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寒冰:“地王”風險將轉嫁給投資者
時寒冰
·
2009-08-17
·
來源:烏有之鄉
“地王”風險將轉嫁給投資者
時寒冰
人們猶記得,2007年,全國“地王”一個接一個的出現,成為房價與地價的一個重要推手,而最終買單的,無疑是廣大民眾。一方面,他們的購房成本更加高昂,另一方面,人們對未來住房問題難以解決的憂慮日益加重。前者,直接影響當下的消費,后者,則影響人們的消費預期。這兩大因素,是導致中國內需長期萎靡不振的根源。
2009年,“地王”狂潮再次席卷大江南北,成為加劇民眾恐慌心理,助推房價上漲的推手。
對比之下,2007年的“地王”,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充當主角,而2009年6月至今的“地王”,基本上都是央企在充當主角。
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接下來,情況又將如何演繹?
2007年,全國房價飛漲,這種極其明確的狂熱趨勢,不僅給公眾也給房地產企業帶來了房價將進一步上漲的預期。在這種情況下,誰儲備的土地越多,就越能夠在未來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而在當時,能夠一擲千金,充當“地王”的只能是上市公司。當然,廣大投資者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地產類股票的一路狂跌,使得許多家庭的財富大幅縮水。
而到2009年,情況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中國房價在2008年走出了一波跌勢,人們的預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加之股市持續暴跌,股市的融資功能幾乎喪失,上市的房地產企業,許多都飽受資金鏈隨時可能斷裂的威脅之苦,自顧不暇,哪里還有實力去充當“地王”?
在出口下降、內需不振、投資缺少資金的大背景下,賣地是政府首選的解決財政困局的措施。對政府而言,要把地賣出一個好價錢,就需要抬高房價,通過房價拉升地價,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兩股力量。一種是宏觀政策,引發人們對未來通貨膨脹的擔憂,改變對房價趨勢的預期。這一點,通過天量信貸投放及信貸門檻的降低完成了。另外一條,就去通過一些企業,踴躍拿地,通過重塑“地王”,制造土地供應緊張的氛圍。央企充當了這一主角。他們首先在北京等一線城市,勇敢地拿下“地王”的桂冠,最終,掀起了推升地價的狂潮。
據報道,今年上半年,各月成交總價排行前10名的地塊中有60%的高價地塊由有國資背景的企業獲得。近兩個月內,國企陸續競得近20個熱門地塊,涉及土地款超過265億元。其中,刷新單價和總價的地塊達到13宗,直接導致地價的爆發式上漲。
等到地價與房價上漲的預期形成,央企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
那么,接下來的“地王”,將由上市公司來承擔——也只有上市公司,才能接過接力棒。
首先,房地產類上市公司現金流較為寬裕,而土地儲備不足。央行發布的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商品房銷售大幅回升,增速超過2007年的歷史同期最高水平。上半年,全國商品房累計銷售面積為3.4億平方米,同比增長31.7%,上半年全國商品房累計銷售額高達1.6萬億元之巨。
上市公司有錢了,加上信貸資金的持續天量投放,上市房企的資金變得更加充沛。但是,鑒于2008年房價下跌給市場帶來的影響,很多房企拿地很少。以萬科為例,2009年上半年,萬科銷售金額首次突破300億,達到307.6億元,實現銷售面積348.8萬平方米,兩項指標繼續處于行業首位,同比分別上升27.5%和31.2%。但是,從2008年10月到2009年4月底,這段長達7個月的時間里,萬科只是新增了廣州以及西安兩幅地塊。在央企挑起“地王”大戰后,5月至7月中旬,萬科迅速在全國32個城市快馬加鞭拿下19塊地,其中,僅7月份就斥資22億拿下4塊地,總建筑面積約117.6萬平方米。
其次,上市公司充當“地王”,風險都輕松轉嫁給了廣大投資者,它們沒有“負擔”。
早在2007年9月26日,《人民日報》就發表長篇報道,剖析上市公司推高地價、房價的循環鏈條:房價上漲——地產股升值——巨額融資圈地——土地儲備充足抬高股價、高地價拉高房價……
在牛市當中,房地產企業獲得了便捷的融資渠道。誠如該報道中所言:相比到銀行貸款的嚴審查,高成本而言,從股市融資成本低廉、無須還本、不用付息,風險被分散轉嫁到地產股投資者身上,大地產商當然非常樂意為之。于是,在房地產宏觀調控嚴管的“信貸”和“土地”兩道閘門外,地產巨頭們能比較輕松地融資圈地。
問題是,一旦情況逆轉,所有風險都將由投資者承擔,這是否公平?不負責任的高價拿地行為,一方面,助漲了房價,加劇了民生痛苦。另一方面,又加大了投資者的風險。上市公司積極充當“地王”的做法,實際上是在拿民眾的利益作賭注。
同時,這也意味著,“地王”不僅與金融機構緊密聯系在了一起,也和資本市場緊密聯系在了一起,這將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埋下巨大的安全隱患。一旦土地的預期收益與實際成本脫節,上市房企可能再次陷于資金鏈斷裂的危險邊緣。到那時候,將是多輸的局面。這是需要特別警惕的。
寫于2009年8月13日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