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觀察之一
全球格局:WTO的視野
世界工廠:“半邊緣地區”
中國:貿易伙伴分類
經濟系統:自主性還是依附性?
自2006年下半年開始露頭的美國次貸危機,在國際上掀起了一陣強過一陣的經濟震蕩,一個個曾傲視全球的銀行虧損、被接管甚至關張,一個個曾被人羨慕的國家陷入破產邊緣。在全球經濟風聲鶴唳之際,《南方周末》2009年2月18日發表長篇報道《跨國血拼:中國人不像有經濟危機?》,描述了“許多有錢中國人”“出國血拼”的潮流,他們的隊伍“像春運”,他們在歐洲大街上“像蝗蟲”,他們搶購奢侈品像“搶白菜”,甚至有看房團要啟程前往美國考察,準備“抄底”,以至于西方人議論,“中國人不像有經濟危機”,“只有中國才能救世界”。這不免讓人聯想起80年代日本人“買下美國”的壯舉。而歷史告訴我們,此后等待日本的是“失去的十年”。
簡單的聯想不足以得出清晰的判斷,讓我們從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實際地位開始觀察。
全球格局:WTO的視野
過去三十年,經濟理論界里,“全球化”無疑是最強勢的聲音。而今這“全球化”到底“化”到了什么程度?中國在其中處于何種地位?讓我們先看看“全球化”的“領導機構”WTO組織提供的數據。
WTO組織將全球分為7個大的貿易區:北美、歐洲、亞洲、中東、獨聯體、中南美、非洲,給出了2006年區域間雙邊貿易的統計數據,據此,筆者繪出了圖一。圖中的聯線寬度與雙向出口之和成正比。
圖一:各大區間的雙邊貿易
數據來源: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its2007_e/its07_world_trade_dev_e.htm
圖一顯示:世界貿易主要是在亞洲、北美和歐洲之間進行,而兩條最粗的連線都出自亞洲,這三個區域的經濟高度相關。獨聯體的主要貿易伙伴是歐洲,中東的主要貿易伙伴順次為:亞洲、歐洲、北美;中南美的主要貿易伙伴順次為:北美、歐洲、亞洲。至于其他的雙邊貿易則微乎其微。
認清這個系統的性質還需關注財富的凈流向。圖二的箭頭代表區域間的凈出口,同樣,箭頭的寬度與凈出口量成正比。
圖二:各大區間凈出口
數據來源: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its2007_e/its07_world_trade_dev_e.htm
數據顯示,區域間凈出口最大的是亞洲向北美,其次是亞洲向歐洲。圖中的主要箭頭提示我們:亞洲扮演著“世界工廠”的角色,它的產品主要供養北美、歐洲。而中東則是“世界工廠”的主要能源供應者。
世界工廠:“半邊緣地區”
這一格局讓人想起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在沃勒斯坦的眼中,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在地域上存在核心區--邊緣區--半邊緣區的等級結構。
構成核心的是世界上少數最富裕的國家,它們的特征是高技術、高壟斷、高利潤、高工資。自從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產生以來,只有(也只能有)少量國家處于核心區;
邊緣區生產活動的特點是低科技、低壟斷、低利潤、低工資,輸出的是農業初級產品、工業原料和自然資源,沃勒斯坦把它稱作“邊緣類生產活動”。
圖二提示我們,亞洲主要扮演著“半邊緣區”的角色:從邊緣區進口初級產品,為核心區生產成品。所謂核心區,主要是美國,圖二顯示,對所有其它區域,北美都是凈入口,是全球唯一的財富凈流入的地區。事實上,進入80年代后,美國就是持續的外貿逆差(見圖三),而來自亞洲的凈進口占到了絕對多數。
圖三:美國的國際貿易平衡
數據來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與之相反,中國90年代后進入了持續的外貿順差(見圖四)。那我們有哪些主要貿易伙伴?相互間是什么關系?
圖四:中國的國際貿易平衡
數據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中國:貿易伙伴分類
圖五為中國大陸與主要貿易伙伴間的進出口總額。數據顯示:美國、日本是中國大陸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香港、韓國、中國臺灣、德國構成了“第二梯隊”,其他國家和地區則遠小于此。
圖五:中國大陸與主要貿易伙伴間的進出口總額(單位:萬美元)
數據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圖六為與中國大陸貿易最不平衡的國家和地區。順差最大的順次為:中國香港、美國、荷蘭、英國、阿聯酋、西班牙、墨西哥、土耳其、巴拿馬、比利時。其中香港和美國的順差遠高于其他國家和地區;而逆差最大的順次為:中國臺灣、韓國、日本、馬來西亞、俄羅斯聯邦、泰國、沙特阿拉伯、安哥拉、阿曼、菲律賓。
圖六:中國大陸外貿順、逆差各自最大的前10位貿易伙伴
(單位:萬美元)數據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來自美國和香港,與之相比,其它貿易伙伴低很多。如果按美國的統計,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比中國統計數據高出一倍以上。曹乾、何建敏在《中美雙邊貿易不平衡額究竟有多大 1993--2002年的實證分析》(中國軟科學 2004年第 8期)中分析了這種差異:
“1993--2002年間,香港將美國轉出口中國的金額平均為 53億美元/年,占美國對中國出口額比重為39.3%,香港將中國商品轉出口美國的金額平均為303億美元,占中國對美出口比重的90%以上;”
據此認為香港轉口貿易是兩國政府統計數據差異的根本。他們扣除重復統計與轉口增值(轉口成本與利潤)后,計算出調整后的中美間貿易順逆差數據,比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高出30%以上。已有許多數據表明,中國出口商品在產業鏈上的定價被壓得極低,在這樣的貿易條件下,中國對美貿易還出現了如此巨大的順差,可見,中國向美國的財富凈流出達到了何等規模。
至于主要的貿易逆差伙伴,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如中國臺灣、韓國、日本等,一方面,他們靠超市和專賣店占領了中國大陸大量的零售市場和時尚品市場;一方面他們在中國擁有大量企業,中間產品高價輸入,而產成品低價輸出,這是跨國企業降低賬面利潤,逃避所在地稅收的慣常操作。
另一類貿易逆差伙伴,則主要是向中國輸出能源與原材料。中國將其加工成產品,再輸出到核心區國家。
經濟系統:自主性還是依附性?
在這樣的格局下,中國的巨額外貿順差舉世矚目,不時有各國政客拿它說事。這外貿順差對中國到底意味著什么?
圖七為中國外貿順差的構成。
圖七:中國外貿順差的構成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數據顯示:中國外貿順差完全是加工貿易造成的,扣除加工貿易后,中國的正常貿易其實基本是逆差。海外資本把中國當作自己的“離岸”加工廠,這是中國外貿順差的根源。
不同類型企業占中國出口的份額,印證了這一格局。海關將出口企業分為外資、國有和其他三類。海關總局網站公布的統計數據從2005年7月開始,數據顯示:外資企業控制了我國50%以上的出口份額(見圖八)。
圖八:不同類型企業占出口金額的比重
數據來源:海關總局網站
“兩頭在外”——把生產經營的兩頭(原材料、銷售市場)放到國際市場上去,這是對“國際大循環”戰略的形象表述,但它忽略了核心技術、品牌、營銷網絡與控制權,這些產業鏈中最關鍵的要素其實也統統“在外”。
外資不但控制了我國的出口環節,也相當程度地控制了我國的生產環節?!吨袊y計年鑒》提供了“按行業分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主要指標”和“按行業分‘三資’工業企業主要指標”。前者可大體代表整個工業的狀況,而后者可大體代表外資企業。
兩張表的指標體系相同,包括:企業單位數、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資產總計、流動資產合計、流動資產年平均余額、固定資產原價、固定資產凈值年平均余額、負債合計、流動負債合計、所有者權益、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利潤總額、本年應繳增值稅、全部就業人員年平均人數。
可據此計算“三資企業”在上述每個指標中所占份額,如果以這些份額的平均值作為“三資企業”占某行業的份額,數據顯示,2006年三資企業在被視為高科技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中占到了70%以上的份額;在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中所占份額超過50%;外資所占比重超過30%的行業共計16個(見表一)。
表一:“三資”企業所占份額超過30%的行業
行業 |
三資企業所占份額 |
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
71.02% |
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 |
59.79% |
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 |
53.47% |
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 |
52.31% |
家具制造業 |
48.76% |
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 |
45.71% |
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
42.86% |
塑料制品業 |
42.27% |
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 |
41.37% |
橡膠制品業 |
37.70% |
食品制造業 |
37.53% |
造紙及紙制品業 |
36.82% |
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
35.56% |
飲料制造業 |
35.46% |
金屬制品業 |
34.36% |
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 |
30.10% |
由此可清晰地看明白,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中,中國所處的位置——給國際資本打工。這種地位使中國經濟難于自主,在“全球化”的大系統中,中國經濟是一個偏斜的子系統,它需要另一些反向偏斜的子系統來“互補”,否則,整個全球經濟大系統就無法運轉。
那誰來與中國“互補”?這種互補對中國意味著什么?請看下一篇《從中美“互補”到“Chimerica”》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