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房地產市場已陷入多種因素相互影響、多股力量交織作用、多重矛盾同時出現的復雜境地。
國辦下發的“國十一條”,雖然沒有沿用此前文件中“遏制”等強硬字眼,但從具體措施來看,強度、力度、硬度一點不遜色,房企拿地、營業稅、二套房首付比例、央企房地產運作、經濟適用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設、省級政府的責任等,堪稱是一套完整的“組合拳”。
但另一種現象卻又不得不引起重視——觀望情緒下,樓市必然在一定時期內陷入“冰凍期”。據中原地產的調查數據顯示,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二手房交易已經大幅下滑,在廣州,新房甚至出現了“4天零成交”的現象。(1月12日《廣州日報》)
因為,按照慣例,一季度都是地方政府“表功立績”的關鍵期,“開門紅”是地方政府不可能不追求的一個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地方“支柱產業”、“即效產業”的房地產業,地方政府能否容忍其進入“冰凍期”呢?會不會為了“開門紅”而出臺托市政策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十一條”出臺的同時,杭州也出臺了地方政策,對買房人給予1.3%的補貼,而且繼續給予開發商稅費優惠,這就不得不讓人產生“托市”的聯想。不僅如此,從一些報道來看,其他一些城市也正在或準備出臺類似的政策,以避免房地產市場進入“冰凍期”,給地方一季度的“政績”產生影響。
這樣一來,“國十一條”就極有可能在地方擱淺,成為一種擺設,不僅難以遏制房價上漲,而且會讓社會各方面對中央政策的執行效力產生懷疑,從而影響民眾對中央決策的認可和信任。所以,對樓市新政可能在地方擱淺,地方政府可能會“托市”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和警覺。
要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從短期來看,必須把“政府負責”作為此次房市新政最重要的責任,凡是不按新政要求執行的,嚴厲追究地方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的責任,并以此作為考核地方黨委、政府“政令意識”的重要指標;從長遠來看,還是要引導和幫助地方政府走出土地財政的怪圈(比如進行中央地方分稅制改革)。如果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土地財政”、“負債財政”的問題,那么,地方政府就有可能從土地上“跳”出來,從“以地生財”中跳出來,不再在房價問題上與民眾“躲貓貓”,“買房難、買房貴”的問題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所以,樓市新政能不能發揮作用,關鍵要看政策會不會在地方擱淺,更要看地方政府能否脫離土地財政。
(本文來源:現代快報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