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轉基因水稻的問題,或者說關于轉基因糧食的問題,有專家在論證其必要性的時候指出,由于國家規劃到2020年糧食要增產10%,然而:“過去的那10年,我們整個糧食增產才2.5%,今后10年要達到10%,這是非常非常艱巨的。靠什么呢?剛才我提到了常規育種,常規育種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可是單靠常規育種不行,一定要和新技術結合,這樣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參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黃大昉研究員,2009年12月在人民網的訪談)。換句話說,因為常規育種能力有限-----過去十年糧食僅增產2.5%------所以必須推廣轉基因糧食,才能完成2020年糧食增產10%的目標。
黃大昉研究員的論證,可以說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也成為了支持轉基因主糧的一條重要理由:常規技術的增產是有限的,必須要靠轉基因這種高技術。
倘若此項推理為真,那么任何對轉基因主糧的質疑都要大打折扣,要么就糧食不足餓死,要么就期待轉基因確實無害放心食用,怎么選擇?然而,如果結合已有數據深入剖析黃大昉研究員的“過去10年糧食僅增產2.5%”,我們將發現一些有意思現象。
以下所有數據,均來自農業部統計,在其網站上可以輕松找到,不再解釋來源。
首先,我不大明白黃大昉研究員的“過去10年、2.5%”是怎么計算的?我分別計算了2000--2009,1999--2008,1998--2007,1997--2006、1996--2005這五個10年段的糧食增長,分別是14.85%、3.99%、-2.1%,0.67%和-4.1%。哪一個跟“2.5%”都不沾邊,總不成現今說“過去10年”,說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的事情吧?看來黃大昉研究員需要再精細些對待數據。
不過,認為縱觀過去十幾年,我國糧食增產幅度小,這倒是沒錯的。姑且把“過去10年糧食僅增產2.5%”當做一個代稱,意思是過去10年我國糧食增產幅度比較低吧。
那么,一旦要說糧食增產、減產,無非就是兩個因素的制約:面積、單產。其實就是一個最簡單的乘法等式:產量=面積*單產。小學生都能明白。既然過去10年糧食增產有限,要么是種植面積增長不多,要么是單產增長不多,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這個推導,同樣是小學生都能明白。接下來我們看看幾張圖吧,套用劉謙的一句老詞:現在是見證有趣事情的時刻!
先看“產量”
圖一:1999-2008我國糧食產量(單位:萬噸)
說明:10年間,我國糧食產量增加3.99%。增長幅度確實不高,雖然不是2.5%。
圖二:1999-2008我國稻谷產量(單位:萬噸)
說明:稻谷和小麥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10年間,稻谷產量減少3.4%。
圖三:1999-2008我國小麥產量(單位:萬噸)
說明:10年間小麥產量減少1.3%。
看完了“產量”,來看“面積”:
圖四:1999--2008年我國耕地面積(單位:億畝)
說明:10年間,我國耕地面積下降5.8%,凈減少超過1億畝。
圖五:1999-2008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單位:億畝)
說明:10年間,我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減少5.6%,凈減少9000多萬畝。
圖六:1999-2008年,我國稻谷播種面積(單位:億畝)
說明:10年間,稻谷播種面積減少6.6%,凈減少3000多萬畝。
圖七:1999-2008我國小麥播種面積(單位:億畝)
說明:10年間,小麥播種面積減少18.2%,凈減少7000多萬畝
看完了“面積”,繼續看“單產”
圖八:1999-2008年我國糧食單產
說明:10年間:糧食單產增長10.18%。
圖九:1999-2008年我國稻谷單產
說明:10年間,稻谷單產增加7.85%。
圖十:1999-2008年我國小麥單產
說明:10年間,小麥單產增加20.63%。
由上述十張圖,我們能很輕松的得出幾個結論:
1、看面積-----無論是耕地面積、糧食播種面積還是稻谷、小麥播種面積,2008年跟1999年比,都在減少,減少幅度都在5%以上,小麥的播種面積減少達到兩位數;
2、看單產-----無論是糧食單產,還是稻谷、小麥單產,2008年跟1999年比,都在增加,其中糧食單產增長10%以上;
3、看總產量-----糧食作物總產量略有增加(3.99%),稻谷、小麥總產量均略有減少。(說明糧食作物里面的玉米、馬鈴薯等增長較多)
到這里還不算完,再稍微深入一點:
4、對比十張圖,發現一個規律:2003年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轉折點。以此為界,無論是面積、單產還是總產,前五年(1999-2003)一般的都呈下降趨勢,到2003年降到最低點;后五年(2004-2008)則呈現上升趨勢,2008年的單產、總產均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5、將第4點量化,以糧食總產量為例:1999--2003,糧食產量下降15.3%;2004--2008,糧食產量提高12.62%。兩下一拉平,所以“過去10年糧食僅增產2.5%”。
這樣看過來,黃大昉研究員的前述觀點就站不住腳了。
首先,“過去10年糧食僅增產2.5%”,跟常規育種的劣勢沒關系。之所以只有2.5%(重申:這個數據有問題,借代糧食增長緩慢而已),原因在于頭五年(1999--2003)不但不增長,反而負增長!而之所以如此,根源于彼時耕地面積、播種面積都在下降,甚至是大幅度下降。這跟采用什么育種方式無關。反過來講,如果有關系,那03年之后怎么就又大幅度上升了?03年之后咱們主糧轉基因了么?如果糧食播種面積、單產能夠十年一貫的按照后五年(2004--2008)的增長趨勢,過去十年的糧食產量增長絕對超過10%,甚至是大大超過!這樣看來,“過去10年糧食僅增產2.5%”能說明常規育種技術不行么?能說明到2020年糧食增產10%(1000億斤)是個格外艱巨的任務么?我看不但不艱巨,好像還比較輕松呢-----前提是,未來十年都能像過去五年那樣。
其次,2003年成為轉折點,跟轉基因的優勢沒關系。農業部剛剛說了“國內沒有轉基因糧食作物種植”。這可是官方表態。因此,03年之后的糧食增長就無關轉基因;因此,未來十年能否像過去五年那樣增長,跟用不用轉基因,也應該沒多大關系。有人可能說,2004--2008年的增長固然是常規手段,但是常規手段已經到了極限,未來十年是不能保持的,還是要靠轉基因這高科技。那就算算。2004--2008糧食播種面積增長了5.1%,假定未來十年增幅減半,2.5%,那么要滿足增長1000億斤的目標,則糧食單產屆時要達到353.7公斤左右,相比2008年,單產增長7.18%。這是個很困難的目標么?常規育種不是還有很大發展潛力么?難道這么點增幅都實現不了?至于說,為什么“常規育種還有很大發展潛力”?那是黃大昉研究員自己分析的,請參見本貼開頭他的訪談實錄。
再次,為什么兩個五年會有那樣的表現?本貼不打算分析,這也不是本貼的目的。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自行研究,只要不跟轉基因掛上鉤就行,兩者不沾邊。既然是不沾邊,拿“過去10年糧食僅增產2.5%”,既嚇唬不了誰,也支持不了誰。這就是我想說的。
糧食問題、農業問題,難不難?難!但是再難,也不能用不靠譜的數字忽悠人。希望轉基因的科研人員,不要拿這種學風來搞研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