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菜農忙里抽閑寫家史(人物聚焦)
圖為姚啟中在賣姜攤上抽空寫家史
姜鋪老板賣菜兼寫作
每天早上,40歲的姚啟中蹬自行車近8公里,到達北京西城的菜市場,從毯子底下翻出姜,擺好,若沒有顧客就翻出磨掉皮的筆記本,開始寫文章。
趕早市的人看著這個在北京賣了15年菜的男人,不大吆喝賣姜,笑他:“你賣姜還要隨時記,是要和媳婦交賬嗎?”這時,旁邊賣菜的同行會搶著替他回答:“他是在搞創作,寫劇本呢!”
“邊賣菜邊寫文,‘70后’家史。”在姚啟中的筆記本扉頁上,筆者見到用藍色水彩筆寫的這樣的字。
個子不高的老姚臉上黝黑,兩只手長滿了硬硬的繭,因為總去挖野菜,指甲又黑又禿。大家習慣稱老姚為“老姜”,因為他現在是菜市場的姜鋪老板。此前,他因為賣過不同的品種被叫過“咸菜”、“青菜”等。
“老姜”說,自己最愧疚的是一直沒能讓孩子們過上好日子。所以,他想寫個劇本,留給孩子們,如果以后他們成了明星要拍戲,就“可以直接拿來用”,拍自己家的故事。
手稿摞起來一尺多高
老姚雖然衣服臟兮兮,卻把“劇本”打理得有條有理。方格紙整齊地摞在一起,沒有一頁折角,擔心有錯字、涂改,每一頁紙他都謄抄過三四遍,封面還用透明膠帶粘著,“劇本”的標題是《愛的呼喚》,“因為我們這個家庭,特別需要愛。”
雖然叫“劇本”,寫的卻是老姚一家三代的真人真事。從他在安徽老家的父輩寫起,到老姚在北京生活最難的時候只有11元錢,再到自己的3個孩子從小跟著菜販父母長大,“劇本”共1000多頁,摞起來的手稿有一尺多高。這個不會打字也不會發短信的“作家”,從2009年開始,整整寫了3年,約20萬字。
“劇本”翔實地記著他每天的經歷。如,二兒子在北京學武術,獲得許多獎狀,有“98份蓋鋼印的成績”。他把所有的獎狀,貼滿房間的三面墻,每天晚上睡覺前“一直瞅到眼發酸為止”。
老姚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文化水平,形容自己是“打腫臉充胖子的人”。兒子的老師打電話告訴他:“影視發展機會對孩子是很好的平臺。”他在聽筒里“嗯、嗯”。其實,“什么叫平臺、機會、影視,一點都理解不了”。
菜攤上搭起“書桌”
不懂的東西,老姚就去翻查孩子的字典,不會寫的字就用圈圈代替。為了讓“劇本”顯得有文化,他跑到超市躲在書柜后面,蹲在地上看書,抄寫句子。
老姚把從兩元店買來的方格紙,放在用4個運輸青菜的泡沫盒子搭成的菜攤上,上面蓋著半塊撿來的瓷磚。他用黑乎乎的手指敲著擦得發亮的瓷磚,咧嘴笑著:“這就是俺的書桌。”
早市結束后,老姚回到京郊租住的不足7平方米的家里,坐在小板凳上,把床當書桌繼續寫。
老姚寫的內容除自家柴米油鹽,還記錄了“2010年北京高考錄取率創歷史最高紀錄”、“國務院網開通了‘直通中南海’欄目”、“火車票實名制”等大事。
在菜市場寫“劇本”的老姚,引來不少記者采訪。站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場角落,老姚面對電視臺記者有模有樣地談起了“創作計劃”:目前我寫了20萬字了,這是第一部分,以后還要寫兒子的大學生活,最后能有50萬字。
(據《濟南日報》報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