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社會上一直延續著關于房價漲跌以及是否存在泡沫的爭論。事實上,看房價是否存在泡沫更應該考慮的問題是老百姓能不能買得起房,房價與收入是否成正比。現在比較國外城市的房價和收入,可以看到國內房價現在的水平。其中,聯合國制定的標準是3:1,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甚至達到40:1。
聯合國制定的標準是3:1
中國20-30:1
美國是3:1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洪、王豐豐發自華盛頓美國房價最貴的地方是紐約和加利福尼亞州。不過也很難用貴得驚人來形容。
在紐約州,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公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每套房屋的價格中線在30萬(1美元約合6.77元人民幣)至45萬美元之間,只有曼哈頓島上的高檔房屋價格會達到每平方英尺近千美元(每平方米近萬美元).
而在加州北部,位于名校區的獨立花園別墅,面積在200平米左右,售價相當于每平米1萬元人民幣。這個價錢包括全屋裝修和雙車庫,并附有花園。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房屋面積指的是使用面積,像車庫、陽臺等是不計入房屋面積的。
美國房屋的價格一般是家庭年收入的5倍,在這個講究享樂的國度里,房子基本不會成為普通家庭的負擔。
和中國不大一樣的是,房主購房之后每年還需繳納數額不菲的物業稅。在一些好學區,一座居住面積大約為300平方米的住宅價格為50萬美元左右,但每年物業稅會接近1萬美元。
不過,美國人是比較樂于繳納物業稅的,物業稅的確帶來了優良的物業服務,同時,如果是首套房,針對物業稅,美國政府有很多減免項目,實際不需要繳納那么多。當然,若是想炒房,物業稅就成了一筆不小的負擔。這也是在美國很少有人炒房的原因之一。
因為金融危機,在佛羅里達和加利福尼亞州一些城市,房價腰斬了一半以上。按照目前的房價,包括華盛頓在內的許多美國大中城市,房價水平其實都低于中國的北京和上海。
當然,即便是金融危機之前,房子對于美國人來說也不是個負擔。
日本是4:1
首付不需父母拿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華發自東京記者的辦公所在地距離日本國會和皇宮不過六七公里,附近有兩處地鐵站和多條線路,距離著名商業區澀谷也不過1站之遙。當地大多是典型的日本民居,以2、3層小樓居多,建筑面積多為100~200平米,樓前樓后通常配有花園。
初到東京時,曾以為這樣的房子一定是天價。但未過幾天,便看到百米開外一座4層小樓出售,總面積200多平米,底層商鋪,2層至4層可居住,開價約折合700萬元人民幣.
這樣算起來,這座小樓平均每平米價格大約3萬元人民幣,而且日本樓房買賣的面積較為“實在”,并無“公攤”和“使用率”這樣的水分.這一價格,與北京二環內商品房新盤價格差異不大,如果再考慮到中日兩國居民收入的對比,就讓人不得不對日本房價產生新認識。
日本國土交通省6月底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日本人買房平均花費約為3493.7萬日元(100日元約合7.79元人民幣)。作為參照,日本大學畢業生的月薪起薪通常將近30萬日元,40歲左右職員的月薪大約為四五十萬日元,另外還有額度較高的年終獎(通常相當于2個月工資).
發達國家最高的是悉尼8.5:1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江亞平發自悉尼從北京移民到悉尼13年的王先生最近特別高興,因為他來悉尼定居后,12年前花45萬澳元(1澳元約合6.22元人民幣)買的房子,現在已經漲到了110多萬,他也因此可以算得上澳大利亞的一位百萬富翁了。
他算是幸運的,因為趕上了澳大利亞樓市的繁榮期。澳大利亞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從去年4月到今年3月,全國民宅的平均價格上漲了10%到20%,而其中各州首府城市的漲幅均在20%左右,為1989年以來漲幅最高的一年。
最近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大悉尼地區有20%街區的平均房價超過100萬澳元,比去年上升了58%。當歐洲一片愁云慘霧,美國的經濟和房地產市場也提振乏力的時候,為什么澳大利亞的房地產市場風景獨好呢?
受金融危機影響,去年上半年,銀行利息很低,加上政府為走出金融危機,通過補貼的方式鼓勵首次置業者購自住房,引發了居民的購房意愿,使得澳大利亞中低端的房價持續上漲;許多房地產開發商在金融危機期間持觀望態度,沒有大量建房,而近幾年移民人口大量增加,使得目前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房地產市場自然一路上揚;此外,海外投資者利用澳大利亞政府寬松政策不斷進入澳房地產市場,也間接推高了本地房價。
房價上漲,對澳大利亞人會是負擔嗎?一項調查顯示,在2008年時,購房花費約為澳大利亞城市家庭年收入的6~10倍。顯然,10%~20%的漲幅還不至于讓澳大利亞人買房傷筋動骨。
不過,政府已經開始擔心了。澳全國房地產協會主席艾雷表示,太陽每天照樣升起沒錯,但澳房地產價格不可能照這個幅度上漲,否則總有一天沒人買得起房子。他認為澳房地產市場正在趨于冷卻,不會像去年底和今年初那么火爆。
為了控制房價,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從去年10月開始連續6次加息。有人算了一筆賬,這6次加息,使得從銀行借貸30萬澳元分25年還清貸款的人每年要多供3400澳元。此外,政府還在不斷推出廉租房,并收緊移民政策,期望以此遏制房價上漲。
紐約7.9:1
倫敦6.9:1
首爾7.7:1
東京7.9:1
新加坡5:1
在新加坡,民用住宅主要由政府組屋和商品房兩部分組成。其中,類似于中國經濟適用房的政府組屋由政府投資修建,價格也由政府統一規定,以低價出售或出租給中低收入階層使用。
居民購買組屋價格低廉,也受到嚴格的限制:屋主在一定年限內不得整房出租;5年內組屋不得轉讓,也不能用于商業性經營。
新加坡還規定,一個家庭同時只能擁有一套組屋,防止投機多占。另外,業主出售購買時間不足1年的房屋,要繳納高額的房產稅,這對抑制炒房和商品房價格暴漲非常有效。
【效果】
新加坡政府長期堅持以政府分配為主、市場出售為輔的原則,在房地產市場上牢牢掌握了主動權,既解決了大部分國民的住房問題,也有效地平抑了房價。
目前新加坡全國約有84%的人安居在組屋中,而商品房的購買者主要是收入較高的二次置業者、投資者或者外國公民。
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甚至達到40:1
泰國:租買兩相宜
《國際先驅導報》前駐曼谷記者凌朔發自北京住,在泰國不是個問題,無論對當地人而言還是對外國人而言。盡管泰國人收入不高,但房價也很便宜,而且解決居住的方式很多。
一位中國朋友曾花費人民幣約80萬元,在曼谷連房帶地購置了一棟聯排別墅,位置大致相當于北京的四環附近。別墅分三層,落地面積大約90平米,還帶一小院。
泰國土地私有化,大多數人對家的概念是必須要有地,有院子。而對于城市青年、求學者、流浪工作者而言,不得已才去買公寓樓。
曼谷是亞洲外國人定居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受國籍限制,外國人在泰國無法買地,從而拉動了公寓樓市場。不過,2008年城市金融地界內的公寓樓每平米也就賣到差不多一兩萬元人民幣,而出了中心城區,房價就急速下滑。
如果還是買不起房,許多人會選擇租房。在曼谷市中心,一套80平米的兩居公寓房月租費用約合人民幣2000元。
作為一個旅游業發達城市,大大小小的招待所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有些招待所提供長期租用服務,租金比公寓房還要便宜許多,每月差不多只需人民幣500元,而且提供保安和保潔。
在鄉村,一些窮人買不起地也沒有關系,他們花費極少的資金,就可以在河流或者湖邊蓋起小木屋,高腳屋,也相對宜居。在難得寒凍的泰國,居住,實在不是個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