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玉米改良工程中心主任戴景瑞等專家帶領下,20多名主動報名的網友來到中國農業大學玉米試驗基地現場采摘轉基因玉米,并煮熟品嘗。活動發起人、科普作家方舟子表示,品嘗轉基因玉米雖無科學研究價值,但有科普價值,應當創造條件讓國人可以天天吃轉基因食品。
此前,北京市科技記者協會7月13日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在京開展轉基因大米自愿品嘗活動,專家在會上為轉基因技術正名,稱轉基因作物安全可靠已是定論。此次活動的組織者介紹,自今年5月以來,他們已在全國多個城市舉行22次轉基因大米試吃活動,參與志愿者近千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指出,基因無所不在,轉基因沒那么可怕。“轉基因作物在農業上的應用是大勢所趨。”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玉米改良工程中心主任戴景瑞
尚無轉基因玉米上市
中國農業大學用于種植轉基因玉米的試驗田面積15畝,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試驗田前豎著一塊“BT-799抗蟲玉米”的牌子。據介紹,該玉米由中國農業大學玉米改良中心育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目前該轉化體已進入生產試驗階段,田間性狀顯示該轉化事件達到大規模產業化的要求”。牌子下方附有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專利證書和農業部頒發的安全審批書。
網友上傳的北京轉基因玉米試驗田圖片
記者發現,農業部的安全審批書顯示,項目試驗規模為北京市15畝,吉林省15畝,有效期為2013年5月21日至12月31日,有效期只有7個月。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賴錦盛介紹,該安全審批書與平常提到的轉基因食品“安全證書”不同,后者相當于拿到一個學位,前者只是修了一個學分,有效期滿后要繼續申請才能繼續種植,做下一階段試驗。
賴錦盛表示,目前國內已有轉基因玉米獲得安全證書,但還在品種審定和種子生產、加工、銷售許可審批階段,尚未上市,所以普通市民還吃不到轉基因玉米。
網友帶孩子參加試吃
試吃活動現場
除了“BT-799抗蟲玉米”,試驗田中還種著目前東北種植面積最大的玉米品種“先玉355”,以及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鄭單958”。相比之下,轉基因抗蟲玉米遭蟲害更少。
網友們走進試驗田,掰了幾筐已經成熟的轉基因玉米。按規定,這些玉米不能自行帶走,而是由工作人員統一加工,并對玉米包衣進行集中處理。
現場還有兩個孩子的身影。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帶著妻兒一同前來,37歲的電子工程師林敏華也帶著6歲的兒子前來試吃,他在微博上看到活動消息后就主動報了名。
林敏華表示,自己作為一名技術工作者,應該為轉基因“正名”,帶兒子一起來是為了讓身邊認為吃轉基因食品“斷子絕孫”的人們看到,用實際行動來證明這是謠言
“轉基因抗蟲玉米現場體驗活動”9月7日上午在中國農大玉米試驗基地進行。中國農大戴景瑞院士、羅云波教授、中國農科院林敏研究員、黃大昉研究員等生物技術專家,有“打假斗士”之稱的科普人士方舟子,數十位媒體記者,以及對轉基因技術好奇的網友參與。
專家介紹,這個品種的轉基因玉米主要作為飼料,既非甜玉米也非黏玉米,但當煮熟的玉米出爐后,現場不少網友紛紛贊嘆“很香”、“好吃”。
活動發起人方舟子則表示,無論是品嘗轉基因大米還是玉米,科學上沒有意義,因為其安全性早已被證實,“美國人從1990年開始吃到現在,根本不需要再找一批志愿者嘗嘗這個東西安不安全。”他指出,試吃不是一個嚴格的科學實驗,確實是一個“作秀”。
方舟子提到,網上流傳的“吃轉基因玉米后老鼠長腫瘤”等,都是針對轉基因食品的謠言,盡管在美國吃轉基因食品很平常,但在中國,這是首次組織普通市民品嘗轉基因玉米,因此科普意義很大。
體驗活動中,Bt-799抗蟲轉基因玉米專利人賴景盛教授、何康來研究員、趙海銘博士作為導游實地介紹對比不同玉米品種在抗蟲方面的差異。該活動還進行了品嘗轉基因玉米和座談活動。該活動旨在對轉基因技術作一場深思熟慮的“行為科普”。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