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重訪小崗村》,“到了鳳陽不到小崗村遺憾,到了小崗村更遺憾”,28年前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崗村,墻體剝落,電視看不到,自來水不通,道路失修,行路困難,下雨就根本走不通。這是現任小崗村書記,安徽省下派小崗村的省財政廳優秀年輕干部對小崗村的描述。
而28年來,“外界先后給他們援助了小學擴建,自來水,有線電視,道路硬化等項目”。如果能夠像當年說大寨一樣,說一下28年來“外界”“援助”小崗村多少鈔票,值多少鈔票,比說“等項目”更清楚明了,震撼人心。
28年后的今天,小崗村赫然名列安徽省“相對比較落后,組織比較渙散”的基層村落組織行列中。“1998年的以后,上級先后下派多名干部擔任小崗村黨支部書記。2004年,小崗村新一任支部書記,安徽省財政廳的下派干部走馬上任”,至今在任。待遇優良規格高,看來小崗村的未來是好?是孬?要和安徽省財政廳直接掛鉤,和安徽省財政廳廳長的政績直接聯系。小崗村再搞不好,要拿省財政廳是問了。安徽省有幾個省財政廳?
28年前的昨天,小崗村是不是“相對比較落后”?家家戶戶,年年出外討飯,大約即可以說明一切。是不是“組織比較渙散”?當年小崗村生產隊干部,中國農村改革分田單干第一人如是說:改革前,“小崗村牛房周圍堆積的牛糞,十幾年沒有人挑過一挑”。如果不是小崗村改革分田單干帶頭人親口這么說,所有人即使打死也不會相信。
28年前,小崗村18戶社員賭咒發誓,立下生死書,如果村干部因為分田到戶而被抓,社員給干部送牢飯;被殺,社員養干部孩子到十八歲。有人存疑,認為悖論。
寧愿討飯,連養家糊口這樣平常的生產勞動都不肯團結出力,任牛糞堆積十幾年也沒有人愿意挑一挑的社員,不可能冒風險團結起來為坐牢被殺的人送飯,養孩子。
特別是坐牢被殺的,是沒有一點點能力和威信,十幾年,連一挑牛糞,自己不挑,也不知道指揮社員去挑,也指揮不動社員去挑的人。
28年,幾乎是一代人。央視《重訪小崗村》,半個多小時的節目,沒有采訪一個當年生產隊的普通社員,是為缺憾。讓分田單干的帶頭人回憶當年分田單干的輝煌,也讓當年分田單干的受益人說說28年前哪一刻,說說28年來這一切,很有意義,很有必要。特別是對了解指導新的農村改革很有意義,很有必要。
如果說小崗村的干部當年為了社員的利益甘心坐牢殺頭,可欽可佩;那么小崗村的社員愿意冒死支持干部,則是可歌可泣。在中國找幾個為集體利益慷慨赴義孤獨作戰的孤膽英雄不難,難得是集體主義精神,集體的奉獻犧牲。有如此團結堅定愿意犧牲的這么可歌可泣的小崗村集體,什么困難都好克服。人心齊,泰山移,干群一心,頑土成金。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沒有大糞臭,哪來五谷香?”。如果十幾年時間,集體牛房周圍牛糞堆積,所有小崗村的干部社員從來不挑一挑下到地里去是真的。如此干部,如此社員,“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年年討飯,家家討飯,一點不奇怪。
曾經農村待過,牛房是打掃的干干凈凈,牛是喂的肥肥壯壯。牛是生產隊,是社員的寶貝;糞是莊稼人的寶貝,是田地莊稼的寶貝。就是社員家中的豬糞垃圾草木灰,大人小孩也主動挑到生產隊的肥料堆去,每挑豬糞草木灰都另外記工分,和平時勞動工分一樣,年終從生產隊收成中分紅。
春種夏收,夏種秋收,是農村最忙最苦最累的時節,全體社員都是起早貪黑忙碌在地里田間,幾乎是男女老少齊上陣。社員們都明白,“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不怕慢,只怕站,站一站,三里半”。只有忙苦累,才有飯吃,才不要討飯。所以,農忙時節,飯也送到田間地頭吃。除午飯外,半上午,半下午時間還有點心,吃飽好干活。所謂點心,就是稀飯咸菜蘿卜干,稀飯充饑解渴,咸菜爽口開胃。覺得好笑嗎?因為像這樣農忙時飯送到地頭,年年如此的農家平常景象,在小崗村卻成了改革單干后才有的新氣象,成了改革分田后農民積極性高漲的成績功勞的表現,至今還在懷念歌頌。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曾經待過的農村,大隊干部,生產隊干部,干活是走在頭里的,村里從來沒有討飯的事情發生。沒災沒難,守著好好的土地討飯,即使值得回憶,也不值得夸耀。
28年的風風雨雨,是是非非都過去了。28年后的今天,小崗村面臨是繼續單干,還是共同經營,集中生產的抉擇。
當年的改革帶頭人反對“土地入股,搞現代農業,集約化生產,風險共擔,秋后算帳,年終分紅”的方案。反對理由很簡單:這樣做是又回到當年生產隊的集體體制。
于是,實行第二套方案:村民土地出租,每畝土地每年租金500元。如此雖說無奈,也確實是一種旱澇保收的好辦法,至少過去地主老財也這樣干過。不回到生產隊,就回到地主去,地主也是人當的,農民也可以過過地主癮。小崗村有1800畝土地。
猜想也只能這個無奈的辦法了。從行路困難,路都不通猜想,當年如果還有一點農田道路水利等基本設施建設,28年后也所剩無幾了。人心散了,關系各家各戶生產生活的集體公益事情,沒人組織牽頭,也不會有人響應參加。再不請人來“集約”,接下來就是土地荒蕪放棄。
有開發商企業主拍賣取得土地使用權,一定年限不開發,就收回土地使用權的法規。農民無償分得土地使用權,不耕種,是不是也有一定的法規約束?這是臨時想到的題外話,不必當真。
當年分田到戶搞單干,打的是土地的主意;如今出租土地收租金,或者土地入股等分紅,打的還是土地的主意。
改革沒有回頭路。農民離開土地,放棄土地,才真正的沒有回頭路。在建起廠房車間,住宅宿舍,樓臺館所的土地上,想回頭再種莊稼,回頭再當農民,門都沒有。農民告別土地,就子子孫孫永遠告別了。
永別了,土地。沒有了土地,也就沒有了農民,農村,農業;消滅了土地,也就消滅了農民,農村,農業。如此,三農問題,迎刃而解,一勞永逸。
在小崗村改革分田帶頭人的家里,有大大小小偉人的相片,主人很引以為自豪。沒有看到毛澤東的相片。毛澤東不在乎相片。毛澤東行走存在小崗村的每一寸土地上,毛澤東和小崗村的每一寸土地緊密相連。
小崗村的所有“輝煌,困惑,求索和折騰”,始終都離不開的土地,是毛澤東的遺產。沒有毛澤東,就沒有小崗村每一戶村民都有的土地。那么,當年要分田到戶單干,就沒有田可分,沒有田可單干;如今要土地出租,土地入股,就沒有土地可出租,沒有土地可入股。
如今小崗村每家農戶或自家耕種,或出租,或入股的土地,是毛澤東留下的最后遺產,也是小崗村村民最后的固定資本。村民好自為之,好心人好自為之。
說土地是毛澤東在小崗村留下的最后遺產,指得是物質遺產。毛澤東還留下有比土地更寶貴的遺產。這可以在小崗村改革的另一位帶頭人說話中找到,“不見的集體就干不好,關鍵在領導”。
“關鍵在領導”,這簡直就是在重復毛澤東的,“正確的路線決定之后,干部是決定的因素”。毛澤東不知不覺地在28年前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其中一位帶頭人的言語中生動地重現,復活。
而“不見的集體就干不好”,是在重復緬懷毛澤東把土地從地主老財手中奪來交給千千萬萬農民的時候,還交給分得土地的翻身農民的四字真經——“組織起來”。
毛澤東的“干部是決定因素”和“組織起來”,是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