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國有經濟比重越高貧富差距越大”嗎?
早幾年,張維迎就說他有個重大發現:凡是國有經濟比重高的省份,居民收入差距就大。相反,只要私營經濟比重高,居民收入差距就小。看到中央黨校的周天勇教授最近在《北京日報》上把張維迎的這些話拿了過來作為解決貧富分化問題的“新思維”。
周天勇說:“在國外,越是國有經濟比重高和人民群眾創業不足的國家和地區,其基尼系數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公平;反之,基尼系數越低,收入分配越公平。在國內,越是國有經濟比重高和人民群眾創業不足的省區,如貴州、甘肅等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基尼系數越高;越是創業活躍和個體民營經濟比重大的省區,如浙江、江蘇等地,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越小,基尼系數越低。”
周天勇與張維迎一樣,只說有這樣的規律,并沒有提供數據。最讓人不解的是,周天勇將國有經濟比重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做對比,屬于“不當類比”。
兩列數之間有很強的關聯關系是可以用數值表示的。一個數列數值越來越大則另一個數列數值越來越大叫正相關,反之叫負相關。同時,數列中越多的數表現同一趨勢,相關程度就越高,越能說明這種關系存在。如果一部分數顯示正相關,數量差不多的數顯示負相關,則相關系數就很低,很難說存在這樣的規律。
周天勇簡單舉出貴州、甘肅與浙江、江蘇對比。這不是嚴肅的研究態度。且不說做這樣的判斷最好把所有省市數據做數列,起碼應該列舉足夠數量的典型大省。更重要的是,要給出具體數據。
確實,東部省市城鄉收入差距略小于中部(2007年東部為3.17比1,中部為3.22比1,差距為1.5%),明顯小于西部(2007年西部為4.01比1,差距為26%)。[1]但周天勇先生把國有經濟比重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行對比,屬于不當類比。因為農民收入主要來自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中的工資性收入與他們所在地域無關,因為跨省打工是普遍現象。而現在整個農村經濟中并沒有國有經濟,只有私營經濟。農民收入高與低,主要與當地農村經濟發育水平有關,也與全國農民工工資水平有關。國有經濟集中在非農產業,并不在農村與農民爭市場,爭資源。因此,國有經濟比重假如對居民收入有影響,也只能表現在城鎮居民收入差距上,無法與城鄉居民收入關聯。
周天勇教授這樣類比,要么顯示出他不足以駕馭經濟現象,要么屬于主觀故意。
由于多數省統計年鑒沒掛在網上,下面找到東部的江蘇、廣東、浙江、福建4個大省,與中西部河南、湖北、四川、新疆4個大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經濟比重,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數據。這幾個省都是大省,基本能反映出兩者之間關系。選用工業數據是因為各省國的金融、電信、能源、鐵路等都是國營,能反映差別的數都集中在工業。同時,這里沒用基尼系數,用了最高10%收入與最低10收入的倍數來表示,因為這個數基本能反映基尼系數情況,也是常用方法。
前面數字為國企比重,后面為最高10%城鎮居民收入為最低10%的倍數。
江蘇:5.0%、、10.2倍
浙江:6.5%、、8.1倍
廣東:5.1%、、9.2倍
福建:8.2%、、6.4倍
河南:8.7%、、6.2倍
湖北:24.3%、 6.4倍
四川:14.7%、 5.2倍
新疆:12.9%、 7.0倍
算術平均:
東 部: 6.2%、、8.5倍
中西部:15.2% 、6.2倍
數據確實顯示東部工業經濟中的國有經濟比重低于中西部,平均低44%。但數據還顯示國有工業比重低的東部,比中西部省份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收入差距要大,平均大37%。而且,無論東部四省還是中西部四省中,也表現出國有工業比重越大的省份,居民收入差距越小的趨勢。
周天勇 先生說全球經濟中,國有經濟成分大的國家吉尼系數大。也沒有提供數據。這也不是一個嚴肅學者的治學態度。
現在各種統計年鑒都沒有各國不同經濟成分比重的口徑。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首先,分析可以用不同國家數據比較,也可以用一個國家前后數據比較。原社會主義國家在國有經濟占主體時吉尼系數大約在0.18-0.25左右,是當時吉尼系數最小的國家。但私有化后,吉尼系數都大幅上升。東歐和前蘇聯國家目前吉尼系數在0.3-0.4左右。1985年中國國有經濟還占絕對主體的時候,基尼系數0.25。現在國有經濟不占主體了,吉尼系數達到0.47。俄羅斯在私有化最嚴重的90年代中期,吉尼系數達到0.5。在普京重新將戰略產業國有化后,吉尼系數降低到2006年的0.4。[2]
同樣情況在拉美國家也有顯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拉美國家開始“國退民進”,吉尼系數迅速上升。巴西達到0.63,墨西哥達到0.55,阿根廷達到0.52。新世紀后,拉美國家開始全面“左轉”,又一次掀起國有化浪潮,[3] 同時可以看到的結果是,這些國家吉尼系數開始明顯下降。巴西下降到0.57,墨西哥下降到0.46,阿根廷下降到0.51。[4]
也就是說,數據顯示:國有化比重高則吉尼系數低,國有成分減少,吉尼系數增加。國有成分再增加,吉尼系數就減少。
同時,即使都處于發展中階段,國有經濟成分偏大的,吉尼系數也偏小。東歐和蘇聯解體國家即使現在國有經濟成分也大于多數拉美、東亞國家,但前者吉尼系數大致在0.28(捷克、白俄羅斯、烏克蘭)到0.35之間。而同樣東亞和拉美國家,吉尼系數大致在0.33-0.45之間。[5]
同樣例子也可以從發達國家經濟數據看到。
據80年代中期的統計,國有經濟占成分,英國為10%(原來達到20%,撒切爾非國有化結果),法國為18%,聯邦德國為11%,而美國則更低,在國有企業中就業的人數僅占全國總就業人口的1.5%。[6] 同時,美國吉尼系數在發達國家中最高,達到0.41;英國為0.36,法國為0.33,德國則只有0.28。
瑞典國有經濟占比重在歐洲國家最高,一度達到50%,被稱為“混合經濟”。瑞典基尼系數只有0.25。
也就是說,無論國內國外,無論靜態動態,大量數據都顯示出國有經濟成分越高,居民收入分配越小的趨勢。這才更接近事實。那么,本文是否打算認為這是一個規律呢?是不是國有經濟比重與吉尼系數呈高度“負相關”呢?沒有。一點沒這個意思。因為再多的S是P,也不等于所有S=P。看到幾個例子就下結論,不是非主流學者的習慣。
那么,是否因為本文與 周天勇 先生都沒能窮舉所有事實,因此本文論述同樣沒什么意義嗎?不是! 周天勇 先生說國有經濟比重越高吉尼系數就越高,就要求國有經濟成分與基尼系數兩個數列高度“正”相關。由于本文找到比他還多得多的相反例子,因此,即使不能說國有經濟比重與基尼系數兩個數列存在高度“負”相關的相關系數,起碼能大幅度減低 周天勇 先生等所咬定的相關程度,使其判斷完全失去了價值。
把國有經濟成分與吉尼系數說成正相關關系,是周天勇先生文章的核心論據。沒有了這個依據支撐,這篇文章除了提供一個反面教材外,沒有任何價值。
另外,想提醒一下周先生,國有經濟成分越高,吉尼系數越大的“理論”,是張維迎先生早幾年就很得意的重大“發現”。周先生全文并沒指出這一點。 張維迎 先生的雖然著述不多,但對自己的“創新”還是非常在乎的。就前一段,他還為價格改革時一個提法究竟是誰最早說的,與徐景安在網上爭個不亦樂乎。
[1]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統計數據/年度數據/2007/人民生活/東、中、西部農村居民家庭基本情況
[2]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統計數據/國際數據/1998、2007/個人收入分配
[3] 見《拉美國有化與中國機會》作者:馬川, 期刊《中國石油石化》CHINA PETROCHEM 2006年第10期
[4]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統計數據/國際數據/1998、2007/個人收入分配
[5]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統計數據/國際數據/2007/居民收入分配
[6] 數據來源:《我國私營經濟發展的機遇及對策 》李麗 黑龍江大學《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02127864.nh&dbname=CMFD2002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