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協會害“中”,轉基因推手露“底”的驚人證據!
呂永巖
日前,中國轉基因利益集團的骨干,聯合美國谷物協會北京辦事處托馬斯等人,召開了一次鼓動轉基因主糧產業化的會議,繼續老調重彈地揚言轉基因主糧產業化是“必由之路”。美國谷物協會北京辦事處總裁托馬斯·多爾更是“言簡意賅”地號召中美轉基因推手們“匯聚力量,應對挑戰”,找到在中國強力推行轉基因主糧,戕害中國人民的“圓滿的解決辦法”。
現在請網友們一起在網上搜索,從網上公開的報道來看看這個美國谷物協會到底是個啥貨色,看看他們過去和現在在中國都干了些啥,看看他們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犯下了那些罪行。這里搜索出來的報道應該只是九牛一毛。但就是從這九牛一毛,也不難發現,就是這個美國協會,充當美國利益的馬前卒,給美國政府通風報信,協助美國政府對中國施壓,強迫中國不檢查不設防地購買他們用作“飼料”的轉基因大豆,從而將中國高質量的非轉基因健康大豆擠壓得奄奄一息。還是這個協會,至今仍到處亂串,探取中國有關谷物種植、產出等方方面面的重要情報,并且中國有關人員也向他們提供了這方面的情報。中國大豆產業鏈淪陷,食用油產業鏈淪陷,種子市場淪陷,很難說與這個協會沒有直接關聯。現在,當中國人民對轉基因毒糧開始覺醒,開始進行抵制,開始為種族生存和國家糧食安全奮起抗爭的時候,他們又不是第一次地跳到前臺,與中國轉基因利益集團的推手們一道,散布虛假信息,蒙騙有關人員和機構,妄圖使中國走到美國前面,充當美國的馬前卒,為轉基因主糧產業化鳴鑼開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轉基因主糧產業化的國家,使中華民族走上一推種族滅絕的不歸路。中國轉基因利益集團的推手公開與他們站在一起,再次暴露了這些人到底是哪國人,他們到底吃的是誰家飯,到底在為誰鼓噪,為誰服務。
窺一斑而知全豹。美國谷物協會在中國的所作所為,絕不僅僅是這里的小小“一斑”。請細心的網友繼續仔細搜索,繼續找出他們在糧食領域戕害中國的證據。但就是從這“一斑”,我們也不難看出,美國谷物協會的“民間”招牌是假的,“非營利組織”也是假的。美國情報機構慣于化裝成美女,慣于打著“民間”的招牌竊取情報。這個谷物協會到底是何方妖孽,相信明眼人是不難看出的。“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今天,愛國的共產黨人,愛國的中國人,都不能不擦亮眼睛,識別哪個是人,哪個是妖。奮起手中的“千鈞棒”,將大大小小戕害中國,戕害民族的妖孽打他個落花流水,打他個原形畢露。
附:
美國谷物協會
美國谷物協會為美國的大麥、玉米、高粱和相關產品開發出口市場。協會認為,這些出口對于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美國農業的效益,都是非常重要的。
協會于1960年建立,是一個民間的非盈利組織(為美國農業效益開發市場,能不盈利嗎?誰信?),設有10個國際辦事處,在80多個國家執行各種項目。它獨特的會員制包括對開發出口市場有著共同興趣的生產者組織和農業綜合企業。會員提供的資金和美國政府提供的相應資金(美國政府能白白養活他?),以及外國合作伙伴給予的支持,使協會能開展每年逾2000萬美元的開發項目。
協會針對適應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需要開展了不同項目。我們的技術項目教給家畜和家禽生產者如何有效地使用飼料谷物及管理其農場。我們的貿易服務幫助潛在的客戶和已有客戶了解美國的營銷制度,包括融資、政府項目、美國飼料谷物的質量和價格。我們貿易政策的出發點是識別美國飼料谷物出口的海外壁壘。
關于協會及其項目的詳情見本網址其他內容。
美國谷物飼料協會尋求應對中國大豆貿易解決方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19日 16:25 格林集團
美國農業網絡8月17日消息:美國國家谷物飼料協會(NGFA)周一敦促布什政府,要求和其他谷物出口國針對中國在貿易方面的限制行為采取協同行動。(請注意這是2004年,就是這個協會,充當美國利益的馬前卒,給美國提供情報,給中國政府施壓。)
NGFA稱,由于中國采取貿易限制,目前對華大豆出口已經實際停頓。
今年4月底以來,由于中國在巴西大豆船貨中發現了有害的萎銹靈農藥,隨后暫停23家國外供貨商對華出口巴西大豆。一個多月后,隨著中國和巴西就大豆衛生達成協議,已經取消了這一禁令。(現在知道中國目前為啥一年進口美國轉基因大豆高達5000萬噸了吧?根子就在美國的施壓。美國轉基因大豆是作為“飼料”進口的。美國谷物協會也稱谷物飼料協會。轉基因大豆在美國是“飼料”,不是人吃的。但到了中國,金龍魚等國外公司卻將其用于食用油,進入市場賣給中國人食用。他們把中國人當成啥了?)
NGFA總裁肯德爾凱斯在給美國貿易談判代表羅伯特佐立克以及農業部長安維納曼的信中寫道,過去19個月里,中國頒布的衛生以及植物檢疫規定對貿易造成限制,違背了中國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中國于2001年11月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入世貿對中國老百姓是好事嗎?到現在,人們看到的是美國飼料讓中國人吃,美國人均收入高,物價低;中國人均收入低,物價卻高過了美國。這就是加入世貿給兩國人民帶來的變化嗎?)
凱斯稱,中國在大豆貿易上的規定對進口構成限制,因為這種規定是隨意制定的缺乏透明性的植物檢疫規定,事先未進行通知,國外機構也沒有機會進行評價。(后來就放開了,不限制了,強致癌的草甘膦殺草劑超標十幾倍也不檢了。中國很聽話,美國政府和這個谷物機構該滿意了吧?)
凱斯寫道,中國方面的限制造成農產品貿易受到不利影響。特別是在今年秋季美國大豆產量可能豐收的情況下,如果不取消這方面的限制,可能會使得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受阻。(美國政府對自己的豆農多負責啊?用盡一切手段為其開辟市場。恰恰就是因此,中國非轉基因大豆被擠壓的逐年萎縮,奄奄一息。)由于中國方面的舉動不止是影響到美國利益,因此NGFA要求政府和其他國家政府采取聯合行動。(聯合一些國家給中國施壓,最后導致中國的妥協,直至將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擊垮。)(來源:福道網)
美國谷物協會——中國春季玉米耕種考察概要
2011年06月15日 下午 12:25
中國曾是美國在亞洲市場最主要的出口競爭對手,但近幾年它卻變成玉米凈進口國(美國人說了大實話。中國在谷物方面,從舉紅旗與美競爭,到插白旗對美投降,這個變化是誰造成的?),并且多數分析認為短期內進口量將繼續上漲。此種形勢轉變,以及中國在增產方面的潛力,成為全球玉米種植者和貿易商最主要的不確定因素。
美國谷物委員會調查小組在上周就此問題進行專項研討,并獲得有關中國農業發展以滿足國內需求激增的一手資料。(誰提供給他們的一手資料,他們這不是在刺探情報嗎?有人不是在出賣情報嗎?)
來自七個州的代表在上周六從中國回國,他們在那里調查了玉米生長條件,了解到中國政府對于玉米種植面積、市場狀況和需求方面出臺的政策,(把“中國政府”的底牌都搞去了,提供給他們底牌的人不是賣國是啥?)并與當地農民、貿易商,以及黑龍江和吉林兩省相關官員進行了交流。
我們的目的是評估去年玉米產量,今年玉米潛在收成,并試圖得出中國在全球玉米供應鏈中的期望。(中國的這方面數據難道不應該保密嗎?難道這不是重要的商業機密?中國健康的非轉基因大豆賣不上價錢,美國作為“飼料”的轉基因毒豆卻賣了個好價錢,難道不與中國某些人的這種賣國有關?中國的開放難道不該設防?)
吉林和黑龍江兩省2010年分別產出2200萬噸玉米,大約一半產出內銷,其余被銷往南方人口稠密區以及作為飼料需求。
2011年普遍預期種植面積增加,因為農民在2010年玉米需求大增的情況下賣了好價錢。面積的增加主要來自小麥和大豆種植的減少,以及對近郊果蔬種植的減少。
“中國持續平衡著各種關系:諸如現代化技術、信息技術、機械化和勞動力老齡化之間的關系。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我們也目睹了由于城市化進程造成的土地流失”美國谷物協會貿易政策主管Floyd Gaibler說,他也是隨行人員。
由于降雨和低溫,吉林和黑龍江兩地均出現生長低于常年水平的情況,部分地區出苗參差不齊,出現補種情況。
考察組(其實就是一幫美國特務)還與種植農戶、貿易商和終端用戶進行交流,他們參觀了糧食倉儲設施,他們還與小的養殖戶交流,這些養殖戶目前使用玉米和大豆混合飼料喂養生豬。
我們也有機會參觀私人玉米倉儲設施,倉儲能力較好。我們預測中國政府的玉米庫存水平較低,但是卻無從獲得證實途徑(別急,有錢能使磨推鬼。拿錢就有人給你們提供情報了。中國不該缺的缺,但就是不缺漢奸。)。
托馬斯“言簡意賅”轉基因暴露了些啥?
我們先來看看這位美國總裁“言簡”在哪里。首先他“言簡”了轉基因種植以來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大量生物異常現象;其次他“言簡”了轉基因食品對人的健康產生的危害;三是他“言簡”了美國有關科學家在轉基因大豆和玉米中發現了驚人的“超顯微病原體”;四是他“言簡”了美國人自己是不食用轉基因食品的,并且美國人食用有機食品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五十九;五是他“言簡”了轉基因作物并不高產,美國種植轉基因其單產總體上并沒有中國種植的非轉基因作物的產量高;六是他“言簡”了美國轉基因大豆對中國的傾銷,已經使得中國非轉基因大豆種植瀕臨滅絕;七是他“言簡”了轉基因種植多年后,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土地上出現了“超級害蟲”和“超級雜草”;八是他“言簡”了轉基因作物絕不是“有機”、“綠色”,也不是“無公害”;九是他“言簡”了轉基因作物不僅自己不吸收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而且還能鎖定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進而造成對土地的破壞,種植過轉基因作物的土地很難再種植其它作物;十是他“言簡”了人類對基因的認識遠沒有達到能夠充分認識并自主控制的程度,人類采用轉基因技術對物種的“強奸”,其后果是無可估量的,轉基因造成的基因污染也是不可控的;十一是他“言簡”了科學家已經在加拿大魁北克孕婦與胎兒的血液中發現了能殺死蟲子的轉基因毒蛋白,這說明轉基因推手所說的轉基因毒蛋白不能被人體吸收,完全是謊言;十二是他“言簡”了中國“人多地少”,與美國“地多人少”是截然相反的。美國有足夠的土地能保證其人口吃上非轉基因的“綠色”,甚至是“有機”食品,中國沒有美國這樣的條件。中國一旦搞了轉基因主糧產業化,就絕沒有退路;十三是他“言簡”了美國在所有高科技領域都對中國嚴防死守,唯獨對人類歷史上應用最為迅速的重大技術、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轉基因技術,不但不封鎖,還主動拿錢來“推”,來手把手地教,甚至千方百計要讓中國走到美國前面,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主糧轉基因和主糧轉基因產業化的國家。
再來看看這位美國總裁的“意賅”。首先他“意賅”說世界人口要增加到“90億”,這是美國等發達國家一直耿耿于懷的一個數字,但這顯然是一個推算出來的數字。這個數字包含了美國對地球承載力的擔心。二是他“意賅”養活這些人口要靠“生物技術”。這里他只說了十六分之一。因為決定糧食產量有“土、肥、水、種、密、保、管、工”八個方面,而八分之一的“種”又明顯地可以分為“雜交”和“轉基因”兩種。袁隆平的雜交稻比在美國洛克菲勒兼職的張啟發的轉基因水稻更安全,而且更高產。可是這些都被這位美國先生給“言簡”掉了。轉基因“一轉獨大”,閉口不談其它,這的確是“意賅”,中國個別媒體的這個洋馬屁拍得沒錯。還有就是“匯聚力量,應對挑戰”。匯聚啥力量?當然是美國生物集團和其在中國的轉基因代理人的力量;應對啥挑戰?當然是應對中國反賣國、反對轉基因產業化“亡國滅種”的挑戰。這兩句話也的確是“意賅”,中國個別媒體的洋馬屁又拍對了。最后是這位美國總裁要找到的“圓滿的解決辦法”。按照美國生物集團過去一貫的做法,那就是走上層路線,利用生物集團的資金優勢,拉攏腐蝕個別官員磚家,既奪取推行權,又奪取話語權。美國老爺們過去、現在都是這樣干的,并且的確在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確在中國取得了對轉基因只許說好,不許說壞的權威發布,甚至取得了水泥地面和貓不僅能使老鼠“變少”,而且能使老鼠“變小”的話語權,你看他們是何等霸道!但是,就是這樣強悍的推行權和話語權,世界各國包括中國人,對轉基因的認同不但沒提高,反而越來越下降。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反對轉基因產業化的呼聲還會越來越高。這是因為轉基因是一種慢毒,它反自然副作用的暴露需要一個過程。美國孟山都等轉基因推手們是知道這個真相的,正因如此,他們才迫不及待地要在中國推動轉基因產業化,讓中國走上一條亡國滅種的不歸路,從而達到少數人發財,陰謀國家實現既大賺特賺,又剪除“垃圾人口”的目的。
然而,時間對轉基因產業化利益集團不利,日益覺醒的人民對轉基因產業化利益集團不利,轉基因本質的妖形也對轉基因產業化利益集團不利。
等待轉基因產業化利益集團的只能是失敗,失敗,徹底的失敗。
附:
■關注農業生物技術■本報記者 王彧
中國轉基因技術研發與世界同步,但有四大問題待解
“21世紀是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世紀。生物技術的巨大進步,增強了人類應對食物短缺、能源匱乏、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挑戰的能力。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發展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新一輪農業技術變革的重大成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在研討會的開幕式致辭中說。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家洋在致辭中說,解決中國和全球糧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必須依靠技術進步來提高糧食和其它農產品的生產能力,而生物技術是提高農業生產力、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技術之一(既然只是之一,那其它為啥不提?為啥一轉獨大?其實轉基因只是農業八字憲法的八分之零點五。)。轉基因技術可打破物種界限,對基因進行定向改造和重組轉移,對品種的抗性、品質、產量等性狀進行協調改良,在緩解資源約束、保障食物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拓展農業功能等方面已顯示出巨大潛力。
“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應用最為迅速的重大技術之一’,推進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和應用是大勢所趨。”韓俊說。(這是片面的。生態農業才是大勢所趨)
據韓俊介紹,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生物技術研究得到了長足發展。在整體水平上,我國轉基因技術的研發與國際基本同步。在發展中國家中居領先地位。我國轉基因植物研究已經從抗耐除草劑、抗病蟲等植保性狀向抗逆、優質,以及雙重甚至多元復合性狀發展。我國轉基因動物育種研究走在國際前沿,也從單一的提高產品產量和改善產品品質,向增強動物的抗病和生產特殊蛋白質方向發展。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抓緊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種,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加快轉基因技術研發、構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技術體系,已成為增強中國農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抉擇。近年來,中國政府農業轉基因研發投入增長很快。我國生物技術研究的專利申請居世界第四位。
雖然我國在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方面已取得進步,但與先進國家相比,仍存在明顯的差距。
韓俊說,一是,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上、中、下游研發機構間相互分離。目前,我國從事轉基因研究的機構,多數由從事基因克隆單位承擔,較少單位同時具有轉基因研究和新品種選育研究的能力。
二是,雖然我國在轉基因生物技術領域擁有一定的世界領先技術,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具有重要利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技術仍然較少。
三是,我國很多企業對轉基因生物技術重視不夠。研發資金的投入很少,無法與國際上實力雄厚的跨國生物公司如孟山都、先正達等相比。(又是謊言。轉基因重大專項給200億,雜交稻還不到2億。要是沒有200億,轉基因推手能這樣不顧轉基因危害事實地喪盡良心嗎?)
四是,近年來,中國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步伐較慢。中國共批準了6種農作物的商業化生產。中國的轉基因作物仍以抗蟲棉為主,具有較大經濟意義的主要作物轉基因品種仍未被批準商業化種植。所有的棉區,均批準抗蟲棉的商業化生產。此外,還分別批準了轉基因番茄和甜椒在北京、福建、遼寧、云南共4個省的商業化種植;批準了線辣椒在北京和矮牽牛在廣東的商業化種植;2006年批準了番木瓜在廣東的商業化種植。
韓俊給出的一組數據足以說明我國轉基因商業化發展的滯后,他說,2003年中國轉基因作物面積為3百萬公頃,巴西為3百萬公頃,印度為0.1百萬公頃;而到2009年,三國依次為3.7、21.4、 8.4百萬公頃。
面對我國農業發展的技術瓶頸,韓俊認為,必須從保障國家食物安全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出發,迎頭趕上,從技術創新的源頭,加快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發展,全面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這次會議,我們聽到的可能是一種聲音。我們當然不能忽視另一種聲音。”面對目前轉基因農作物對人類和環境影響不可預見性的爭論,韓俊說,轉基因技術本身確實具有潛在風險,(轉基因推手都不敢說轉基因沒有潛在風險,他們給自己留了一個退路。既然有潛在風險,為啥還要搞產業化?等把轉基因徹底搞明白不行嗎?)在生物安全管理領域,我們需要采用嚴謹、細致的管理審批程序;需要開展轉基因生物技術教育和科普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轉基因應用效益顯著,中國農民不會陷入國外知識產權糾紛
中國在2005年前農業生物技術投資每四年增加一倍,但近幾年投資減少。在主題為“農業生物技術社會經濟影響”的發言中,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用大量的調研數據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中國值得投這么大資金在轉基因技術上嗎?
中國的轉基因應用主要在棉花種植領域,黃季焜的調查顯示,2009年有700多萬農民種植抗蟲棉花,種植Bt抗蟲棉的農民每公頃可以增產9.6%,減少農藥使用34公斤,減少用工41天,在種子成本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增加收入1857元,凈增收入相當于年純收入的14%。
黃季焜還分析了轉基因玉米對糧食安全的影響以及水稻的經濟影響,他的結論是:中國值得投這么大資金在轉基因技術上。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可提高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技術之一。(轉基因水稻不能增加產量,只能殺死蟲子。張啟發的轉基因水稻遠沒有袁隆平的雜交稻高產)
作物亞洲協會執行總監陳雙喜博士從新一代生物技術使消費者受益的角度進行了分析。植物育種和生物技術的主要目標不僅包括抗蟲、耐多種除草劑、抗病、雜交育種,還包括油、淀粉、氨基酸的改良以及營養品質的提高。
“生物技術與糧食安全”是中國科學院農業項目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段子淵的發言內容。“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世界;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他引用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話旨在闡釋糧食供給面臨的挑戰。(搞轉基因正是要控制中國的糧食)
雖然中國糧食已基本實現自給,但仍然面臨糧食安全的巨大挑戰,而生物技術為糧食增產帶來新機遇,“隨著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計算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新興學科的發展,我們已經嘗試利用生物技術對農作物進行遺傳改良,進行分子設計育種。” 段子淵說。
他認為,生物技術是關系糧食安全和科學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中國無論如何不能落后,更不能放棄。研發投入和產業化投入不能減少。中國應加強原始科學和技術創新,改變我國在轉基因技術知識產權方面跟蹤研究的局面,通過加強轉基因安全性研究、加強科普宣傳及加強對轉基因產品的管理來打消公眾對轉基因技術的質疑。(研究是應該的,產業化卻要慎重。要采取餓羅斯模式,搞研究,但絕不種植)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劉旭霞的“轉基因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把近期關于轉基因水稻產業化中知識產權爭議歸納為三個問題:中國是否擁有轉基因水稻自主知識產權?轉基因水稻產業化是否會使中國陷入國外專利陷阱?轉基因水稻是否會使農民等主體陷入國外的知識產權糾紛?(轉基因水稻的發源地,急不可待把轉基因水稻推向中國公眾餐桌,這樣他們就能發大財了)
她通過考察認為,我國轉基因水稻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水稻功能基因研究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專利申請數量排名世界第二,在技術要素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她以通過認證的兩個轉基因水稻為例,從微觀層面解釋了我國擁有轉基因水稻自主知識產權。華恢1號,其受體品種為明恢63,外源基因為:Cry1Ab/Cry1Ac,均是公共品種,無知識產權問題。水稻培育方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Bt汕優63的父本為華恢1號,母本為保持系珍汕97A,均是我國自主品種,也無知識產權問題。
“《專利法》和《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中規定的轉基因作物的保護范圍,《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第十條中規定,農民自繁自用授權品種的繁殖材料,可以不經品種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使用費,對農民留種權是一種保護,不會讓農民陷入國外知識產權糾紛。”劉旭霞說。另外,專利侵權的全面覆蓋原則、專利侵權的市值等同原則、交叉許可制度、品種審定制度、品種退出機制等也不會使我國陷入國外知識產權陷阱。
她建議,中國應注重對農民權益的保護,構建依賴性派生品種制度,國外技術需合理運用,建立轉基因作物知識產權合作聯盟,并建立知識產權預警機制。
中國種業的軟肋
中國是農業大國更是種植業大國,糧、棉、油、糖、果、菜、茶等作物面積和總產均居世界前列。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夏敬源的統計顯示,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27%提高到現在的52%,優良品種對農作物增產的貢獻率由上世紀90年代的30%提高到了現在的43%,種植業持續穩定發展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他同時指出中國種業仍存在五大問題:
一是科技創新能力有待增強。跟蹤性研究多,原創性研究少;培育的品種多,突破性的品種少;審定的品種多,大面積種植的品種少;高產的品種多,綜合性狀好的品種少;適合人工勞動的品種多,適合機械作業的品種少。原因主要是商業化的種業科研體制機制尚未建立;產學研分割、育繁推脫節;育種方法、技術、模式落后;品種選育集成度低;成果評價與轉化機制不完善。
二是企業競爭力有待增強。企業規模小,研發能力低,市場份額低,銷售總額少。我國有各類種子企業8700多家,69%是小企業,注冊資本3000萬元以上的僅有200多家,市場集中度低。99%的種子企業沒有研發能力,核心競爭力不強。前10家種子企業的市場份額為13%,美國的前20強市場份額為70%。以2006年為例,前10家種業的銷售額為48億元,僅相當于全球10強的6%,相當于孟山都銷售額的22%。
三是種子供應能力有待增強。良種繁育基地設施薄弱,抗災能力不強;良種繁育技術研發滯后,繁育效率不高;良種繁育政策不夠配套,供種保障不力。
四是市場監管能力有待增強。種子市場不夠規范,違法生產經營、不公平競爭、假冒偽劣等現象時有發生。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種子管理機構不健全,70%的縣沒有種子檢測機構,60%的縣沒有基本的種子儀器設備,并且普遍存在經費不足、隊伍不穩定等問題。監督管理不夠到位,執法主體多、職責定位不清、管理多頭、職能交叉等,造成管理缺位、越位、不到位,政府監管與服務職能作用發揮不夠。
五是支撐保證能力有待增強。法規體系不夠健全,有關促進種業發展的法律、法則,以及相應的技術標準、規程,不全面、不系統、不配套、不協同。扶持政策不夠有力,目前僅對主要糧食等大宗農作物實行良種補貼,覆蓋面不寬、扶持力度不大。研發投入仍顯不足,有400多家公共科研院所、5萬多人從事種子研發,國家對新品種研發投入較少、且分散;只有100多家種子企業具有研發能力,多數企業研發投入僅占銷售額的2%-3%,個別企業占8%-10%。
夏敬源在建議中認為,理清發展思路是首要的,應圍繞一個中心,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強化兩個理念:種業是國家基礎性、戰略性的核心產業;種子企業是商業化育種的主體、種業發展的主體。推進體制、機制、管理創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市場監管能力。
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教授Carl Pray從中國和印度的對比來闡述了農業生物技術規章制度帶給中國農民和種子產業的隱患。(美國在所有高科技領域都對中國嚴防死守,唯有轉基因,他們竟然如此熱心)
他說,近年來,中國生物技術規章制度限制了中國主要農作物的產量和生產力,尤其是玉米、水稻、棉花、油菜籽、黃豆,還限制了中國種業和生物技術在國內外的發展和競爭力。在他看來這是“無意識結果”。(他的意思很明白,那就是中國全面搞轉基因產業化,不要限制。)
除了棉花,中國在主要農作物上沒有轉基因品種的任何商業銷售,(謊話。中國出口歐洲的主糧產品至少有一百多起,被檢查出含有轉基因成分,國內很少檢驗,就更不用說了。)且1997年以來無新轉基因品種棉花問世。政府巨額投資集中在技術發展上,忽視了技術應用和新品種研究開發。知識產權不明確,限制種子出口和種質轉讓。一些法規似乎阻止了跨國公司將其生物技術商業化。(說得多清楚啊!就是要讓中國洞開大門,讓美國等跨國公司來中國搞轉基因“商業化”。)
在回答為什么中國種業不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和生產能力時,Pray教授認為,種業公司開發新的轉基因品種不能增加利潤,他們或其競爭對手可以從政府購買到便宜的技術,因而有限地激勵本公司發展自主研發能力。另外中國種業唯一的出口方式是通過政府,所以不需要投資來面對外國市場的競爭,同時中國種業也不需要直接面對來自跨國企業的競爭。
而印度的情況正相反,Pray教授說,印度正在放松對轉基因棉花的生產限制,嚴格限制次要作物的生產及轉基因產品的進口。政府研發部門減少了對雜交培育這類技術的作用,并且減少了對跨國公司的限制,種子出口限制少,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雖然印度起步晚,但執行力度較強。(語無倫次,謊言連篇)
據介紹,印度大部分植物新品種來自私營部門,其私有種業似乎競爭力更強,產能更大。雖然有接近一半的研發成果來自跨國公司,但印度種子市場并沒有受到跨國公司的控制。
溝通與傳播的重要性
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白軍飛博士針對中國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做過三輪調查,分別是2002年、2003年和2010年,調查數據顯示,2002年—2003年,平均61%的消費者接受轉基因食品,8%持反對態度。而到了2010年對轉基因食品的接收率下降到53%,反對率提高到16%。(毫無疑問,反對轉基因產業化的人會越來越多)
“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接受程度下降的原因包括:缺少公共媒體的正面宣傳,網絡上較多的負面宣傳,公眾對政府部門如何管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缺乏了解以及收入增長。”白軍飛說。(占據了話語權還說“不夠”,真可恥!)
不過白軍飛在調查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部分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態度不明確或表示反對,實際購買中依然選擇了轉基因食用油,為此他建議,應加強對轉基因技術和食品的客觀宣傳,使消費者更加了解政府部門對轉基因技術和食品的安全管理措施,優先發展消費者較為接受的轉基因產品。(因為金龍魚用欺騙的概念大字掩蓋了“轉基因”小字,人們不知情。)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日方說,從去年春天以來,中國對轉基因技術安全性的爭論突然爆發,有其必然性,也有深刻的原因和復雜的社會背景。(這是一個在轉基因方面一貫照搬美國孟山都,說謊不臉紅的人。)
“科學家有兩種責任:一是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二是弘揚科學精神,要把科學真實的進展告訴消費者。”黃大日方說,懷抱著對社會的責任感、對科學發展的責任感,去年我們組織了大規模的學術討論。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要了解這方面工作,政府應充分利用好宣傳平臺,讓轉基因知識走進千家萬戶。
在黃大日方看來,盡管政府在某些時候、在某些問題上有這樣那樣的說法,但決策是不會改變的,轉基因技術是戰略性興產業,這個大趨勢已不可逆轉,政府應毫不動搖地指導和支持轉基因技術的發展,要有長期的計劃和專業的團隊。媒體宣傳也非常重要,媒體要擔負起社會責任。
作物國際學會農業生物技術傳播總監Deb Carstoiu女士對農業生物技術的公眾溝通與傳播有很多經驗,她認為,政府應對疑問和顧慮做出響應,與不同受眾分享信息,包括行業、研究人員、食品價值鏈的利益相關者、消費者等,提供關于農業生物技術益處的可靠信息,并回答有關健康、安全和環境影響等問題。虛假負面信息來源有很多,因此可靠的正面信息同樣也需要持續不斷地發布,且須使用公眾易于獲得的渠道和方式。(這家伙敢說美國人對轉基因的態度嗎?敢說美國食用“有機食品”的人能達到百分之五十九這個數字嗎?中國除了極少數特供,還有幾個能吃上“有機”?)
“當今社會,消息傳播迅速,因此需要快速反應,即在錯誤信息被接受前將正確的信息發布出去。”她說。
用科技的力量提高人類生活質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徐小青在總結發言中談到兩點感受:轉基因技術已經日漸成熟,推廣的速度也是驚人的,16年間增長87倍。得益于轉基因技術帶來的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許多國家正加快轉基因技術發展的步伐。在中國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大背景下,作為一項非常有潛力的技術,從國家角度已經制定了戰略,傳統農業技術的改造已經離不開生物技術,這一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另一點感受,現在確實碰到一些困難和問題,這很正常,一項新技術在這么大人群中推廣應用,與人們的健康和環境直接相關,人們的擔心是正常的。中國的難事不僅這一件。”徐小青說,我們需要做兩件事,首先在管理上要做仔細的分級、分組、分解工作,有很多管理上的細節現在還沒有做到,職能部門的管理者對技術運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還不是很清楚。這一問題應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形成具體的建議,說服管理者和決策者。
大家都意識到中國面臨資源環境約束、人口壓力,新技術的應用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但是推動起來很難。徐小青說,其實,最有說服力的是受益者,就是農民,農民增收是國家政策的目標,如果能促進農民增收,農民愿意接受,就是有說服力的。我們不能指望說服所有人,但要向不同的受益者講清楚,以便受益者可以接受,或可以選擇,多數人接受,決策者就好做決定了。通過交流討論,對問題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晰。(為啥不提中國的人多地少?中國有那樣多的人,有必要推行美國的“懶漢農業”嗎?)
“用科技的力量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已經成為共識,世界人口在未來要增加到90億,養活這些人口要利用好農業生物技術。這樣的討論可以匯聚力量,應對挑戰,找到圓滿的解決辦法。”美國谷物協會總裁托馬斯·多爾的總結言簡意賅。
關于轉基因技術,的確有很多問題有待研究。但是生物技術在農業發展領域的運用已是大勢所趨,沒有一個國家愿意喪失在這一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附:
有機食品
有機食品是從英文0rganic Food直譯過來的。在其他語言中,有機食品也叫生態或生物食品。在生產方式上,有機食品遵循以下規則:在肥料方面,完全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畜禽飼料添加劑等人工合成物質,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而是使用作物秸稈、畜禽糞肥、豆科作物、綠肥和有機廢棄物作肥料。在控制雜草和病蟲害方面,采用作物輪作及各種物理、生物和生態措施。在加工方面,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添加劑、色素、防腐劑等。目前我國市場上有機食品已有100多個品種,包括蔬菜、糧食、茶葉、水果、畜禽產品、水產品、中藥材、調料、蜂蜜等。在國際市場上,除了食品,還有有機紡織品、有機化妝品、有機家具等非食品類有機產品。
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是通過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技術標準和環境、產品一體化跟蹤監測,嚴格限制化學物質使用,能保障食品和環境安全的食品。綠色食品采用證明商標的管理方式,對市場秩序具有規范作用。
無公害食品
無公害食品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的要求,經認證合格獲得認證證書并允許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的未經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農產品。
發展有機食品的好處
首先,有機食品能減少食品安全風險,營養物質含量比較高,口感比較好。簡單舉個例子,研究者在調查中發現,有機蔬菜湯所含的水楊酸是非有機蔬菜湯含量的6倍。水楊酸可以幫助防止動脈硬化,預防腸癌,而且是抵抗炎癥的有效成分。在自然界中,植物就是用它來抵御疾病的侵襲。其次,發展有機食品還可以通過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護環境,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往依靠投入大量化肥、農藥的食品生產方式破壞了生態平衡,比如農藥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使有益生物特別是鳥類、魚類等遭受滅頂之災;從農田流入水體的化肥,使我國3/4的湖泊富營養化等。從已通過認證的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的情況來看,農田生態環境普遍好轉,各種有益生物種群明顯增加,農業廢棄物也得到了合理利用。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購買有機食品就是對環境保護做出貢獻。從整體來看,目前我國有機食品在市場上所占的份額大大低于發達國家(2%)的平均水平,只有大約0.1%。但是我們可以預見,有機食品在國內外都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為什么要頒布《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
近年來,國內陸續出現了很多有機產品認證機構,各認證機構都有自己的認證標識,以致市場上出現了有機食品標識混亂的狀態。為此,國家質檢總局頒布了《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辦法》規定,凡獲得認證的產品,都必須在食品外包裝上標注認證機構的名稱,加貼統一認證標識。由于國家有機食品標志的發放工作需要有個過程,因此目前消費者只能根據各認證機構提供的標識選購有機食品。如有懷疑,可通過登錄國家認監委網站進行核實。
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與有機食品有區別嗎
在發達國家,除了有機食品,就是常規食品,并無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之說。就是說,所有食品都應當是無公害的。在我國,就安全性而言,目前除轉基因食品(人們對此尚存在爭議)外,這些食品并無本質上的差別。但是從價格上講,由于有機食品營養和口感好,但生產難度較大,需要投入更多的勞動力,因此有機食品的價格比常規食品要貴2~3倍。
什么是有機轉換產品
根據國際慣例,所有有機農業基地都必須經過1~3年的轉換期,即在申請認證1~2年內,農業基地場生產的產品只能叫有機轉換產品。這種產品在發達國家只作為常規產品銷售。在我國,由于有機農業尚處于發展初期,許多農場剛開始進入有機轉換過程,不可能立即向市場提供完成了農田和管理體系有機轉換過程的有機食品。面對消費者對安全食品的迫切需求,目前農場只能按規定向市場提供有機轉換產品。
圖片鏈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17r5p.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