規模地販賣?我更關心的是什么樣的環境,文化環境、出版環境,造成了這么膚淺的書的泛濫,我覺得這是需要思考的。”
他說,“關于林達這幾本書,不是我一個人,我們很多朋友談起來都頭疼,就是一個不值得反駁,不值得深究,不值得批評。可是就好像當年三毛的書和瓊瑤的書,八十年代的時候我跟少功、格非,我們也很苦惱,我們講文學的時候,有人問瓊瑤的小說好不好,還說讀了瓊瑤小說多么多么感動,我們就很難回答,因為在我們的視野里,瓊瑤是通俗小說,而且是非常糟糕的通俗小說,在嚴肅的文學里是不值得討論的。”他希望大家拿《當世界年輕的時候》和林達的書一比就知道問題在哪兒了。
該言論一出,立馬在網絡上引起爭議。作家方方、趙瑜包括一些歷史學者都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對李陀的炮轟,有網友表示認同,“應該從心靈上鄙視商業閱讀,從技術上利用商業閱讀。李陀對林達及三毛等人的評價是到位的,但心態不成熟。話說回來,要不是商業閱讀養活了一批出版者,嚴肅閱讀就更少了。”
但更多的網友則對李陀的言論表示不滿。認為林達的書好不好可以討論,李陀的批評里面最可怕的是“單一化”。“實際上,李陀的批評本身才非常膚淺。膚淺的書如果受人喜歡,流行無可厚非,試圖以一種高尚的、深刻的思想去引導別人其實就是哈耶克所說的‘致命的自負’,而這種自負,正是人類社會很多悲劇的根源。林達是否膚淺可以討論,但如果因為膚淺就認為不該大規模地銷售,那正是一種極權主義的思維。”
文/本報記者 羅皓菱
附:林達簡介
林達,“一對美籍華人作家夫婦合用的筆名。另有‘丁林’、‘Dinglin2’等筆(網)名。夫為丁鴻富,妻為李曉琳。他們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進入大學。曾在黑龍江省插隊。1991年移居美國。”早年在天涯論壇比較活躍。林達的書,在中國大陸風靡一時,被譽為是介紹美國最好的作者之一,是中國的托克維爾。同時,林達在《南方都市報》、《新京報》、《南方周末》等報刊開設專欄,不僅有時事評論,還有散文和特稿。林達的文字樸實自然,寫作領域涉及憲政、法治、歷史、國際關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