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城市環境不等于污染企業“上山下鄉”
邱 林
全國因固體廢棄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毀損的農田面積已超過200萬畝,3億多農村人口面臨飲水不安全問題。這是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吳曉青7日在山東威海市透露的。同時,城市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趨勢加劇,一些城郊接合部成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業廢渣的堆放地。(6月10日新華網)
近年來,當人們把更多關注的目光和精力傾注于城市工業源污染的防治時,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正在困擾著廣大的農村,那就是城市污染企業向農村的擴散和轉移。我們可以看到,目前,隨著國家對造紙、水泥、煉焦、化工等重污染工業企業實行強制關停,有些在城市難以為繼的污染企業借助農村一些鄉鎮招商引資的機會,紛紛從城市遷往農村,讓污染冠冕堂皇地“上山下鄉”。
的確,農村地域廣闊,人口居住分散,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村污染問題可以被忽視。正是由于污染企業在農村的逐漸增加,造成有的農村地區水源開始惡化,有的空氣變得污濁,使已然變差的農村生態雪上加霜,農民身心健康受到危害。可以說,污染企業“上山下鄉”已經嚴重影響了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個別地方甚至成了環境污染的“重災區”。
2006年9月,甘肅微縣兩個村的村民因附近一家鉛錠冶煉廠排放大量有毒氣體和廢水嚴重中毒的人數超過2000人,其中373人為兒童,90%以上血鉛超標。被懷疑為造成污染事故的一家鉛冶煉企業,1996年投產以來,因為一直排放烏黑的濃煙和混濁的污水,造成農作物減產,當地村民曾多次找政府要求解決。對于這樣一個容易造成重金屬污染并且群眾反映強烈的企業,從前期的環境影響評估,到生產階段的監測,應當是非常嚴格的。
像這樣的污染企業已造成了嚴重后果,又有群眾舉報,但為什么遲遲不能關停、整頓,最終還是導致了污染事故?其實,這是少數領導干部片面追求地方經濟增長的觀念在作祟。近年來中央多次強調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在不少地方,仍有一些領導干部在犧牲環境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之間搖擺。
究其原因,源于人們對農村環境問題認識不夠,一些鄉鎮領導干部在發展經濟的沖動下,疏于環境保護,使得農村成了一些污染企業的遷徙地。對于引進污染企業的領導干部來說,他們想到的是如何伺候好“財神爺”,保住鄉鎮財政收入,對造成的污染常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到影響其烏紗帽的地步,一般是不會“高度重視”的。
據報道,目前,在江蘇無錫和浙江溫州的農村幾乎沒有一條干凈的河流了,大部分地表水系的水質是五類或劣五類。前不久,華東某個所謂的工業鄉鎮的農民抽河水灌溉秧苗,由于污染嚴重,河水竟將秧苗毒死了。而這條河流曾經是當地老百姓的生命河。一些領導和部門顯然把工業鄉鎮里的污染企業看成一棵不可或缺的搖錢樹。從這一點我們看到,東部發達地區不少農村在實現由溫飽向小康邁進的同時正在付出環境污染、禍及子孫的沉痛代價。
“在城里是污染,到村里就不算污染了?”這是貴州省銅仁市龍田村農婦張海英的質疑,她所在的村里有一家鐵合金廠,由于污染嚴重,于4年前從銅仁市遷到龍田村,從此村民深受其害。因此,城市有關部門和污染企業不能再做“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蠢事。從這個意義上說,轉移污染不僅不道德,而且違法,更重要的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轉移污染的最終結果是城市人和農村人共同受害。
對于污染企業“上山下鄉”現象的出現,環保部門應該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監控與治理,防止農村“經濟發展了環境變差了”,地方政府更要嚴防在招商引資中把污染項目招進農村。要看到,農村的生態環境,不僅關乎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村各種污染最終還會通過水、大氣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影響到城市人口。城鄉之間唇齒相依,同在一片藍天下,一旦農村的生態屏障遭到重創,終有一日會帶來影響全局的環境災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