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白血病給小劉 (化名)一家蒙上陰影,接連數次的化療和骨髓移植,已經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捉襟見肘。然而令他們發愁的是,今后他們每月可能還需花費上萬元購買進口藥格列衛 (一種用于治療慢性髓性白血病的藥物)。
像小劉這樣的例子并非少數,高藥價已經成為這些患者不可承受之痛。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這些外資藥在中國的售價非常高,有的甚至高達國內相同產品幾十倍。而在高昂售價的背后,這些藥的原料成本卻非常低廉,而外資藥企新藥研發的巨額投入也存在疑點。
外資藥在中國售價高
事實上,在中國,外資藥的價格遠遠高于發達國家和地區。
在中國的外資藥包括兩種:專利藥和原研藥。國際上只有專利藥和仿制藥之分,而原研藥為中國獨有概念,其是指專利已經過期但由原專利持有廠家生產的藥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得知,這兩種藥物的價格在中國內地都十分昂貴。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醫療政策研究分析員鄭宗美介紹,去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1種在中國市場銷售的進口藥物價格平均是英國的兩倍。
《人民日報》近日發表的調查文章也顯示,6種外資專利藥在香港和內地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其中,同樣規格治療乳腺癌的赫賽汀,在內地賣24500元,而香港藥房最低報價為18500港元 (約合人民幣14800元),二者相差近1萬元。
原研藥屬于專利已經過期的藥品,國內有廠家可以生產,但是,其價格和國內同類產品之間的差距也十分驚人。
一項由西安交通大學在2012年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進行的調查稱,去年陜西省有49種藥品,采購機構以接近1.9倍于國際基準的價格,向原始制造商購買專利已經失效的品牌藥,而價格最低的仿制藥也仍達到國際基準的1.5倍。
此外,此前曾引起關注的降藥價網站,近日上線了原研藥和國內同產品仿制藥之間的價格對比。
記者瀏覽發現,降藥價網上共有60種同規格藥品對比,差距最小的為2倍多,而有些價差高達20多倍。
此外,氟康唑注射液、注射用奧美拉唑鈉、西咪替丁注射液這三款產品,外資藥的價格均高出同規格國產藥價格許多。
記者在國家食藥監總局注冊的網上藥店百濟健康商城上查詢發現,降藥價網上所列的由羅氏制藥生產的注射用更昔洛韋藥品市場價為830.40元,會員價為692元,會員價略高于降藥價網的價格。但廣東八達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同規格的藥品,記者并未在經批準的網上藥店發現有相關產品出售。
在網上藥店健客網上,記者發現,阿斯利康生產的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0mg 14的建議最低零售價為165元,河北愛爾海泰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同規格的產品價格為5元,兩者之間雖然也存在幾十倍的價格差距,但是比降藥價網上的價格差距顯然縮小很多。
原料藥成本并不高
對此,降藥價網站創始人衛柏興表示,他們調查的是產品的出廠價格,而網上藥店是零售價格,二者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專利藥價格很高,但其原材料成本可能只有幾塊錢。”
衛柏興舉例稱,以抗癌藥物易瑞沙為例,其規格每片0.25克每盒10片裝的內地售價為5500元左右一盒。其估算,易瑞沙的原料成本是10元一克,即10片所用的原料成本不到30元,加上人工、包材、水電、物流等,一盒藥的原始成本頂多幾十元。
吉非替尼為易瑞沙原料藥,記者在阿里巴巴網站查詢發現,抗腫瘤原料藥的產品每公斤的價格在6000元到1.25萬元之間,每克的成本只有12.5元,按照易瑞沙的藥品規格計算,0.25克裝的藥品只有3.1元的成本,而易瑞沙的售價則超過500元。
替諾福韋是吉列德科學治療乙肝和艾滋病的專利藥物,百濟新特藥房網上藥店顯示,規格為每粒300毫克每盒30粒裝的價格為1604元,照此計算,替諾福韋每公斤價格17.8萬元。而近日剛剛讓吉列德科學對諾福韋專利權全部失效的奧銳特公司董事長彭志恩告訴記者,替諾福韋的原料藥價格每公斤不會超過1500元。
中國進出口商會副會長許銘對記者表示,美國已經沒有原料藥生產企業,其原料藥幾乎全部來自中國和印度,而歐盟、日本等國的原料藥生產企業也在減少,為專利藥以及已經過了專利期但仍還在暢銷的品牌藥提供高附加值的特色原料藥,成為目前產業發展的趨勢。許銘表示,和青霉素、維生素等大宗原料藥相比,這部分原料藥的毛利率能夠達到30%,甚至更高,企業有相當大的利潤空間。不過,他也坦承,和專利藥生產廠家相比,原料藥生產企業利潤空間非常小。
上市公司海正藥業(600267)、海翔藥業(002099)均為原料藥龍頭企業。海正藥業年報顯示,2012年,其國外地區銷售收入為7.39億元,營業成本為5.09元,毛利率為31%;海正藥業旗下生產和銷售原料藥的公司有2家,其中海正藥業(杭州)有限公司凈利潤僅為160多萬元,而海正藥業南通有限公司則是虧損近200萬元。海翔藥業2012年國外地區銷售收入為7.42億元,成本為5.34億元,毛利率只有28%。海翔藥業年報未見披露其原料藥實際盈虧情況。
制劑企業顯然是盈利大戶。輝瑞(NYSE,PFE)是上述兩家上市公司共同的主要客戶之一,其2012年年報顯示,營業收入為589.9億美元,而營業成本只有113.3億美元,毛利率超過80%,扣除研發等一系列的費用后,凈利潤還有145.7億美元,凈利潤率達到了24.7%,幾乎接近上述兩家上市公司的原料藥毛利率。
巨額研發投入引質疑
新藥研發創新至少需要10年,花費10億美元以上,這是醫藥行業對新藥研發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和財力普遍流傳的看法。《福布斯》雜志在對大型制藥公司從1997年到2011年15年間的藥品獲批數量和同期研發費用進行分析后,得出了新藥研發至少需要40億美元的結論,其中,阿斯利康更是以平均118億美元的研發費用居榜首。
然而,美國禮來公司的前研發總監保羅在接受《福布斯》采訪時坦言,研發費用沒有那么多,原因是產品研發費用涵蓋了很多其他成本,其中包括審批過后的安全監測和臨床試驗。他和禮來的前市場營銷高管穆諾斯在2008年曾公布平均成本估計為18億美元,雖然他承認現在已經有所提高,但不會超過40億美元。
實際上,被揭露將“太多其他”成本計入到研發費用并不是新鮮事。早在2004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前主編瑪西婭安吉爾博士就在其著作《制藥業的真相》里對此提出了質疑。瑪西婭安吉爾稱,跨國藥企的很多藥品并非來自自己的研發和創新,而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大學的研發機構和小型的生物醫藥公司。藥企自身投入并不多,且很多跨國藥企的研發也并非是真正研發創新,而只是對原有產品的簡單更換,有時候甚至只是換個名字,研發成本更是無從談起。
國外一個消費者團體在考察了1994年至2000年間進入市場的所有藥物后,發現上市藥物的稅后成本大約是每種1億美元,和制藥業宣稱的8億美元相差甚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給該團體發郵件,以獲取最新的制藥企業平均研發成本,但截至發稿時間,尚未收到回復。
一位在美負責生物醫藥研發的醫藥人士對記者表示,跨國藥企雖然在研發方面投入不少,但其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發現藥品,而是出售藥品。
立普妥的年銷售額一度超過百億美元,被稱為頭號降血脂藥,不過此藥的研發方并非是輝瑞,華納-蘭伯特(Warner-Lambert)制藥公司是立普妥主要成分的最早研制方,2000年,輝瑞并購了華納-蘭伯特,同時也將此藥物納入麾下。
跨國公司藥企在銷售藥品上花費了更多。2012年,葛蘭素史克,銷售和管理相關費用支出分別為70.78億英鎊和78.55億英鎊,占當年銷售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6.8%和29.7%,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已經超過一半。2011年,此兩種費用占比為55.6%,也超過半數。2011年和2012年同期研發費用分別為36.78億英鎊和34.74億英鎊,占比僅為13.1%和13.4%。
2012年,輝瑞研發支出達78.7億美元,占銷售收入13%,而銷售費用113.3億美元,銷售、信息和管理費用的支出達到166.1億美元,兩者占其年銷售收入的47%,接近一半。
值得關注的是,2011年以來,不少跨國藥企的專利藥面臨到期,利潤將減少,對于一直推崇研發的跨國藥企來說,科研人員成了其最先被裁的對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