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老年服務,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怪圈”:一方面,我們聲稱對老年人提供服務照護需要700萬張床位,但目前只有417萬張,差距很大;另一方面,2012年,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僅收養老年人297萬人,床位利用率為71%。如果單算民辦養老機構,一般認為,床位空置率高達40—50%。
民辦養老機構床位空置率高,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價格高”。調查表明:一個正常運營的養老機構按成本收費大約是每個老人3000—4000元,但是2014年經過“10連調”的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仍然平均只有2000元左右,其中的差距是1000—2000元。這樣的情況大概涉及中國70%甚至更多的老人。
若用經濟學理論來對上述現象作出解釋,就涉及到“需求”、“有效需求”與“潛在需求”這三個概念。馬爾薩斯最早提出了“有效需求”的概念:“商品的有效需求就是一種能滿足商品供給的自然和必要條件的需求”。凱恩斯則對“有效需求”給出了更明確的定義:“有效需求”是指市場上有支付能力的總需求。
從消費經濟學的角度看,商品或服務的消費需求可以分為潛在需求與有效需求。消費者具有購買欲望而無支付能力時的需求為潛在需求,而既具有購買欲望又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則為有效需求。近年來,我們在討論養老服務的需求時,沒有區分需求、潛在需求和有效需求,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有效需求被忽略,因此造成了我國養老服務領域的這個怪圈:一方面,潛在的養老服務需求使民政部門不斷增加養老機構的床位;另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則使養老機構的床位難以得到充分利用。
非營利經營,本質上就是成本核算,收支相抵,略有盈余。要讓老年服務機構可持續地發展,收取的服務費用就必須略高于成本支出。在有服務照護需要的失能老人憑借自己的退休金收入不能支付服務費用時,政府就不得不給予補貼,這已然成為國際慣例。政府補貼起到了兩個作用:一是失能老人的服務照護需要得到了滿足;二是老年服務機構能夠可持續的成長和發展。
現在的老年服務也許是一盤死棋,有服務照護需要的老人沒有支付能力進不了老年服務機構,老年服務機構的床位空閑經營虧損缺乏可持續的后勁,老年服務機構不發展拉社會福利事業的后腿,社會福利事業發展遲緩造成很多社會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有了政府補貼,就切斷了這個惡性循環,可謂滿盤棋皆活,并且還將影響到整個社會福利事業連同社會工作、社會組織、社區服務的推進,進而推動到整個民政事業的發展。
如果從更為宏觀的層面去觀察這個問題,作為一種勞動密集型的服務行業或產業,可為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的勞動力造就一個廣闊而且可持續的就業市場。就這個意義而言,長期照護補貼對經濟發展而言,是必需的資本投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