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稻(自留種)糧食種植面積信息——三則
http://tech.gmw.cn/2011-05/03/content_1915249.htm
李昌平“叫板”袁隆平 種子研發不能“厚此薄彼”
2011-05-03 15:30 來源:光明網
“您作為雜交水稻之父,已經80歲高齡了,還在攀登培育雜交水稻的新高峰。但我卻希望您在有生之年放棄雜交水稻的研究,轉向培育常規水稻品種……”近日,“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致袁隆平院士的一封公開信”在網上披露,一石激起千層浪。
多年調研農民、農業、農村問題,屢有真知灼見的李昌平,在他最近的這封信里對一味發展雜交水稻的合理性提出質疑。他認為,現在的種子雜交化、轉基因化,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種子了。一旦遇上天災,農民將無處“補種”。常規種子雖然產量比雜交種子稍低一些,但是肥料、農藥的使用量要少20%左右,應對自然災害能力強。 李昌平擔心,在袁隆平雜交水稻取得巨大成功的“豐碑”下,政府部門和越來越多科研人員將雜交種子視為唯一的科研方向,對常規種子棄之不顧。他的這一連串擔心,說到點子上了嗎?雜交種子真的會“終結”常規種子嗎?
他呼吁“善待常規稻種”有意義嗎?
常規稻種遠沒有“瀕臨滅絕”
“常規種子和雜交種子,兩者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上海市農業基因生物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羅利軍首先指出,李昌平信中把這兩種種子“對立”,在科學意義上并無依據。他解釋說,一般來說,常規稻的遺傳性能相對穩定,農民收獲后可以自己選種、留種,繼續用于種植。相對于常規稻種子,通過“三系”或“二系”配組生產的種子,稱為雜交種子。雜交種子的后代會失去優質遺傳特性,如果用來再次播種,將會導致減產等,所以雜交水稻必須每年制種。農民自己沒法制種,得向專門的制種公司購買稻種。 但是,羅利軍強調,常規稻種子大多也是通過雜交育種選育的。自然界本身就存在雜交行為。羅利軍轉而介紹說,大家可以寬心的是,水稻常規種子遠沒有到“瀕臨滅絕”的地步。以現在中國的水稻種植面積來看,北方以種植常規稻為主,南方以種植雜交稻為主,但也有種常規稻的,“比如江蘇、安徽就種了幾千萬畝。”
不僅如此,在南方,常規稻種植甚至有擴大的趨勢。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李西明告訴記者,拿早稻來說,雜交稻和常規稻的產量相差不大,但常規稻吃口較好,因此近年來不少農民改種了常規稻。 另有專家指出,常規水稻在中國現在大約有46%的種植面積,達2億多畝。我國每個省都設有種子戰略儲備庫,儲備的常規種子比例遠遠大于30%, 足以應對李昌平擔心的“天災”,也就是說,農民不會“無處補種”。
利益驅動下雜交種子受偏愛
羅利軍說,常規稻和雜交稻,兩者“旗下”各有數百個品種,在產量、米質、抗病蟲等性狀上各不相同,僅僅以“雜交”或是“常規”來區分高低,有失偏頗,“我們只拿品種和品種比較,科研人員中不存在雜交稻優于常規稻的籠統看法。”
但是,李昌平信中提出的常規稻受忽視,甚至“被有意打壓”的傾向恐怕是存在的。或者說,在市場的意義上,常規種子和雜交種子是“被對立”的。因為農民需要每年去種子公司購買雜交種子,而種子公司靠這個賺錢,在利益驅動下,有人對雜交稻種放大音量唱贊歌,而多數科研人員也在研制雜交種子,“高產”、“抗病蟲”、“抗旱”……每年都有許多不同性狀的新品種投放市場。雜交技術不僅應用于水稻,在玉米、油菜、蔬菜等作物上也廣泛應用。
在市場上,雜交種子的價格遠高于常規種子。
羅利軍說,在經濟利益面前,多數人投向雜交種子的懷抱也屬正常;但仍有不少科學家在堅持研究常規稻種――在他們看來,常規稻是雜交稻的基礎。
應當盡快研究“第二次綠色革命”
李昌平在信中提到,“雜交水稻的農藥、化肥使用量大”,這一點得到了許多科學家的共鳴。盡管多數雜交水稻的產量確實高于常規水稻,但羅利軍指出,某些常規稻品種在綜合性狀上并不輸給雜交稻。
現在的種子研究確實滑進了一個誤區――一味追求高產。產量增加,往往要加大水、化肥、農藥的投入,許多人不算成本賬,結果產量是提高了,但農民的收益如何?
在羅利軍看來,中國的糧食安全主要是中低產田的糧食安全問題。在占稻作面積70%以上的中低產田的實際生產中,許多雜交水稻新品種難有用武之地。根據多年研究,我國水稻的平均畝產尚在420公斤左右徘徊。而為追求高產而過量使用化肥,已成了土地“不能承受之痛”,同時,我國淡水資源有限。他說,既然雜交水稻和常規水稻各有利弊,就應該摒棄人為的“門戶之見”,因地制宜選種最合適的品種。
羅利軍說的,正是第一次“綠色革命”的“后遺癥”。上世紀中期,通過農業技術改進,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人們將這次農業飛躍稱為“綠色革命”,我國雜交水稻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認為,第一次“綠色革命”的成果固然喜人,但副作用和隱患也不容忽視: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退化;高產谷物中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減低甚至變得很低,能讓人“吃飽”卻不能“吃好”,長期以此為食物,會降低人體的抵抗力。
近年來,一些國家已改變一味追求高產的思想,開始反思土地和糧食的關系。張啟發強調,結合中國國情研究讓人們“吃好”的“第二次綠色革命”策略,已是刻不容緩。(記者 沈湫莎)
http://wz.anhuinews.com/html/2010/07/13/000018752.shtml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給“糧食種子安全”問題建言者的回復
編號:000018752 類型:建言獻策 市縣:安慶市 廳局:安徽省農業委員會
發布時間:2010-7-13
建言內容:安徽是糧產大省,水稻又是主要品種。國家糧食安全問題之一是種子安全。現在雜交水稻幾乎覆蓋100%,但其致命弱點是不能二代種植。一旦某年大面積受災或連續幾年受災,雜交水稻種子嚴重減產,則恢復種植就成大問題。為此建議省級種子庫建設應受到密切關注。這個問題應從長遠考慮,做出類似突發事件那樣有個應對方案和準備。
--------------------------------------------------------------------------------
政府反饋
回復時間:2010-7-18
安徽省農委回復:十分感謝您對種子安全的關心。水稻是我省主要農作物,在糧食生產中舉足輕重。全省水稻種植面積3500萬畝左右,其中常規稻和雜交稻各占50%左右;常年需種量8750萬公斤,其中雜交稻1750萬公斤。在種源不足的情況下,常規稻是可以自留種的。 我省水稻品種有早中晚三種生態類型。早稻分布在合肥以南的沿江區和皖南山區,一般在3月下旬——4月初播種,7月下旬成熟;中稻一般在5月上中旬播種(直播的可能遲一些),10月上旬左右成熟;皖稻一般在6月下旬播種,10月底前后成熟。我省水稻生產難以抗力的自然災害主要是早稻生產的倒春寒造成苗期爛秧,7、8月的洪澇和皖稻生產的早期寒露風。造成主產區流域性的絕收的情況概率很低(多發生在山區)。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抗災生產。
由于生態原因,我省雜交稻種子生產制種面積常年在5萬畝左右,產種量750萬公斤左右,約占需種量的40%,另外60%的種源主要來自江蘇、四川、福建、廣西、貴州、湖南、江西和浙江等生產基地。近30年來,我省尚未發生因種源不足影響水稻生產的嚴重事件。
國家很重視種子儲備工作,主要用于救災——災后恢復生產。農業部每年安排我省儲備種子200萬公斤,其中水稻種子占70%左右。
您所反映的是備荒種子的儲備問題,也是我們廣大種子工作者長期以來討論的一個議題,旨在解決種子市場保障供應。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和政策保障,不僅僅是建設儲備庫,主要是維持和運行問題,涉及到責任主體、專儲數量、品種問題、收購資金、保存費用、市場投放、費用和虧損負擔等問題。也有不少企業擔憂此舉將使政府過分干預種子市場,市場化會遭到逆轉。農業部和財政部也多次開展這方面的調研,力求在法律和政策層面上有所突破。
目前,為保障我省農業生產用種數量安全,在現行法律和政策框架內,我們的措施是:1、擴大我省雜交稻種子生產基地規模,爭取5年內擴大到10萬畝,種子自給率達85%左右;2、鼓勵省內水稻種子生產經營企業在國內分散制種,降低災害風險;3、加強南繁基地管理和建設,維持我省海南基地一定的反季節生產的能力;4、省農委幫助企業做好種子質量控制工作,提高種子質量合格率。
http://www.zjagri.gov.cn/html/main/zjModernAgriView/64363.html
浙江省對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確保糧食供給安全若干問題的思考
發布時間:2004-08-25
●張鴻芳
今年省委、省政府1號文件,確定了統籌城鄉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目標和指導思想,制定了具體、有力的措施。要深領會1號文件,并切實貫徹執行,必須正確認識我省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糧食供給的實際,因地制宜,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才能繼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穩定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供給安全。
一、正確認識我省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形勢,及時轉移工作重點。
我省新階段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始于1998年,當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上年減少了110.2萬畝,而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擴大了80.6萬畝。1998年末,我省在全國率先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效益農業的力度,這極大地推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2000年和2001年糧食、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的調整達到高潮,糧食播種面積先后調減了677.5、637.0萬畝,與此同時,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先后擴大了213.0和241.0萬畝,年增長幅度分別達15.9%和15.5%。2002年后,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繼續大幅減少,2002、2003兩年分別比上年減324.8萬畝和346.9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幅度趨緩,2002和2003兩年種植面積分別比上年增加了123.7和54.1萬畝,增長幅度為6.9%和2.8%(圖表1、2)。從11個市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長幅度看,2000年增長幅度在10%以上的有8個市,低于5%的僅1個市。而2003年增幅在5%以上的為4個市,其中大于10%的僅1個市,其余7個市中,有3個出現負增長。
圖表1 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變動情況 單位:萬畝
年份 農作物總播種面積 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經濟作物播種面積 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上年增減數 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比上年增減數 兩類作物播種面積相抵增減數
1996年 5945.7 4315.7 1193.0
1997年 5916.2 4309.5 1184.9 -6.2 -8.1 -14.3
1998年 5879.4 4199.3 1265.5 -110.2 80.6 -29.6
1999年 5849.2 4127.9 1340.0 -71.4 74.5 3.1
2000年 5331.5 3450.4 1553.0 -677.5 213.0 -464.5
2001年 4868.9 2813.4 1794.0 -637.0 241.0 -396.0
2002年 4596.8 2488.6 1917.7 -324.8 123.7 -201.1
2003年 4251.6 2141.7 1971.8 -346.9 54.1 -292.8
2003年,全省除原來基數較低的中藥材種植面積繼續保持增加態勢,花卉苗木面積快速增長外(圖表3),前幾年種植面積擴大較快的蔬菜、果用瓜和稻田水產養殖等,從2002年起增幅明顯下降。2000和2001年蔬菜、果用瓜種植面積增長幅度分別在20%和15%以上,2002、2003年增長幅度先后下降到11.0%和0.6%、-3.4%和6.5%;2000年稻田養殖水產的面積比上年增長72.4%,2001年至2003先后下降到10.3%、9.0%和0.6%。
圖表2 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比上年增減數單位:萬畝
圖表3主要經濟作物及稻田水產養殖面積表 單位萬畝
年份 蔬菜 果用瓜 稻田水產養殖 中藥材 花卉苗木
1995年 446.7
1996年 469.7
1997年 493.6
1998年 552.1
1999年 618.7 101.5 58.0 20.5 13.4
2000年 748.4 121.2 100.0 24.6 25.5
2001年 941.9 142.0 110.3 29.5 50.9
2002年 1045.5 137.4 120.2 33.8 96.3
2003年 1051.2 146.3 121.0 39.2 171.4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一是通過幾年努力,我省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漸趨合理,生產效益明顯提高,農民從種養業中得到的收入也有了增加。可以說,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效益農業已取得階段性的成果,成效顯著。
二是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仍保持較快的減少勢頭,其直觀原因已從1988、1999年減糧擴經,變成耕地非農化加劇和大面積拋荒、休閑。因此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實施減少拋荒,增加糧食產量的措施有很強的針對性。
三是可以認為,從全省而論大多數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幅擴長階段已暫告結束。根據國務院《關于堅決制止占用基本農田進行植樹等行為的緊急通知》等規定,在農田種植多年生經濟作物必將受到限制。
面對全省種植業結構出現的新形勢,我們必須及時地把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工作的重點從抓面的擴張轉到認真貫徹1號文件,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提高農產品質量、產量和生產效益,增強我省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上來,以保持我省結構調整形成的先發優勢。同時,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糧食和經濟作物生產水平,必須優化種植業布局,推行連片種植。在前些年的結構調整中,一些地方出現了田間布局作物插花的問題,導致無法排灌,拖拉機、收割機無法落田,麻雀和老鼠、害蟲集中為害等,致使想種水稻的農民也只能棄耕休閑。因此,根據我省《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要求,因地制宜優化布局,實行連片種植不僅對擴大糧食種植面積,而且對經濟作物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二、充分認識我省糧食生產的地位和作用,把糧食生產作為重要產業來抓。
對我省糧食生產的重要性應從三方面去認識:
一是保持一定的糧食種植面積和產出量是實現糧食安全和發展效益農業的基礎。我省人多地少,農業生產成本高,生產的大宗農產品往往缺乏價格競爭力;另一方面,我省生產條件優越,適宜發展多種經營,種植業結構調整的余地較大,因此,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實現糧食自給。但是,國內外糧源易受氣候、市場、交通運輸等因素影響,發生大的波動。我省在保持一定的糧食種植面積和總產量的基礎上,積極調入省外糧食,將有利于實現糧食的供需平衡。日本從上世紀60年代起實現稻米自給,90年代中葉,迫于美國的強大壓力,不得不放開稻米市場,并有計劃地調減了水稻種植面積。2000年其水稻種植面積比1995年減少了552萬畝,下降16.4%,但同期水稻畝產提高了24公斤,增5.7%;小麥、大豆面積分別擴大了48萬畝和81萬畝,分別增21%和78%,畝產也有大幅度提高。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鑒。
二是抓好糧食生產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由于區位、地理條件、生產和生活習慣不同,有不少農民仍然選擇糧食生產,至2003年底全省有2萬多戶種糧大戶。因此,糧食生產的好壞關系到廣大糧農的收入和生活,
三是要重視水稻田的生態效應。水稻生產不僅能提供我省居民主要的口糧來源,而且水稻田是一個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兼具蓄水防洪,減少氮、磷對水環境的污染,調節氣溫和改善環境的等作用,具有較好的生態效應。
糧食生產是一個關系國計民生,具有良好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產業,抓糧食生產不是在糧食緊缺時的權宜之計,無論糧源寬松或緊缺,糧食播種面積增或減,都必須長期堅持抓糧食生產,并抓緊抓好。
三、依靠科技是提高糧食生產質量、產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
糧食畝產的高低,決定于糧食生產科技含量的高低;糧食畝產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經濟效益和資源利用水平的高低。在發展效益農業的過程中,雖然糧食種植面積大幅度調減,但我省糧食畝產水平卻有了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總產量下跌的幅度。但比較分析,提高早稻、單季晚稻和連作晚稻的畝產還有相當潛力。2001-~2003年早稻平均畝產為360公斤,比1996-1998三年平均361公斤還低1公斤,比1990年畝產387公斤低27公斤;2001-2003年連作晚稻平均畝產412公斤,比1996-1998三年平均畝產408公斤高4公斤,但比1998年畝產416公斤低4公斤;近幾年單季晚稻畝產有了較快增長,2001-2003年平均畝產達477公斤,比1996-1998年平均畝產459公斤增18公斤,但與相鄰的上海、江蘇相比,仍有較大差距。2000-2002年,我省單季晚稻平均畝產479公斤,比江蘇省的561公斤低82公斤,比上海市的539公斤低60公斤。今后幾年,如能把我省單季晚稻畝產提高50公斤,以現有播種面積1000萬畝計,全省可增加稻谷總產量5億公斤,相當于增加了畝產千斤的晚稻100萬畝。如早稻和連作晚稻的畝產也有恢復性增長,總產量還可有更多增加。這對實現200億斤糧食總產量具有重要意義。
圖表4 浙江省水稻三年平均畝產變化表單位:公斤/畝
年份 稻谷 早稻 晚稻 單季晚稻 連用晚稻
1996-1998年 398.3 361.0 422.3 459.0 408.0
2001-2003年 439.7 360.0 457.3 477.0 411.7
比上三年增減數 41.4 -1.0 35.0 18.0 3.7
增減幅度(%) 10.4 -0.3 8.3 3.9 0.9
表5浙江、江蘇、上海三省市單季稻三年平均畝產比較表 單位公斤/畝
年份 江蘇 上海 浙江 浙江比上海 浙江比江蘇
1996-1998年 554.3 527.5 459.0 68.5 95.3
2000-2002年 560.6 539.3 479.3 60.0 81.3
影響水稻畝產的因素很多,從農業科技的角度和我省生產現狀看,要辯證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既要重視雜交稻品種選育,也要關注常規稻品種選育。我省有較強的水稻品種選育力量,過去我省選育的品種不僅在本省廣泛種植,而且在江蘇、上海、安徽、江西及湖南、湖北等地大面積推廣。由于歷屆黨委、政府均十分重視種子工作, “8812”、“9410”等水稻攻關計劃已堅持多年,近年又實施了“種子種苗工程”,育種攻關項目成效顯著,選育出一批優質、高產、高抗的品種,積累了一批有苗頭的品系和材料。
因常規稻品種 農民可以自己留種,難以保護育種者的知識產權,難以實施品種擁有或使用權的有償轉讓,所以近年來,有的常規稻品種選育者把重點轉向雜交稻,種子經營單位也因經營常規稻種子利潤薄、風險大而減少經營量。2003年我省1469萬 畝水稻中,雜交稻與常規稻種植面積分別為736萬畝、 733萬畝,各占一半,兩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為保持我省常規稻育種的優勢,提高糧食的產量和效益,我省在繼續加大對水稻育種的支持力度的前提下,可以參照廣東省的做法,常規稻品種達到一定種植面積的,對育種及推廣單位給予經費補助,以鼓勵常規稻育種。 二是要如重視“種子種苗工程”一樣,高度重視水稻配套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工作。良種、良法配套,尤如優生、優育一樣。一個身體健康,天資聰慧的孩子,若沒有良好的培養教育,也難以成材。沒有相配套的技術,再好的品種也難以實現優質、高產的目標。目前,水稻配套技術主要是對育秧、移栽、灌溉、施肥及病蟲防治等常規技術的系統組合研究,在十分強調高新技術的時代,這些常規技術研究就碰到課題立項難,得大獎難,科研成果有償轉化難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研究、教育和推廣部門的領導和技術人員的積極性。至今,除中國水稻所尚配有較多的栽培技術研究力量外,在杭科研、教育單位幾乎無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各級技術推廣部門的相關力量也在削弱。這使得很多優良品種的生產潛力難以充分發揮,影響了我省實施“種子種苗工程”的效果。江蘇、上海的水稻畝產所以持續高產,除一直重視單季水稻品種選育外,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堅持水稻配套技術研究和推廣。為此,各級要如重視“種子種苗工程”一樣,重視配套技術的研究和推廣;要在配套技術研究課題立項和評獎上予以傾斜,對配套技術的推廣予以更多支持。
四、研究核定最低商品庫存要求,調整政府儲備糧的品種結構,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據統計資料,全省2002年糧食總庫存為32.61億斤,比1996年的49.89億斤減17.28億斤,減幅為34.64%;其中,中央和省市縣各級政府儲備2002年為26.33億斤,同比增加0.64億斤,而商品儲備僅為6.29億斤,同比減少24.20億斤,減幅達70.03%。糧食經營者眾多,而商品儲備比例又低的狀態,在糧源短缺的情況下,極易放大市場風波,也可能導致糧食收獲時壓價收購,糧食收購后抬價銷售的問題,既侵害糧農利益,又損害消費者利益。從政府儲備的品種結構看,一方面因早秈谷價格低,儲藏期長,儲備成本較低,另一方面,早秈谷的需求對象多為酒精、味精和制藥等企業,在輪倉時易于大批量銷售,因此,我省各級政府的儲備糧絕大多數是早秈谷,而作為城鄉居民口糧的粳谷和晚秈谷儲備量很少。這種儲備品種結構,在糧食全面緊缺時會發揮較大的市場調控作用,而在口糧供應出現較大風險,銷售價格超出消費者承受能力時,會因缺乏調控的物質基礎而無能為力即使從省外調糧,也會有時間差。對此,一是糧食主管部門要研究制定糧食經營企業的最低商品儲備量標準,并在適當時機實施;二是在增加政府糧食儲備量的同時,根據各地的消費習慣,適當增加儲備糧中粳谷或晚秈谷的比重,以增強政府對市場的調控實力。
(作者單位:省政府經濟咨詢委員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