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經濟 > 社會民生

新疆下基層日記(續1):直擊宗教活動

Danight · 2014-04-22 · 來源:微信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本文作者Danight剛到南疆工作。月初與朋友echo談及昆明暴恐案和新疆問題,頗受觸動,于是借著在南疆阿克蘇鍛煉一年的機會,通過自媒體讓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南疆農村風貌。文章發布在他的微信公眾號“下鄉筆記”上。

  第一次宗教講座活動

  2014年3月13日

  1

  今天村里舉辦了宗教知識講座活動,邀請本縣伊斯蘭教協會會長和縣里最有權威的兩位伊瑪目(領拜人,宗教領袖)為村民們講解宗教政策和知識。來的都是男人,村委會的會議室坐滿了。活動在國歌聲中開始,全程用維語進行,還是由村支書主持。我聽不懂,講座內容是后來從懂雙語同事的筆記上看到的。

  縣伊斯蘭教協會會長講到,非法宗教活動和宗教極端思想抹黑了維吾爾民族的形象,破壞了維吾爾民族在全國和全世界的聲譽,從事這些活動的人沒有真正理解伊斯蘭教的教義。特別提到,有人說低保戶領取政府發放的救助金違反教義,這是不對的,《古蘭經》上說做好事不限民族、不限對象,有困難時政府來幫助,是可以接受的。同時提到共產黨為大家傳播科學知識,落實惠民政策,帶來了發展機遇,做了很多好事。要好好珍惜,自己也要多努力,逐漸過上好日子。

  兩位伊瑪目講的要點有四:一是要認清非法宗教活動本質上不是伊斯蘭教義內容,決不能參與,要堅決反對暴力恐怖活動;二是要發揚維吾爾族優秀傳統文化習俗,按照傳統儀式舉辦婚喪嫁娶活動,不蓄大胡子、不帶面紗,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和睦相處,教育好孩子、經營好家庭;三是要學習先進文化知識,掌握發家致富技能,努力過上好日子,積極融入現代社會;四是要認識到共產黨為大家創造了現在的良好生活和機會,擁護黨的領導、支持村“兩委”工作不違反伊斯蘭教義,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按照法律規定辦理結婚、離婚手續,要全力支持工作組工作。

  除了講座外,縣大清真寺的伊瑪目宣讀了《縣伊斯蘭教協會關于恢復舉行“乃孜”活動的倡議書》。“乃孜”是維吾爾族傳統的為紀念亡人而舉行的一種悼念活動,一般在人亡后的第7日、40日、百日、周年、三周年舉行。“乃孜”日,喪主舉辦家宴,備“乃孜”飯款待親友賓客,主人介紹亡人的生平事跡和品德,并邀請宗教領袖誦經,以追憶亡人、安慰活人。倡議書寫到,人去世以后舉行“乃孜”是維吾爾族代代相承的民族傳統,舉行“乃孜”不違反伊斯蘭教傳統,全體愛國宗教人士要帶頭舉行“乃孜”,并引導信教群眾參加“乃孜”活動。

  村里影響力較大的一個清真寺伊瑪目還代表村里的宗教人士進行了表態,說要積極引導村民抵制非法宗教活動,堅持發揚民族優良傳統,把精力集中到發展經濟、維護穩定上,全力支持我們工作組和村“兩委”工作。

宗教知識講座活動

  宗教知識講座活動現場

  2

  不了解的可能會問:為什么要在清真寺以外,將教民組織起來舉辦講座?為什么要多次強調反對宗教極端思想,發揚民族傳統?為什么要這么鄭重其事地討論如何舉辦婚喪嫁娶活動,是否蓄大胡子、帶面紗這樣的日常生活問題?

  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現目前新疆的宗教形勢。正如前面筆記說到的,在“伊斯蘭教”這個大概念下,有不同的派別,在維吾爾社會里有對伊斯蘭教義接受、表現的程度、形式不盡相同的不同人群。根據鳳凰周刊《宗教極端保守思想危及新疆》一文援引新疆社科院學者的觀點,伊斯蘭教在新疆維吾爾本土化后,可細分為四種社會群體。

  第一種是最世俗化的“文化穆斯林”,主要由“體制內”人員構成,他們很少參加念經、封齋等宗教活動,一般不忌煙酒,但會遵守一些傳統的風俗習慣。第二種是“世俗穆斯林”,主要由農民、普通市民,以及一些年長、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構成。相比文化穆斯林,他們宗教活動的實踐更多,如封齋、做禮拜,如果周五有時間,一定會去清真寺(每周五是穆斯林的“主麻日”,教民們都去清真寺參加宗教活動)。但他們做這些只是懷著很樸素的信仰,一定程度是沿襲祖先的傳統,除了齋月期間,其他時間都與常人無異,也不排斥煙酒。

  第三種是“保守穆斯林”。就是瓦哈比教派,也稱伊斯蘭復古主義、原教旨主義。類似清教徒,提倡簡樸生活,反對奢靡浪費,追求內心的安寧清修,平時嚴守戒律,但并不主張暴力,也沒有政治訴求。第四種是“極端穆斯林”,也可以叫“政治穆斯林”,人數極少,由信奉瓦哈比教派的保守穆斯林人群發展而來,以宗教“改革派”為旗號,有明顯的政治訴求。從事暴力恐怖活動的,都是由極端派發展來的。

  很長一段時期內,文化穆斯林一直在維吾爾社會中占據主流,世俗穆斯林群體也是人數眾多。改革開放以后,看到外面新鮮世界的維吾爾群眾愿意追求世俗化的生活,宗教保守思想瓦哈比教派并沒有太多市場。但是,隨著近年來全球化的伊斯蘭向保守回歸,瓦哈比教派的影響逐漸增大,由瓦哈比教派發展而來的宗教極端主義開始肆行鄉野。他們以“宗教改革”的名義,打著宗教的旗號,以“凈化伊斯蘭”和做“虔誠穆斯林”為借口,排斥世代傳承的民族風俗習慣,排斥傳統服飾,要求年輕男子留大胡須,女子蒙面穿黑色罩袍;在結婚典禮上不允許唱歌、跳舞,辦喪事不準戴孝、不準哭、不辦“乃孜”;不承認國家頒發的證件,不到民政局辦結婚證,而是只念“尼卡”(宗教對婚姻認可的一種儀式)結婚,念“三個塔拉克”(“塔拉克”意為“休妻”,男方對女方說一次表示倆人“離婚”,不能生活在一起,以后如雙方都同意可“復婚”;如果說三個“塔拉克”則沒有“復婚”的可能了)離婚;妄斷“阿拉力”(清真)、“哈拉木”(非清真),比如說政府辦的雙語學校是“哈拉木”,政府修的路是“哈拉木”,電視節目是“哈拉木”等等,虔誠的穆斯林都不應接觸這些東西。

  因為極端主義打著“虔誠穆斯林”的旗號,很多群眾為了表明自己的“虔誠”,并且迫于社會輿論壓力,便跟著他們的主張走。整個社會風俗慢慢變化,女人的服飾、男人的形象、舉辦婚喪嫁娶的儀式和手續等等。然而宗教極端主義者只是以此為幌子,他們的最終目的是政治訴求。

  一般的教民其實并不確切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教義。他們接受宗教知識、舉行宗教儀式,除了從小的傳統外,很大程度上是從宗教人士那里經受教育。很多問題并不是一開始就清楚的,講了才能清楚,而不同的主張都可能對他們產生影響。對于宗教極端主義所主張的那些與民族傳統相違背的說法,他們也彷徨猶豫,很多人遵守那些主張是被社會氛圍所裹挾。這就是舉辦這樣活動的初衷,請這些反對宗教極端主義、認可擁護黨的宗教政策的愛國宗教人士向教民們宣講,引導教民保持他們的優良傳統,不走宗教極端主義的路,分清正常宗教活動和非法宗教活動的區別,在開展正常宗教活動的基礎上,把精力放在發家致富過日子上。這是一場與宗教極端主義的人心爭奪戰,直接關系到正常社會秩序的土壤和基礎,任務很重大。今天的活動之后我通過同事翻譯采訪了幾位參加的年青人和中年人,他們的表述不一樣,大意都是通過更權威、知識更淵博的伊瑪目的講座,很多問題更清楚更明白了。

  3

  今天的講座持續了三個多小時,每個人都嚴肅莊重的參與其中。這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兩百個人坐在一起,探討他們對于人生宇宙的認識、探討他們的價值規范、探討應該如何進行日常生活,這是一種形而上的思想活動。對于我們來說,也許只有個別高校的專業課上才會有類似的場景。我不禁想知道,宗教信仰對于他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現在我還沒有條件與他們直接深入探討這個問題,只能從旁處比對。前段時間看了本書,《誰代表伊斯蘭講話——十幾億穆斯林的真實想法》,這本書以美國蓋洛普咨詢公司在2001-2007開展的涵蓋了全世界90%以上穆斯林的調查為基礎,回答了許多關于穆斯林的問題。在信仰的重要性一節,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穆斯林說信仰讓他們的生活有一個重要的目的,絕大多數人表示做禮拜能幫助他們克服焦慮,“不能想象如果沒有與真主持續的聯系,我怎么能應付繁重的工作和家庭事務。”在這里接觸到的男人,不管長幼都會主動與我們握手,幾乎都是伸出雙手(如果對方是長者或值得尊敬的人才會如此),握手后還會以右手撫胸,表示真誠和敬意;見到的女人都會以右手撫胸致意。也許他們生活上未必順意,但大部分人的眼神都透露著平靜與堅定。入戶走訪時遇到的孩子,十幾歲懂了事的都很有禮貌,顯得穩重可靠。我想起了電影《戰爭之王》(The Load of War)中,凱奇的父親雖然不是猶太教徒,但總喜歡戴猶太教標志的帽子,他說這帽子可以時常提醒他,頭頂之上還有一些東西。也許信仰就是如此,讓人有所敬畏,同時有所依恃。

  馬克思說,宗教是被壓迫的生靈的嘆息,是人民大眾的鴉片。站在無神論的立場上,他最終要“揚棄產生這種幻想的處境(即宗教)”。我對于宗教認知薄淺,但覺得無論是否要承認神的存在,單是在人之初有這樣一套積極、健康、向上的規范約束,對于一個人的一生和整個社會,定有很多好處。只是,如何抵制宗教極端思想的滲透,營造正常和諧的宗教氛圍;如何在雙方都不斷改革演進的過程中處理好宗教與世俗政治的關系,引導宗教與不斷深化改革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制度相協調適應;如何在保持正常宗教信仰的同時發展社會經濟,讓信教群眾不成為“被壓迫的生靈”,讓現代文明富裕的生活成為信教群眾的“主食”,讓宗教成為信教群眾的“冰糖”而不是“鴉片”,這些都是需要繼續探討的問題。

  (注:本文主要參考媒體文章和已公開的政策資料,未參閱任何工作文件。)

  熱孜萬古麗的婚禮

  2014年3月15日

  1

  前幾天我們雇請做飯的日陽古麗請假了,因為她要張羅二女兒熱孜萬古麗今天結婚的事。昨天晚上她專程來到村委會邀請我們,我們欣然答應。實際上,即使沒受到邀請我們也會去,參加村民家里的紅白喜事,是我們的工作之一。

  中午兩點(北京時間,當地時間十二點)我們出發了。日陽古麗家也在這條鄉村公路邊上,離村委會不遠,步行只要五分鐘。遠遠就看見人頭攢動,走近時日陽古麗已經迎在門口了,她熱情地用維語與我們打招呼,幾個女人跟在后面微笑著。男人們也出來依次與我們握手,有老有少。日陽古麗的丈夫已去世,她一個人支撐家庭;后來得知走在前面的是她的父親,留著胡須,看起來六十多歲。我們被禮讓著進了門。

  與甘肅的農村一樣,這里的婚禮也是男女雙方分別舉行。但這里門口沒有專門的收禮登記處,進門后組長將準備好的裝著禮金的信封送給日陽古麗,她表示非常感謝。我們之前了解了,這里的習俗也是送紅包,只不過村里條件有限買不到,只能用信封代替。進門右手邊有洗手臺,上下兩層,上面是鐵皮做的水箱,水箱伸出兩個水龍頭,便形成了流水;下面是水槽,開一個小孔,下接水桶。洗完手后就準備吃飯了。

洗手臺

  洗手臺

  我四處打量了一下。院子里正對著大門的是一個小門,里面順延著幾間挺大的棚廈,沒有裝修,也沒有家具,看起來是做倉房用。今天里面架著鍋灶,看來這一百多賓客的伙食是在這里做成的。大門右手邊是新建的L型抗震安居房,是生活起居的場所。這種房子我入戶走訪時進去過,三室一廳的套間,約有120平方米。平房正對著的是后院門。這里的農戶家基本都有一個不小的后院,養牲畜或種菜,后院里一般還有一個地庫。大門西邊沒有建筑,是開闊的小院子,今天婚宴的桌子就搭在這里。

  婚宴其實并非隆重的宴席。桌子是從村委會會議室拉來的條桌,只有五六個擺成的一排,我們去時靠近大門的那頭已經坐著幾位長者,桌子上用毯布鋪了起來。我們和其他幾位賓客順次坐好,便開始上餐了。來的賓客多,一次不能全坐下,只能擺流水席。餐是依次上的,第一輪是干果小吃,鐵盤子端著幾個小碟,有甜棗、巴旦木、大豆、喜糖等,每四人一盤。過了一會,每人上了很小的一份涼粉,后來了解這個花樣并不固定,只是為了豐富餐品。接下來是馕和茶水,馕用圓盤端,每盤三個,下面兩個是普通常見的,最上面是加了蔥花的蔥花馕,有點像蔥花餅,味道更好。

婚宴

  婚宴

  馕吃得不多,不一會就連同干果撤了下去,抓飯端上來了。金黃色的抓飯盛在大圓盤里,上有一小塊羊肉、一小份涼拌胡蘿卜絲,三四個人一盤。抓飯是新疆另一種重要主食,先以清油炒羊肉和胡蘿卜,再下入生大米,加水煮熟,有時還會加點葡萄干、杏干。做好之后飯是一粒粒的,色澤誘人,吃起來油香可口;飯里面的羊肉更是別有風味,比清燉多一點滋味,比紅燒多一點鮮嫩。要是將米、肉、小菜一同吃下,那味道足以令人叫絕!一般的清真飯館門口都會有一口大鍋來做抓飯,后來我見到了今天的抓飯鍋,直徑足有兩米,據說一次可以做150公斤大米。

  在烏魯木齊吃“抓飯”,還是會用筷子或勺子,今天這里卻是名副其實的抓飯,無筷也無勺,只能以手抓食,這才是“抓飯”的本初吃法。試了一下,發現用手直接抓米吃是個技術活,一開始我直接從盤子中間抓了一把,吃的時候很困難,還掉了不少。我悄悄觀察旁邊的村干部,他為大家把羊肉撕成一個個小條,然后從盤子邊開始,將飯捏成小塊,用指尖抓起送食。用這種方法一吃果然很方便,于是吃了不少。

抓飯

  抓飯

  抓飯之后,吃的流程就結束了。最后一個環節是祈禱,所有人將雙手舉在胸前,掌心向上,面朝掌心默誦經文,有一人出聲領誦,誦完后以雙手自上而下輕輕拂面,集體出聲說一句“阿拉艾克拜爾”結束祈禱。我們入鄉隨俗,也跟著一起祈禱。后來從同事處得知,飯后的祈禱叫做“都哇”,經文是感謝真主賜予食物和一些祝福家庭生活的話;誦經時雙手指間不能分開,誦完以手拂面是要將經文的祝福沾到自己身上而不落在空處;最后一句是阿拉伯語,意思是“真主是唯一的”。

  我們沒有多停留,就被領到對面鄰居家的院子里。這里已經做好準備,要彈起曲兒跳起舞了。

  2

  鄰居家的院子不大,但很規整。進門右手是新房子,房下臺階上空出來一溜,可以擺桌椅。左邊墻下鋪了幾張毯布,可以坐人。兩處座位像是看臺和休息區,院子就是舞池。

  從鄉文藝隊請來的樂手已經調好了琴。最先看到的是一個造型和彈奏方式都像吉他的樂器,叫做熱瓦甫,頭小體長,將琴頭枕在右臂上彈奏,聲音鏗鏘。資料記載,熱瓦甫起源于喀什,民間流傳的喀什熱瓦甫全長130厘米。彈布爾是阿拉伯樂器tanbūr的一種,在南疆很流行,造型有點琵琶的感覺,頭和體之間為橢弧過度,琴體比熱瓦甫顯得要長,彈奏時琴頭放在腿上,音域寬廣,音色清亮柔美。艾吉克的音色有點像二胡,造型和演奏方式也很像,不過它的音箱有開孔,底部伸出一柄,柄下端有座,演奏時枕在大腿上。手鼓是單面的,擊打時左手掌輕持鼓,右手五指并用,不同的手指打擊不同位置、使用不同力度,可發出或低沉或清脆的不同聲音,是整個樂曲的節奏。四個樂器配合,節奏明快、富于變化、明朗活潑的伴舞樂曲就飄出來了。除了彈布爾的演奏者外,其他幾位樂師都是中年人,看起來經驗豐富,頗有藝術范兒;演奏彈布爾的是一個小伙子,同時兼歌手,邊彈邊唱,那些音色有些低沉音調卻婉轉的歌聲從他嘴里傳出來的時候,仿佛在訴說一個故事,但又帶著一種明顯的節奏,讓人禁不住想要動起來。

樂手

  樂手

  院子里人不多,女方的賓客在這里主要是自娛自樂,這個場子的最大使命是在娶親隊伍來之后,雙方男人們共同跳起麥西來普。我們邊聽樂曲邊等著娶親的隊伍。過了一會來了一輛白色小車和一輛中巴車,下來的全是女人,是男方的娶親隊伍,約有三四十人。女人們下車后沒有進門,女方也沒有人去招呼,她們就在門旁邊不遠處站成一堆。中巴車掉頭返回去了,原來是去拉男人們。再過半個多小時,中巴車與一輛黑色小車一起回來。小車副駕駛上坐著一個穿著西裝、內穿彩領白色襯衫的很帥的小伙子,正是新郎。男人們全下車,也有三四十人。同事告訴我,男方的親戚、朋友能來的都可以來。男方人到齊了,迎親的儀式開始了。

  娶親的男人們沿著路兩邊依次站成一個U形,新郎也在其中,面對著女方家門的最頭上是新郎的父親和叔伯們;女方的男賓客從門里出來,排成一隊,從新郎父親開始,依次與每個人握手問好。我不禁贊嘆,這種方式男女雙方的男人們人人都可見面,人人都可相互認識問好,今天成了親戚,以后都好說話了。握手之后,樂手們從鄰居院子里出來,邊走邊奏,音樂響了起來。這時候兩個手里分別舉著一個三叉樹枝的年輕小伙子到路中間跳起舞來,舞蹈動作幅度很大,相互圍繞盤旋,三叉樹枝舞起來像鹿角一樣。雙方的賓客們圍起來觀看,小孩子高興地擠在前面,幾個觀眾逐漸也加入他們,男男一對,女女一對。過了一會,兩個小伙子將手中的三叉樹枝互換接著跳。再過一會他們開始用樹枝與旁邊的觀眾互動,從長者到小朋友們都伸手爭相從上面摘取東西,我才看清原來樹枝上掛著油餅、蘋果、糖等。聽同事介紹,這兩個小伙子分別是男女雙方的親戚,樹枝上掛食物寓意著婚后的日子豐盈美滿。吃食摘完了,舞蹈暫時結束。

  來娶親的男人和女人們分兩批進入女方家里吃抓飯,男人先吃。新郎不能在新娘家吃飯,被安排到剛才的鄰居家。新郎清瘦高挑,剛下車的時候我跟在后面想要拍照,他已經走過去了,被看見我的伴郎拉了一下,便回過頭來讓我照,微笑中帶著羞澀。新郎和兩個伴郎坐在院子里墻下的毯布上,地有點硬,一位女孩拿進來一個蒲墊,扔到地上就走,這邊的幾個男孩吹著口哨起哄。新郎邊來的男人們吃完飯,都來到這個院子,音樂再次響起來,男人們開始跳舞。同事們邀請新郎一起跳,他很高興地加入了我們。女人們這時候去吃飯,她們不在這里跳舞。

  我們跳完就回去了。回去時看見一些婦女手里拿著用布包起來的圓盤,同時告訴我那是村里的鄰居們送來的禮物,一般是馕。村鄰們只送禮物不給禮金,也不在事主家里吃飯。后面的程序是從同事那里聽來的:男人們跳完舞、女人們吃完飯,大家一起去新娘家門口,男人們唱著歌將新娘迎出來。新娘與親人告別后,便與新郎一起到婆家。新郎家的儀式在第二天,白天宴請親朋好友,晚上舉辦隆重的舞會。

  可惜這些都未能看到,下回村里有娶媳婦的一定要見識一番。

  3

  在婚禮上跳起熱鬧的麥西來普,本是維吾爾族傳統儀式,但是正如前面筆記所說,近幾年受宗教極端主義影響,鄉村已經很少有按照傳統方式辦婚禮的了——不奏樂、不跳舞,一切在沉寂中進行。為了這次的舞蹈跳起來,我們做了很多工作。給女方家思想上的支持與鼓勵,她們與男方家里商量后達成一致;舉辦文藝活動和宗教知識講座營造氛圍;幫助協調鄉文藝隊演出,爭取了鄉里、村上的支持,伊瑪目也來觀看了麥西來普。最終整個過程比較順利。懂雙語的同事與村民們聊天,村民們說其實他們也想按照原來的熱鬧形式辦,只不過受氛圍影響,沒有人帶頭大家都不敢搞。這次之后村里的形勢應該會有所改變。

  諾魯孜之一:春天的使者

  2014年3月21日

  (作者按:諾魯孜節是慶祝春天到來的一個歡快吉慶的節日,我國新疆、中西亞、中東一帶的許多穆斯林這幾天共同歡度佳節。村里也舉辦了很多有趣的慶祝活動。今天的筆記中主頁君做了一些“考據”,發現“諾魯孜”的故事很有意思。在村里只能參考網頁資料,如有不準確之處請回復指出,提前感謝!配圖來自“最后一公里”。)

諾魯孜節

  諾魯孜節

  前幾天鄰村的工作組做了慶祝諾魯孜節的活動方案,希望我們提點意見建議。我來新疆兩年多,對穆斯林的重要節日如古爾邦節、肉孜節都了解了,諾魯孜節卻是第一次聽說。于是便做了一些文獻資料工作。

  諾魯孜并不是維吾爾語或者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最早應是波斯語音譯,有時候也譯作納吾肉孜,意思是“新的一天”或者“新的光明”。諾魯孜節是慶祝春季晝夜平分點的節日,這一天是春天來臨的第一天,也就是我們二十四節氣里的春分,一般為3月20日或21日。

  新疆的很多少數民族都過諾魯孜節,但這個節日不是他們專享,西歐、中亞和南亞、高加索、巴爾干及其他一些地區許多國家都有慶祝諾魯孜節的傳統,只不過各國各地區的拼寫和發音可能有所不同。這些地區居民大都信仰伊斯蘭教,但諾魯孜節卻并不是伊斯蘭教的傳統。

  早在2500多年前,世界上現有的宗教都還沒有誕生的時候,生活在波斯的人們就開始慶祝諾魯孜節了。諾魯孜節最早是鎖羅亞斯德教最神圣的節日。這個名字有點奇怪的教是由公元前6世紀左右的一位出生在米底王國(今伊朗北方)的一個貴族騎士家庭的名為瑣羅亞斯德的人所創立,相傳諾魯孜節就是這位創教士親自確立的。瑣羅亞斯德教創立后在中東迅速傳播,成為阿契美尼德帝國(也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50年至330年)的國教。阿契美尼德帝國滅亡后的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瑣羅亞斯德教與其他多種宗教(希臘宗教、基督教、猶太教等)在波斯并存,直到最后一個前伊斯蘭的波斯帝國薩珊王朝(公元224年至651年),再次成為波斯地區的國教。后來波斯被阿拉伯征服,在伊斯蘭化的過程中,瑣羅亞斯德教受排斥,堅持信仰的人被迫向東遷徙,部分進入印度,部分通過西域進入中國。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被稱為祆(音同“先”,專門為此教創造的漢字)教,受到當時北朝許多皇帝的支持,唐朝時也有許多祆祠以備“胡商祈福”,宋朝以后基本消失。現在的伊朗境內保留5座祆教寺院,但規模都很小,也舉行宗教儀式,內有長年不滅的圣火。

  有趣的是,金庸《倚天屠龍記》中記載的明教,即摩尼教,便起源于瑣羅亞斯德教,但融合了許多基督教的教義。尼采的名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查拉圖斯特拉”實際上就是“瑣羅亞斯德”的另一種音譯。

  雖然祆教在傳播過程中逐漸衰落,但它所流傳下來的諾魯孜節卻被當年中東各國的信眾們保留下來,并帶到了中西亞、印度和中國等更廣泛的地區,不斷繼承發揚。2010年,聯合國大會通過阿富汗、阿塞拜疆、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伊朗、印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和土庫曼斯坦等國提出的決議草案,將每年3月21日設立為“國際諾魯孜節”。而在2009年,諾魯孜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聯合國關于“國際諾魯孜節”的決議文件中寫到,(聯合國大會)“注意到在春分當天,世界各地有3億多人慶祝諾魯孜節,將其視為新的一年的開始”,“銘記諾魯孜節中各種傳統和儀式的基礎反映了東西方文明的文化和古老習俗,通過人的價值觀的相互交流影響了東西方文明”,“注意到諾魯孜節的取向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了解建設性勞動與大自然再生周期間不可分割的聯系”。

諾魯孜節

  慶祝諾魯孜節

  最早慶祝諾魯孜節的伊朗的歷法中,這一天是每年的第一天,所以諾魯孜節被視為伊朗的春節或者新年,是伊朗人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放13天假,家人們團聚在一起,年長者會送紅包給小孩。每家都要擺上諾魯孜桌,桌上擺著不超過七種的以波斯語“S”開頭的東西,所以這個桌子又被稱為“7S”桌。一般諾魯孜桌上會放蘋果、大蒜、花草、沙棘、醋或硬幣等,每個東西都有特別的含義,比如硬幣代表錢、蘋果代表健康、花草代表新鮮等。

  在新疆,人們會在當天天亮而太陽還未升起時,在房屋門口用松樹枝生火,每個人從火上跨過,將晦氣留在門外;然后將冒煙的松枝帶到牲畜圈門口,讓畜群在煙上通過,祈求牲畜膘肥體壯,多多繁殖。還要用肉、大米、牛奶、棗、豆子等食物和水加鹽一起煮,熬制類似八寶粥的諾魯孜飯;家家戶戶都要做,大家互相串門拜訪,都要吃上一點。還會舉行歌舞和體育活動,共同歡慶春天的到來。

  在春天到來的第一天,在萬物復蘇、春回大地的時刻,人們沿襲著幾千年的傳統,聚在一起歡慶美好的一年的開始。團聚、勞動、歌舞、和平,健康、豐收、吉慶、更生,諾魯孜包含了人與自然最初的互動和人的最初美好心愿,這一天是親友團聚、喜慶歡宴、載歌載舞的日子,也是一個關注凈化和重生的重要時刻,人們在這一天再次發出和平親善的祝愿。這一天里有生活、有奮進,更有和諧、有美好。

  勒烏金小學的慶祝活動上悠揚的詩歌,用最靈動的語言贊美了這位春天的使者。

  諾魯孜之二:三首贊美詩(略)

  諾魯孜之三:校園里的歡慶

  2014年3月21日

  勒烏金小學以前是比較大的學校,村里的孩子們都在這上學。2009年附近幾所村小合并辦學,學校被撤。今年2月,應實際的需求又恢復了辦學。這次歡慶諾魯孜節是學校重新開學以來的第一次活動,也剛好慶祝復課,老師同學們熱情很高。

  活動在上午舉行。我們帶著筆記本、文具盒等提前置辦好的活動獎品到學校時,學生們已經開始演練了。

勒烏金小學

  勒烏金小學開始演練

  操場邊上,孩子們穿著艷麗的民族服飾,按照年級組成幾個隊伍。幾乎每個人都帶著小花帽,帽子的花色多種多樣,男孩的有綠底白花、白底黑花或黑底黃花等,女孩的則有多種色彩;帽子都是四角弧頂,女孩的帽子四個角上有金色的墜飾。花帽是維吾爾人出席正式、重要場合必戴的,小孩子的帽子有多種多樣,成年男人的最常見的是綠底帶花。漢族男人絕對不會把綠色帽子戴在頭上,但在這里如果跟你說話的男人帶著綠底花帽,則體現了他的莊重。這一現象被編入“新疆八大怪”里的一項——“綠帽頭上戴”。

  操場邊擺了幾個桌椅作為“看臺”,音箱設備調試好,組成一個個方隊的學生們便依次入場了。首先是儀仗隊。四個女孩撐著國旗走在最前面,少先隊隊旗和四面彩旗緊跟著,旗手也是女孩。接著是兩個男孩抬著一面中國大鼓,一個小男孩在后面邊走邊打,鼓聲洪亮,富有節奏。后面是兩個小鼓、兩個小號、兩個鈸,都是男孩負責。小儀仗隊雖然簡單,但整體配合不錯,十一二歲的小孩子們看起來像模像樣。儀仗隊后面是老師的隊伍,有四五個女老師,著裝時尚。后面的幾支方隊有的手持鮮花、有的拿著彩色的小手鼓,從高年級到低年級,依次經過看臺。每個隊伍前都有少先隊隊旗或彩旗,經過看臺時行隊禮,同時喊著維語的口號。大約有一百一十學生,五六個方隊。

  入場后各支方隊分別在看臺的左、右、前方站定,中間留出了一片空地。奏唱國歌之后,校長講了幾句話,大概是介紹本次活動的主旨意義之類,就交由教務主任阿斯亞主持了。活動分文藝節目表演和體育比賽兩部分。

  在三位女老師優美的維語詩朗誦后,文藝節目開始了。一年級到六年級,每個班都有至少兩個節目。有舞蹈、小品、合唱、詩朗誦、講笑話,精彩紛呈,很有意思。

  舞蹈在這里是最常見的文藝節目了,每個人隨時跳一段在我們看來都很精彩。小學生們更是如此,有舒緩抒情的,也有動感現代的。我小學時也經常參加這樣的跳舞節目,但很多時候是為了完成任務,而他們不同,都微笑著,雖然有些動作不是很統一到位,但臉上的神色足以令人對一群小學生的臨時排練的舞蹈感到滿意。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幕多情景舞,中間幾個女孩跳舞,旁邊同時有好幾個情景,有的在看書,有的在玩球,還有的在側翻,表現了校園的日常學習生活,這種編排的思路在一個南疆鄉村的小學顯得很特別。

勒烏金小學

  學生們歡慶諾魯孜節

  一個小男孩和兩個小姑娘演了小品,通過老師介紹知道,男孩演的是一個父親,思想傳統不讓女兒上學了,另一個女孩演老師,說服了父親,同意女孩上學。一個看起來很靦腆的小男孩講笑話,類似于脫口秀,底下的孩子們全笑了,還要求再講一個。詩朗誦也是一個男孩和兩個女孩,也是關于諾魯孜,雖然還是不懂,但能聽出來很有激情、很富有感染力。

  十幾個節目持續了一個多小時。老師說排練這些節目只用了半天時間,不禁感到驚訝。雖然節目質量不算很高,但非常連貫、很有感覺,這肯定離不開扎實的基本功。看來維吾爾族能歌善舞是從娃娃就開始了。

  節目后是幾個簡單的體育比賽,有跳繩、踢毽子、短跑等,我們沒有繼續觀看。午飯之后還要組織參與村民們的慶祝活動。

  諾魯孜之四:家畜的戰斗

  2014年3月21日

  下午兩三點,村委會院子里已經人山人海。這是我們舉辦的幾次活動以來人最多的一次,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活動還沒有開始,排球場、籃球場、乒乓球臺,都充分利用起來了。

  原計劃是在村委會做一大鍋諾魯孜飯,但由于條件限制,改為大鍋抓飯。與上次婚禮上一樣的大鍋,做了一百多公斤大米。鍋和盤子是村里的清真寺所有,村民家里辦事或者今天這樣的集體活動,都可以拿來用。大米和羊肉是我們工作組贊助的。飯用大盤子盛著,三兩個人一盤,在院子里就地開吃了。小學生們搞完活動也過來吃飯。

  會議室里坐滿了人,吃完飯后舉行了一個簡單的活動儀式。仍然是在國歌聲中開始,村支書生病住院,由副書記喀斯木主持。除了我們副組長簡單的講話外,還邀請了村里的長者講述諾魯孜節的傳統和意義。其實村里已經很多年沒有舉辦過諾魯孜節慶祝活動了,很多年輕人甚至不知道諾魯孜為何物。所以今年的活動意義重大。

  儀式之后,活動開始,拔河、排球賽、斗羊和斗雞依次上演。我們村有5個小組,每個小組成立了男子拔河隊,依次比賽,很是激烈。還有兩支女子隊伍,也上場一決勝負。拔河比賽倒是平常活動,但是大家很投入、很熱情,凝聚力挺強。這與我的甘肅農村的經驗很不相符,我印象中農民比較散漫,很難組成凝聚的戰斗力。排球是村里青年們最喜愛的運動,高手多,打得精彩,觀眾也熱情。

拔河

  激烈的拔河

  最受矚目的要屬斗羊和斗雞了。籃球場地上,觀眾們里外三層圍起一個長寬五六米的空地,參與決斗的羊在主人的牽引下從兩側登場,都是壯碩的公綿羊,五六只羊兩兩相斗,最終決出前三名。羊的確是溫柔的動物,將兩只公羊放在一起,它們自己是斗不起來的。于是只能在主人的助推下沖向對方,猛抵一下隨即分開再來一次,如此往復直到分出勝負,所以觀賞性不是很高。

家畜戰斗

  家畜的戰斗

  斗雞長的挺拔雄昂、毛疏肌健,一幅運動健將模樣。兩雞一接頭便開始互啄起來,輕微接觸后,被主人分開,決斗正式開始。雙方伸出頭相互對望,“怒發沖冠”,然后便糾纏在一起。只見它們時而勇沖狠打、時而后退防守,時而騰空俯沖、時而交脖互扭,像兩個武林高手,也像重量級的拳擊手。斗雞精彩,但進展緩慢,往往斗的難分難解,到最后雞冠和脖子上都鮮血淋漓。村里不少人養斗雞,經常到鄉里參加比賽,也有私下里以斗雞賭錢的。今天場上就有人為自家的雞壓500塊尋找挑戰者,被制止了。

高手過招

  高手過招

  斗雞結束后,活動到了尾聲,我們為勝出者發放了獎金。今年是村里多年來第一次搞諾魯孜節的慶祝活動,這倒不是因為宗教極端思想影響。諾魯孜節是新疆很多民族的古老傳統,有兩千多年歷史。各民族由于生活環境、習俗文化不同,對這一傳統繼承發揚的情況也不同。對諾魯孜節傳承最好的是哈薩克、柯爾克孜等牧民,他們因為在牧區條件有限,宗教儀式方面相對簡化一些,民族傳統保留的空間比較大。而維吾爾族大部分過著農業定居生活,宗教活動比較深化,于是諾魯孜節這樣的民族傳統節日便逐漸淡化。近幾年很多地方大力倡導舉辦隆重的諾魯孜節慶祝活動,逐漸營造了濃厚氛圍,這也是諾魯孜節應得的,因為從歷史傳統的角度講,諾魯孜節比肉孜節、古爾邦節分量都要重,我的柯爾克孜族同事也是這樣認為,他們慶祝諾魯孜節的活動要隆重很多。這種氛圍下南疆地區也逐漸回歸,努力弘揚民族傳統,這對于抵制宗教極端思想是很有積極意義的。

  再訪勒烏金小學

  2014年3月24日

  副縣長阿孜古麗來村小學調研,我們也隨著去,這是我第二次到勒烏金小學。調研用維語,我和懂漢語的老師聊了聊,后來又通過同事翻譯和校長做了些交流,對小學的情況多了些了解。

  勒烏金小學成立于1955年,是附近幾個村里比較大的學校。在全國統一的鄉村小學合并辦學政策下,2009年全鄉16個村小合并為8個不完全小學和一個鄉中心小學,勒烏金小學被撤銷。8個小學只有一至三年級,走讀制;中心小學有四至六年級,寄宿制。幾年運行下來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孩子太小上學太遠存在安全隱患、住宿學生生活不能自理等。于是在一些自治區人大代表的倡議下,原來合并的學校部分撤銷,全鄉恢復了4所小學。勒烏金小學今年2月重新開學。

  學校大門是常見的鐵柵欄門,兩側的白墻上分別用維語寫著“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和“抵制宗教極端思想和暴力恐怖活動進入學校”,維語下面留了很大空白,聽校長說是要寫漢語,還沒來得及。從門口進來,道路兩旁是比較大的花圃,前方有國旗桿,正對著大門的是一排平房校舍,約有五六個教室,建造銘牌上寫著“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項目學校”,建成于1996年。右手邊花圃后也有一排校舍,看起來要新一些,是2006年教育撥款項目建成的。從兩座校舍間穿過去,新校舍后面就是操場,不大,有兩個籃框,地面沒有硬化。

勒烏金小學校園

  勒烏金小學校園

  勒烏金小學共有110個學生,一至六年級各1個班;五六年級學生人數較多,有二三十個,其他各年級都是十幾個。絕大部分是本村的學生,只六年級有7個鄰村的,因為在這里上學離家更近。目前村里的所有適齡兒童都已經上學,學費、課本費、營養午餐、校服全部免費,學校有小食堂,由一位年紀較大的老師負責。國家有關義務教育的政策基本都落實到位,教育經費每年按照人頭為每位學生撥款500元,由鄉教育辦核算中心統一支配,學校根據實際支出報賬。

  教師有9名,2男7女;8個正式編制,1名男老師為臨時聘用代課。年輕教師有五六名,大都是本地區大中專院校畢業。這些老師原來都在鄉中心小學或鄰村的學校工作。校長艾海提是位溫和的小伙子,三十二三歲,能聽懂漢語,會說的很少;教務主任阿斯亞很端莊,兩次見她都穿著藏藍色職業套裝,漢語很好。除了聘用的外其他老師家都不在本村,住縣城的幾位平時拼車上下班,也有住在鄉里的。有4名老師能夠用維漢雙語上課,但經過統一培訓認證的只有2名。3名老師擁有小學二級教師資格證。

  學生們從一年級開始就學習漢語了。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有4門課先后用漢語教學,分別是漢語、數學、科學和信息技術,科學和信息技術三年級以后才開設。一年級的課程有數學、語文、品德與生活、漢語、音樂、美術、體育、綜合實踐、陽光體育、新疆;二年級沒有變化;三年級多了科學、信息技術、民族團結,新疆改為“新疆與地方”;四、五、六年級與三年級相同。

五年級漢語課本

  五年級漢語課本

  語文是用維吾爾語上的,學習識字、語法等;綜合實踐主要教孩子們生活技能,如做涼菜、補衣服;陽光體育是在體育課之外的自由活動時間,有時候老師會帶著學跳民族舞蹈;新疆課程,講解新疆歷史傳統知識,增進地域認同;信息技術本來要上機操作,但由于還沒有機房,目前只是講解書本知識。民族團結課上,引導學生抵御宗教極端思想、維護民族團結,同時教育學生不參與平時的宗教活動;阿斯亞老師告訴我,家長們也比較支持學生不參與宗教活動,如果學生愿意,18歲以后再開始參加。

  漢語課從拼音開始教,與我們小時候一樣,通過簡單的課文識字認字,但是不學語法。我看過五年級的課本,課文不長,一篇大概學習十二三個詞語。孩子們學習時聲音很洪亮,但大部分讀音不準。老師示范課后休息時我拿起課本,看見學生們有些期待,便試著教了幾句。當我問“誰愿意為大家讀課文”時,許多雙小手舉起來了,只是讀的并不流利。我用手勢比劃的方式教他們學習音調,很受歡迎。老師告訴我,一個班大概有三四個學生很喜歡學習,比較用功,學的比較好。

  當問到對學校以后發展有什么計劃時,這位曾經是鄉中心小學一名班主任的校長思考了一會,說,希望將學校教學質量提高一層,促進品德教育的發展,將學校操場和活動設施建設的好一些,讓村里的適齡兒童全都來上學。其實最后一條已經做到了,但其他幾條比較困難。

  副縣長調研時校長反映了缺少計算機設備、教師力量不夠、室外活動場所條件差等幾個問題,最大的困難是師資。學校核定編制除校長外有12名教師(平均一個班2名),目前只有7名。一名教師要教授多門課程,精力很難顧得過來,也未必所有教的課都專長,質量也無法保證。阿斯亞說,由于人手缺,她的大量時間用在了各種校務工作上,沒有時間帶學生,如果能多和學生在一起,可以教育的更好。雙語崗位教師很少,很多年級大的教師不懂雙語,能力也較弱,校長希望最好有一個提前退休制度,好讓年輕有活力的補充進來。而更為嚴峻的是,農村條件差,年輕教師一有機會便會到縣城或地區工作,主要是通過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招考等途徑。

  教育是改變命運的最大途徑,也是爭取人心的最好方式。如何在鄉村學校留住更多的優秀雙語人才,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使更多孩子掌握漢語和其他知識,走出這里、走到全國甚至世界舞臺上,真正與現代文明融合起來并影響帶動整個維吾爾社會發展,能夠做工作的空間很大,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3.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4.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5.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6.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7.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8.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9.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10. 張志坤|“先富”起來的那些人將向何處去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8.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9.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0.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6.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