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網官方微博誤傳一條假新聞招致網友批評。好在人民網亡羊補牢,不僅發出道歉,而且派記者尋根溯源,詳細調查這則假新聞的來龍去脈,可謂變錯誤為經驗。在我看來,這個調查在不經意間竟為我們揭開了當今的媒體生態。
讓我們先看食物鏈的第一環——謠言始作俑者系何人?根據人民網提供的信息繼續發掘,可以知道謠言原作者為某地青年報(又一個官媒)工作人員,《特別關注》、《安徽商報》等報刊專欄作家。其副業比主業更重要——批量寫作勵志情感小品,迄今已發表各類作品近100萬字!散見于《讀者》、《青年文摘》、《意林》、《青年博覽》、《廣州日報》、《新安晚報》等百家報刊。另有幾十篇收入各類叢書、中學生課外讀本,部分改編為電視散文在中央電視臺10套《子午書簡》欄目播出。還自稱教育部“十一五”規劃課題組專家!
我不知道他的“勵志”謊言是不是也已經收進了中學生讀本,但這個作者介紹透露出的信息實在豐富。
首先,它揭開了今天中國時評化生存人群的現狀。筆者曾見識過某份周刊的投稿郵箱,每天收到大量各種時事評論、勵志小品投稿。主題大同小異,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正確廢話或者漂亮胡扯,什么改革是發展的動力啦,納稅人權利需要保障啦,教育要公平啦,環保要狠抓、新鮮空氣要還我啦,藥家鑫之死是群氓審判的結果啦,要大力反腐、破除官本位啦等等等等。還有一類就是勵志小品,而且幾乎都是假托西方國家的故事。
也不能說其中就沒有認真的人,但其思考方式全是要別人怎樣怎樣,至于究竟該怎樣才能做到則一概不知。一看就是些沒有實際操作經驗只擅長做夢的文人作品。正如托克維爾筆下那些只會高談抽象原則但缺乏經驗,能夠煽動社會帶來動亂卻百無一用之人。而比起法國革命時代,因為現代教育普及,這類人的門檻更低,數量更龐大。
就以人民網提及的這個作者為例,其個人博客上就有多達500篇勵志小品。寫作方式屬于廣撒網多收魚,而多家媒體趨之若鶩,說明需求量很大。這些文章看標題就知道是什么成色,比如《60萬個電話和10萬個客戶》,就是一個沒有任何商業銷售經驗的作者卻編撰偉大銷售員故事來給別人勵志。
更有趣的是這些投稿作者的職業角色,幾乎都是政府科員、中學教師、民主黨派服務人士、企業宣傳部門干事……一句話,都是體制內基層干部!
比起張揚的公知們,他們往往會持之以恒默默用力,就仿佛胸中淤積了很多泥沙需要持續的流水來沖刷。他們對政治、對事物運作的理解往往都很膚淺卻什么事都敢評論。
中國的官僚體制實在是挑戰了韋伯的觀念。韋伯認為,官僚科層制的發展使得超凡政治家越來越稀少,政治運轉主要依靠沒有政治理想而只遵循科層規則辦事的職業官僚(公務員)。但中國不同,我們的許多體制內事務員不只是職業機器,往往擁有崇高理想,熱愛指點江山。說到底,這還是革命的遺產,卻因為遺產不完整反變得有害。
百年革命、救亡、啟蒙賦予中國人追求理想和價值判斷能力。但這個理想又是在實踐中落實的,優秀的干部和企業家都產生于具體、艱巨的實際事務。實踐磨練在務虛領域更加重要,過去的宣傳人才也都是在具體斗爭中成長出來的。可是今天的情況卻反了過來。
今天的干部都接受過高等教育。但今天的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卻凌空蹈虛,缺乏實踐反饋,脫離現實和群眾,產能過剩。人文專業高考不斷擴招,培養出成批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天使”們。“天使”們在大學階段就嶄露頭角,社交媒體上他們激憤的影子無處不在。但到了畢業時節,一邊罵體制一邊考公務員的人多了去。越是體制內的小天使,越是想要證明自己清白,越是喜歡比別人更激進。筆者的一個大學同學進了某地官方學術機構,沒做出什么研究成果,每天就喜歡參與網上大批判,不分青紅皂白批評中國一切和體制沾點邊的事情。不過,當筆者表示贊同他的體制改革意見并主張從裁汰他所在的機構開始,他卻堅決反對。因為他下意識里非常清楚,像自己這種文人,若不是在體制內學院混,根本就找不到飯吃。
政府、媒體都是由專業人士構成的現代世界權力體系。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如果沒有經歷過基層工作鍛煉,只是通過高校學生工作或者公務員考試選拔,那么就是從書本到書本,從關系到關系。這樣的務虛實踐永遠不能轉化為實干。有一顆高昂的頭顱,卻沒有一雙深入泥土的腳,權力體系與社會現實脫節,造成的惡果不言而喻。
不接地氣的科層生活,非正常的人際關系,尤其意識形態領域的糊涂,幾乎無法避免在體制內造就一個憤憤不滿的內部群體。這些人在體制內往往并不得意,想要出人頭地更是要飽經憋屈,于是對體制的怨氣比外人更多。真正體制外的人,上到馬云下到劉麗,反而沒空發牢騷。發展市場經濟,允許更多人在體制外實現自我,這是個英明的決定。但遠離群眾路線,缺乏科層運作創新,放棄知識分子、官員與民眾的結合工作,也不能不說是一件重大缺陷。孕育無數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體制文人,正是現代世界體制的重大問題。
此類人士鍥而不舍地抒發自己的夢想。沒有別的路,就是寫字。他們制造的謬論可以比公知的謬論危害更大。公知好大喜功,常被戳穿,但小小公知們卻是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漫山遍野,隨風入夜。他們是媒體界的溫州商人,不辭辛苦占領媒體低端市場。他們制造公知腔八股文,同時又是這些八股文的讀者,互相模仿、追捧。他們在體制內媒體也多少有點資源,可以互相交換,心心相印,不斷把自己的惡劣情緒排放到社會空氣中。于是,一個自我循環、自我繁殖的機制產生了,就像土中的蚯蚓們,自己制造泥土,自己吞吃泥土,最后如毛細血管般遍布媒體基層。九層之臺,起于壘土,我們的媒體大廈究竟建在怎樣的泥土之上?
我們已經看到,人民網調查涉及的第二個事實是:謠言傳播鏈上竟然有三家官媒。
我們倒也不必為此痛心疾首,因為明眼人都知道,很多名義上的官媒生存并不容易。國家支持減少,自身市場化不成功,舉步維艱,只能左右逢源。因為自身資源有限,而媒體基礎生態又是如此,它們更可能去選擇量多價廉質次的文人作品。
物質決定意識,雞湯的問題不是出在雞湯自身。媒體、教育和體制問題也不能僅靠理論解決,必須強調現實主義。務虛的體制不可能維持,第一大國也不可能。美國的有識之士早已經苦惱于美國教育體制培養的大學生都是朝白領去的,沒有足夠的技師發展實業,如今橫行美國的全是金融界的大忽悠和找不到工作的白領夢患者。但現在要做的不僅是清理人文專業泡沫,夯實基礎技能專業的問題,而且各行各業都要接地氣。宣傳行業也應該派年輕成員下基層鍛煉,同時不拘一格降人才,放下架子到體制外尋找活力。
基層官僚離心離德是政黨和政治的大問題。但筆者感到欣慰的是,這些年來,中國有一群體制外年輕人,自力更生,不吃體制一口飯,只因相信中國進步,肯定時代發展,厭惡嘩眾取寵者的造謠攻擊,便自覺維護民族利益,在新媒體世界發揮自己的微薄之力,敢于和龐大的媒體勢力斗爭。他們甚至在得不到有效支援的情況下依然忍辱負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為體制不為利益,只為心中的一份理想而堅持。
觀察者網有一篇作者署名嘎子的文章,詳細回憶自己當年在鄉政府工作的歲月,因為周遭現實而憤世嫉俗、奮筆疾書、四處投稿,恰可以佐證筆者對今天媒體生態的觀點。好在這位嘎子已經走出淤泥,勇往直前。我們不必妄自菲薄或者徒嘆奈何。對于中國的媒體生態,光批評也沒有用,對方不可能為我們改變。只有身體力行再造肌體。
不少有識之士對今日媒體狀況不滿,自己滿腹經綸,但卻眼高手低,缺乏實戰能力。反觀今日主流無聊文人,至少具有寫作迅速、文筆流暢、產出穩定等優點,解決了媒體缺稿之憂。因此,有志之士也應知恥后勇、忍辱負重,以己為薪。這樣,新的媒體燈塔才會有堅實的地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