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微:方舟子和《科學新聞》推轉基因的雙簧表演
作者:金微
2011年04月11日,《科學新聞:美國人究竟吃不吃轉基因食物》,人民網等官方網站大規模轉載;
4月23日15:37方舟子微博隆重推薦:據《科學新聞》:2010年美國玉米產量為3.19億噸,2.5%的直接食用比例即為797萬噸,美國人口大約為3億,這樣,人均直接食用玉米的數量每人每年大約為26.5公斤。這么大的食用量是因為玉米是美國人的主食之一。美國玉米大約85%為轉基因玉米,這就意味著美國人平均每人每年要直接吃掉22.5公斤的轉基因玉米。
6月7日,騰訊網今日話題《抨擊轉基因豆油被抓 冤不冤》,全盤引用科學新聞報道制作專題批駁《金龍魚,一條禍國殃民的魚》作者郭成林。
一,
《科學新聞》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
“據美國農業部最新發布的數字,2010年美國玉米產量為3.19億噸,2.5%的直接食用比例即為797萬噸,美國人口大約為3億,這樣,人均直接食用玉米的數量每人每年大約為26.5公斤,差不多是中國人一個半月的口糧。這么大的食用量,是因為玉米是美國人的主食之一,滿超市賣的都是玉米片、爆米花和甜玉米。”
“美國玉米大約85%為轉基因玉米,這就意味著美國人平均每人每年要直接吃掉22.5公斤的轉基因玉米。”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在給食品企業的標簽指南中指出,如果營養成分沒有差異,不需要在食品標簽上標明來自轉基因作物還是非轉基因作物,食品公司可以自愿選擇。在同一份指南上,FDA還提出,禁止刻意標注“非轉基因食品”,原因是這樣的標識會誤導消費者,讓消費者認為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食品有區別,而標注“非轉基因食品”的廠家會因此不平等獲利。”
具體分析:
《科學新聞》說玉米是美國人的主食之一,美國官方統計明白說明,蛋奶肉禽幾乎為美國人均食品消費量的70%,而玉米不到3%,3%量的“玉米就成了是美國人的主食之一”, 3%左右的消費量是否就是“主食”?
《科學新聞》說美國人均直接食用轉基因玉米的數量每年大約為22.5公斤。他依據的數據是美國有85%的轉基因玉米,然后兩者相乘就得出一個這樣的結果。但85%是產量比例而不是消耗消費比例,用產量比例計算消費量,純屬弄虛作假。
美國玉米使用分布:飼料--45.9%;乙醇能源--24.7%;出口貿易—18.9%;食品及相關加工工業—10.5%。美國生產的玉米10.5%用于食品及食品加工業,10.5%的食用玉米(含食品加工業)中,使用轉基因原料的不到15%。因為在這個10.5%里面,高果糖漿、淀粉、酒精都是作為食物輔料使用,在食品中的含量極少。而且酒精中一般不會含有有爭議的Bt毒蛋白,淀粉是也是玉米蛋白質分離后得到的,高果糖漿則是由玉米淀粉制成。唯一可能食用的含蛋白質成分的僅是食用甜玉米,占玉米總產量的1.8%。從比例上來說,玉米在美國人的食品中更多是以食品添加劑或者輔料的身份出現,跟美國人的主糧完全搭不上邊。
而且目前美國目前種植的轉基因玉米占85%,也就是說目前尚有15%的非轉基因玉米足以供應1.8%的食用甜玉米需求。
科學新聞為此還提供了另一個虛假信息,FDA不加轉基因標簽,但是在美國市場,美國農業部規范規定的“天然作物”即非轉基因標記,實行多年了。
報道中的“大豆部分”,科學新聞依然是奉行這樣的邏輯:“2008年,美國大豆產量約為8000萬噸,其中3400萬噸用于出口;美國本身用于食用目的數量大約2900萬噸,主要是用于生產豆油。而直接用于人類食用者約為350萬噸。”
“2008年,美國豆油總產量大約7300萬噸,而用于消費略低于12%;在這12%的消費總量中,直接食用者為七成左右。美國人每年直接食用豆油的數量大約為613萬噸,按照3億人口來計算,這就意味著消費量為每人每年20公斤。”
這里的游戲手法與上面完全相同:假定“直接用于人類食用”的那350萬噸豆油全是轉基因豆油,假定“這12%的消費總量中,直接食用者”也統統是轉基因豆油!
更有意思的是:“2008年,美國大豆產量約為8000萬噸,直接用于人類食用者約為350萬噸”; “2008年,美國豆油總產量大約7300萬噸”。我們可以推出:美國大豆的出油率至少高達7300/8000=91.25%!,美國大豆用于榨油的比例大約就在90%左右,最高是95%,按照95%的榨油比例來算,美國大豆的出油率應該是91.25%/95%=96%!
96%的出油率,有這么好的技術,《科學新聞》主編記者應該改行去榨油。
騰訊網在引用《科學新聞》的文章作專題后,這些謊言均被網友識破,騰訊編輯知錯就改,于是給《科學新聞》改了改數字,騰訊加編者按:此處應為730萬噸,因此之后據此推斷的數字都應減少1個數量級。
就是這樣漏洞百出的科學報道,卻被方舟子如獲至寶,還要大加隆重推薦。不在乎對錯,不在乎真假,只要能讓讀者相信美國吃轉基因,只要對推廣轉基因有利,就可以相互吹捧。方舟子和《科學新聞》,兩個轉基因推手間的雙簧表演不是第一次第二次,這樣互相配合的輿論戰,追溯起來歷史悠久,而且配合的很默契。
二
據海外華人亦明網友披露: 2005年開始,賈鶴鵬執掌《科學新聞》之后,這份刊物幾乎成了新語絲的副刊。方舟子反中醫,《科學新聞》也跟著反中醫,《科學新聞》第二期樣刊有賈鶴鵬和陳丹的文章,《治艾中藥難產謎局》。這篇文章在2008 年12 月6 日被新語絲轉載;
方舟子支持轉基因,《科學新聞》也跟著為轉基因奔走呼號(在2009年1 月出版的“樣刊1”的封面文章就是《百億轉基因》,作者是賈鶴鵬、徐治國、易蓉蓉。這篇文章也被新語絲轉載)。
實際上,賈鶴鵬還完成了方舟子的“未競事業”,揪出了“阻擋轉基因稻米產業化”的幕后黑手。(見:易蓉蓉、賈鶴鵬:《誰阻擋了轉基因稻米產業化?》,《科學新聞》雙周刊樣刊1)。這起事件源于2004 年12 月9 日《南方周末》發表的《轉基因稻米:13 億人主糧后的利益懸疑》一文,據說是將中國的轉基因稻米上市推遲了至少數年的時間。那篇文章一問世,方舟子就氣急敗壞地將之“立此存照”,并且加按語,把綠色和平組織打成“反科學恐怖主義組織偽綠色假和平組織”而《誰阻擋了轉基因稻米產業化?》一文,就是要給方舟子的這個指控做注腳。
值得一提的是,《科學新聞》主編賈鶴鵬依托“科學新聞”這個金字招牌,很早便開始制定媒體報道轉基因的規范。科學新聞的系列報道主要是教育記者們該如何報道轉基因問題,如《NGO:傳播的科學----科學的問題需要基于科學的傳播方式》。
這篇文章觀點有:1,近處觀察這些反對轉基因的傳播案例,我們就可以看到,這類傳播手段在很大程度上盜用了“科學”的外觀,但是并沒有符合科學。
2,任何東西,包括我們日常吃的米飯饅頭,我們都可以說,今天無害就能表明幾十代以后無害嗎?
3,反觀那些反對轉基因的聲明,我們就會看到,數量眾多的證明其無害健康的科學文獻被反對的聲音置之不顧,而任何一種新出現的、符合反對轉基因的利益訴求的說法,立刻會被放大。
4,一項奧地利的研究指出,用轉基因食品喂食小鼠,三代后觀察到小鼠的健康狀況受損。這一研究立刻被該反對轉基因組織在全球放大,其影響力也大大超過了前一項。這難道是因為奧地利研究就一定比中國的研究更加可靠?
5,基于科學的傳播,還必須要確保一項研究在獲得科學界認可前,不能隨意給出結論、并通過媒體來影響大眾,特別是在那些有爭議的領域。
再如《轉基因傳播:對話的基礎》“從對話的話題來看,消費者代表們的問題如《國際先驅導報》報道:山西、吉林于2006年正式全面推廣先玉335轉基因玉米后,動物出現異常現象——老鼠不見了,如何解釋?”有很多誤解,信息來源也不確切,非常需要合理的和開放的對話來改善這種情況。
這篇文章的觀點:1,媒體報道和網站上的一些傳言,不論在轉基因還是其他科學問題上,都不能成為證據,除非它們是來自經過同行評議的專業科學雜志上正式發表的論文。
2,并非所有問題都需要科學證據,但是在談論轉基因是否安全的問題上,這只能是一個需要依靠科學方法和科學手段來回答的問題。而媒體應該成為傳遞科學界共識的主要載體。
3,既然表明風險性的證據是隱蔽性的,那我們怎么能知道這個證據呢?既然這個證據是個別性的,那我們就沒有辦法確定它會變成普遍性。
三,
《科學新聞》通過這些文章制定了記者報道轉基因問題的規范,方舟子不僅肯定,也不失時機地向不具備做科學報道的記者宣揚《科學新聞》的報道方式。
看看方舟子如何以“科學新聞”為權威的。2009年12月23日,《中國青年報》記者張偉報道《“偷偷摸摸”轉基因》;2009年12月24日,方舟子有些急不可耐地發表評論:轉基因何曾“偷偷摸摸”? ——評張偉《“偷偷摸摸”轉基因》:“從張記者的這篇報道,以及他以前發表的科學方面的報道(我曾不公開地批評過)看,張記者并不具有做科學報道所應該具備的科學素質和科學態度。建議張記者認真學習《科學新聞》主編賈鶴鵬剖析反對轉基因的傳播案例的《NGO:傳播的科學》一文,學會做科學傳播的一些基本常識。”
方舟子和《科學新聞》,究竟哪個更權威?或者說哪個是老大?我們不知道。有時方舟子以《科學新聞》為權威依據,有時,科學新聞以方舟子為榜樣,這種相互配合讓人眼花繚亂。
2010年第5期,《科學新聞》社論《轉基因,我們該信誰?》(作者:方玄昌)。文章提說,“這一次反對轉基因一方分“三步走”: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領袖群倫,網民以“烏有之鄉”為依托群起響應,最后是由曹南燕、蔣勁松、江曉原、劉華杰、吳國盛等人發起的《關于暫緩推廣轉基因主糧的呼吁書》。這三個陣地的守衛者,沒有一位是轉基因技術方面的研究專家。”
《科學新聞》社論的重要依據源于方舟子:打擊質疑轉基因科學家的手段之一就是宣布他們沒有學術資格來討論轉基因這個問題”。對于這點,《科學新聞》先進行身份定性,有沒有資格討論轉基因,說的一清二楚,可謂精通了方舟子精髓。
《科學新聞》、方舟子、一些主流轉基因專家借助強大的輿論體系,為轉基因質疑聲滅火,長期以來,這樣的聲音已經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公眾層面對轉基因的認識,認為那些危害都是聳人聽聞,質疑轉基因危害是非理性,是不科學,因為《科學新聞》作出了種種科學的范式,告訴記者、告訴讀者哪些科學、哪些理性、哪些不科學。最終,他們所有的結論基本都一致指向:那些說轉基因危害的報告就是不科學。
今年3月,著有《種子的欺騙》、《基因賭局》的全球暢銷書作家杰弗里•M.史密斯來華,當時現場有位記者問:權威科學家說,你提到的異常情況科學家都已經反駁了,我們普通民眾是相信你,還是相信科學家?
史密斯的回答很好地解釋了方舟子與《科學新聞》的這套邏輯法則,史密斯說:我的書里有大量的事實證明,當他們反駁我的時候,不是基于事實、數據、研究,而是基于說法、假定、或者是被歪曲過的事實。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反駁,逐條分解剖析,在我的書里有很清楚的反應。但是,不管什么人,只要提出批評,他們就要要詆毀誹謗這個人,把這個人說得一無是處。比如你發表一篇論文,揭露一個事件,某個生物技術公司就會派人來寫文章反駁,再派另外一個人寫,引用第一個人的觀點,然后再派出第三個人,把兩個人寫的東西都引用了,似乎主流媒體和科學家都不同意你。
對比一下,《科學新聞》發表了一篇漏洞百出的轉基因文章,方舟子這個科普名人再強力地推薦,騰訊再奉若權威地引用,一條完整的鏈條出來了,這就是信息戰。
轉基因利益集團掌握著大量的媒體,史密斯說,美國主流媒體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危害往往會保持沉默。以最近一年為例,美國FDA批準轉基因三文魚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另外報道了轉基因甜菜和苜蓿打的官司,以及超級野草的報道。
對于轉基因利益集團的誹謗,史密斯提供了自己的方法,他舉例說:“生物技術公司肯定會告訴你,史密斯這個人說的話都不可信。但是,每當他們寫一篇文章反駁我,都是給我一個機會,向我的讀者表明我列出的事實是嚴密的,是有依據的。但是反駁我的人不討論數據,不提科學試驗,只是指責我的說法,他用的論據全都是假定。結果呢?讓會讀者看得很清楚,我是很嚴密的,反對我的那些反駁是沒有道理的。你們如果受到這樣的對待,請把他們用的依據和反駁發EMAIL給我。如果需要得到世貿組織或者生物多樣性公約方面相關專家的意見和看法,用于寫作,我們可通過EMAIL聯系一些專家。”
四,
4月28日,“生物安全國際論壇第四次研討會”,我當時受邀請參加。賈鶴鵬在論壇上還發表演講,我在《難成共識的轉基因對話》(一)(二)(三)基本記錄了全程的會議,對賈鶴鵬的演講也作了全文的記錄,大家可以看看。
最近,賈鶴鵬所在的《科學新聞》推出了其報道:《轉基因的理性爭議》(2011年第6期),大家可以對照對照全程記錄的原文,再看看《科學新聞》的筆法和立場。試舉幾例:
《科學新聞》:“蔣高明列舉了一些轉基因導致的生態異常現象。但不論是其對轉基因風險的理論擔憂,還是列舉的生態異常現象,蔣高明都沒有提供源于科學文獻的證據。盡管蔣高明是一位研究員,但他主要的資料來源都是媒體的報道。他的發言遭到與會者的疑問,“是否可以為其指控提出科學證據?”對此,蔣高明表示,其專業背景并非動物學,很難就轉基因引發的動物健康問題進行科學研究。
《科學新聞》: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的劉培磊發言介紹了中國農業轉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針對與會挪威專家的提問,劉培磊介紹,中國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在進口前經過了長期環境安全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檢測實驗,進口的大豆品種都獲得了安全證書,同時也作了90天的小白鼠喂養試驗,而美國并不要求進行這一試驗。
《科學新聞》倒是沒有提及的是劉培磊談到“轉基因大豆沒有進行草甘膦殘留量檢測”這一重大事件,還好,我們都在場,都留有錄音,都寫成了文章,都會成為歷史記錄。
不過,在《科學新聞》的筆法下,“中國在參考了世界各主要國家的管理規定基礎上,制定了更加嚴格的檢測標準。”
《科學新聞》當然不會提對轉基因大豆殘留量的問題,否則那不僅自打耳光,還要打農業部幾耳光。
《科學新聞》:“實際上,透過這次轉基因論壇激烈的爭論可以看到,對轉基因的爭論,表面上是其安全與否,而實質上,則是是否接受科學的證據。
在科學界,科學家們只接受經過同行評議的、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結論和數據,或者是各國政府食品安全部門按照科學規范組織的評估報告作為證據。迄今為止,世界各國的權威期刊上沒有發表過被廣泛接受的證明轉基因有害的研究;包括在轉基因政策上非常保守的歐洲各國政府,得出的科學評估結論也都是“沒有證據顯示(接受評估的)轉基因(品種)比常規品種在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上有顯著區別。”
但反對轉基因的一方通常會援引一些媒體報道或者傳言,指出轉基因的各種危害。在轉基因論壇上,云南財經大學的顧秀林就指出,科學界動輒就是論文,但現在媒體已經報道了(被謠傳為轉基因的雜交玉米品種先玉335)對牲畜的危害,為什么就不相信?
即便如此,仍然需要對其所說的案例進行科學研究,因為這些危害性后果即使真的出現,其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環境、喂養條件、所涉及的牲畜品種等。科學研究的意義在于它要排除各種其他的影響因素,得出因果性的結論,還必須經過同行的評審。科學論文經過同行評議過程最終發表,恰恰體現了這一原則。
正如轉基因反對者不愿意接受科學證據一樣,他們中的很多人也不愿意接受農業部的調查結果,這也是造成雙方無法對話的原因。
當然,并非所有問題都需要科學證據,但是在談論轉基因是否安全的問題上,這只能是一個需要依靠科學方法和科學手段來回答的問題。”
這就是《科學新聞》的一慣的科學思維和立場,所有的轉基因危害報告一定要是科學論文,而且是經過同行評議的、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否則即使是在媒體上報道的,也沒用。就像《科學新聞》對蔣高明的報告不屑地說:“盡管蔣高明是一位研究員,但他主要的資料來源都是媒體的報道。”
我有些疑惑的是:日本731部隊用細菌武器在中國殺人的時候,不知他們有沒有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有沒有經過所謂的同行評議。
關于《科學新聞》的苛刻要求,實際上,顧秀林在會場就作了反駁,這時她當時的觀點:“我們的會議是在討論轉基因生物安全,不是試驗室里面的轉基因生物安全問題。在我們正在開會的時候,中國轉基因作物已經大量泛濫,進入了我們的食物鏈。我們在科學討論時必須要有證據,但是,我們還真沒辦法從已經發表的“PAPER”里找到證據,PAPER是人寫的。假如轉基因的研究還停留在試驗室里,我們只需要從PAPER里找證據,這是科學家的事情。但是,轉基因在中國北方大量種植,杜邦公司欺騙了中國人民,當作雜交品種來推廣。不僅先玉335玉米,還有很多的玉米品種被污染。
所以,等到你們要的PAPER,慢慢寫出來,然后慢慢評審,然后慢慢成為你們認可的學術報告、數據,異常現象早就變成生物災難了。對科學家來說,是先有實踐數據,還是先有所謂的“paper”?如果你們這些人要科學數據,不要問我們要paper,請你們跟我們到當地去看看,去農村考察,去找證據!我們現在是在用彈弓,打一只大象。我希望有良知的科學家能夠跟我到到河南、河北這些遭受重大災難的農村去走訪調查。”
《科學新聞》念念不忘的同行評議,最近一家西方科學刊物《食品政策》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獲得結論:商業利益幫助形成同行評審期刊發表的轉基因作物安全風險論文的研究結果。
“對通過客觀標準選擇的94篇文章的研究結果發現:
研究結果與作者與轉基因行業的關系(轉基因利益沖突)密切相關;
該項研究中分析的與轉基因健康與營養研究有關的研究論文的作者中至少一位作者與轉基因行業有關系;
作者有這種經濟利益關系的論文,100%的研究(41中有41篇)做出了有利于轉基因安全的結論;
在作者與轉基因行業有關系情況況下極少公布有這樣的利益關系;
進行分析的94篇論文中一半以上(52%)沒有公布有關研究經費的來源;
沒有公布其研究經費來源的論文中得出有利于轉基因行業結論論文的比例較大;
公布了有關研究經費來源的論文中83%的論文作者均與轉基因行業沒有關系;
凡由轉基因行業資助的研究或者作者中有轉基因行業聘用的科學家的研究,幾乎肯定將得出有利于轉基因產品商業化的結論;”
《科學新聞》在作出這些結論前,可否想過,同行評價背后的利益關系,能否問問你的話語權究竟代表了誰的話語誰的利益。
五,
就在最近的06月09日,《科學新聞》又發表文章《透視“轉基因安全事件”》,又老調重彈,又是將批駁過的世界上幾起轉基因安全事件再一次拎出來鞭尸一樣。
文章開篇寫道:“盡管這些實驗要么是試驗方法錯誤,要么是試驗結果與作者聲稱的結論相違背,其實驗結果不被主流科學界和各國管理機構所接受,但還是被反對者頻繁引用,并對公眾造成誤導。”
比如其中之一便是《靠不住的“普茲泰實驗”》:英國皇家學會對此非常重視,組織了同行評審.并于1999年5月發表評論,指出Pusztai的實驗有6方面的錯誤,即:不能確定轉基因和非轉基因馬鈴薯的化學成分有差異;對食用轉基因馬鈴薯的大鼠未補充蛋白質以防止饑餓;供試動物數量少,飼喂幾種不同的食物,且都不是大鼠的標準食物,很少統計學意義;實驗設計不合理,未作雙盲測定;統計方法不當;實驗結果無一致性等。
《科學新聞》屬于選擇性失明,他決不會提及:同樣是普茲泰試驗, 1999年2月12日,分別來自9個國家的21名科學家發表聲明支持Pusztai,要求Rowett研究所免除Pusztai的罪名,呼吁先行研究轉基因生物體的未能預見的危害,在此之前暫停轉基因作物的種植。科學家們譴責Rowett研究所主任Philip James剝奪了Pusztai的言論自由并且壓制了科學數據。曾經和Pusztai一起工作的Stanley Ewen站了出來。他重復進行了Pusztai的工作,給大鼠喂食了轉雪花蓮凝集素基因的土豆,觀察這種轉基因土豆對大鼠的影響。1999年10月,權威醫學期刊The Lancet正式發表了Stanley Ewen的研究論文。指出:喂食了10天轉雪花蓮凝集素(GNA)基因土豆的大鼠的腸道有所異常。他們發現進食了10天轉GNA基因土豆的大鼠的結腸和空腸的粘膜襯料增厚,而進食非轉基因土豆的大鼠和進食摻和了GNA的非轉基因土豆的大鼠卻并未出現這一異常。他們認為這一結果表明是基因修飾過程本身而非GNA導致了這一異常。
《科學新聞》說:一本流傳廣泛的名為《糧食危機》的著作將其退休描述為羅威特研究所受到了當時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壓力,而布萊爾這么做則是聽命于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這個所謂的“陰謀論”指責非常不靠譜,因為科學界對普茲泰研究的質疑不是受到政治壓力的產物,而是基于其數據的準確性和試驗設計是否科學。提出指責的科學家也遠不限于美英兩國科學家。正如英國《獨立報》著名的評論人Steve Connor在評論普茲泰事件時所說,“科學之所以成為科學,只是因為它通過了同行評議與驗證。”
或許讓《科學新聞》有些失望的是,不僅是《糧食危機》,最近鳳凰傳媒集團出版的《種子的欺騙》也將普茲泰受到政治的壓力公布于眾,這兩本書在世界翻譯成了多種文字,在中國也正式公開出版,《科學新聞》真要有點膽識的話,應該批一批中國新聞出版署審查不嚴,出版這樣的偽科學著作誤導了中國讀者。
為了體現其科學性,《科學新聞》不僅要批駁英國科學家試驗的不科學,還要批判奧地利政府。2007年,在奧地利政府的資助下,維也納大學的澤特克教授(JürgenZentek,目前供職于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及其研究小組受奧地利政府委托,對孟山都公司研發的轉基因玉米NK603(抗除草劑)和轉基因玉米MON810(Bt抗蟲)的雜交品種進行了實驗。他們聲稱,喂了20周的轉基因雜交玉米的小鼠產下的第三窩和第四窩的后代數量較少、體重較輕。
至于《科學新聞》怎么來批駁,不用多言,無非就是同行評議、學術期刊,還有什么機構對此作出了批駁。總之,只要世界那些揭露轉基因危害的試驗報告統統是不科學不靠譜的謠言。
六
類似的案例還有葉爾馬科娃試驗,去年,新京報聯合科學松鼠會就推出了系列文章如《疑點重重的“葉爾瑪柯娃實驗”》。經典試驗的魅力真是無窮,這個2005年的試驗,不見他們反駁,直到轉基因在中國引起廣泛質疑時,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生物專家才姍姍來遲地滅火,只能說轉基因利益集團的公關工作作的太遲了。他們想毀滅證據,但是,不幸的是,這些證據卻在當年就印在報紙上。而且是《科學新聞》的上級單位《科技日報》,當時的報道是《俄著名反轉基因專家走馬上任》(記者:張潔):世界著名反食用轉基因產品專家、俄羅斯生物學家伊麗娜.葉爾馬科娃走馬上任,當選為俄羅斯國家基因安全研究會副主席。
2005年,伊麗娜.葉爾馬科娃博士著手研究關于小白鼠在食用轉基因食品后的健康狀況,發現基因食品影響了小白鼠以及它們后代的健康。這一研究結果為轉基因食品可能會對活體動物產生一定負面影響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從此,伊麗娜.葉爾馬科娃這個名字聞名于世。
根據伊麗娜.葉爾馬科娃博士的實驗數據,在小白鼠交配前兩周以及在它懷孕期間,喂食經過遺傳基因改良的大豆,一半以上的小白鼠剛出生后就很快死亡,幸存的40%%生長發育也非常遲緩,它們的身體都比那些沒有喂食經過遺傳基因改良的大豆的小白鼠所生下來的幼崽小。同時發現,喂食含有基因食品的母鼠和幼鼠攻擊性和焦慮癥狀增高,而且有些母鼠不再有母性本能。
海外華人nile在此《轉基因,學術論戰還是騙術論戰》詳細地解說了這兩起事件的來龍去脈,他最后說:“從普斯陶伊到伊爾瑪科娃,他們面對的第一項質疑都是他們喂養動物用的根本就不是轉基因作物。這樣的指控在科學研究者看來完全就是赤裸裸的人格攻擊,而不是學術爭論。在這樣一個非白既黑的簡單事實面前,一定有一方在制造混亂和謊言。如果普斯陶伊沒有他的后繼者重復他的實驗,如果伊爾瑪科娃沒有對原始飼料作PCR證明轉基因身份,他們兩個人就是跳進尼羅河也洗不清他們偽造實驗結果誣陷轉基因的嫌疑。”
對于中國某些主流媒體的自愿無知和“自覺的”無良,甘當轉基因利益集團的推手,消解轉基因危害的證據,這些人才真是讓轉基因食品大舉入侵的帶路黨,是在生物戰中的偽軍。
對比,俄羅斯人民是幸運的,他們沒有一個俄羅斯版的方舟子去搞臭葉爾馬科娃,沒有一個方舟子操控國內輿論去迫害提出質疑的轉基因專家們,更不可能壓俄羅斯政府撤換掉葉爾馬科娃(俄羅斯國家基因安全研究會副主席)!當然,中國這些甘當轉基因公司推手的媒體人更沒有能力讓俄羅斯總統撤換葉爾馬科娃,無論他們把葉爾馬科女士駁斥的多么一文不值,中國讀者只要笑笑就行。
倒是最近,方舟子手下的大將方玄昌在文章《方舟子的對手們》開始對中醫的擁護者、轉基因技術的反對者開炮。現在,連方玄昌也是將質疑轉基因的人當作了方舟子的對手,我在之前的判斷沒錯吧,誰質疑轉基因就是挑戰方舟子。不僅方舟子急,方玄昌一樣很著急,看看方玄昌對轉基因派專家的歇斯底里的詛咒:“那些攪混水的聲音,占領了更多媒體陣地”;媒體上不止一次出現類似于“某地老鼠吃了轉基因作物而失去了生殖能力”之類的謠言。他(方舟子)的對手應該是那些攪混水的所謂“專家”,以及一些反對轉基因的網絡組織和NGO組織。他們采用最多的是兩種做法:造謠,以及用陰謀論來作為攻擊武器。(待續)
方玄昌已經推出了《方舟子的對手們》之一、之二、之三,我們期待著方玄昌、方舟子、科學新聞更加精彩的雙簧表演。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17v2d.html
2011-6-10
金微
相關文章:
金微:方舟子和《科學新聞》推轉基因的雙簧表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17v2d.html
金微:方舟子操控輿論甘當美國轉基因公司推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17udm.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0r5zf.html
金微:方舟子私設刑堂迫害轉基因問題專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0r5i4.html
金微:方舟子打著科普旗號陷害轉基因報道記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0qv7a.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0qrfh.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0lc6z.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0hfzo.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