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芹菜大白菜是如此的不值錢,淪落到論分算斤的地步?至少說明大白菜芹菜在中國老百姓的眼里本身就是最不好吃的菜之一?或有事實上的依據?但現在的事實就是“菜賤傷農”確實發生了,有里程碑般的象征意義。既然能傷到菜農,那也就可能傷到糧農,國家不是有保護價加加價嗎,沒有用的,區區菜農都傷害了,糧農在全球市場化的大環境中國也或將顧不得管?所有說,中國的斷糧就在不久的將來絕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看不到國家的有效行政經濟國家手段?完全是自由的市場開放的交換,聽之任之---看不見的手在調控?所以大的種糧農戶必然被包銷,內資外資合資游資共同跟進,大量內定外銷,內定的一般是深加工差種子毒轉基因等,甚至種子都會是特別免費提供的?中國只是個看客,神似一般看大門的角色。
菜農首先是上當受騙了,就象祥林嫂一樣“我單單知道去年芹菜白菜貴,也不忍心讓田畝荒廢于是。。。卻不想到今年八分一斤,八分一斤吶---都還賣不掉,我哭。。。”現實不得不面對,不懂得市場經濟,無情的豺狼在笑和傻笑。吃一塹長一智。
這就是通貨膨脹預期嗎?怎么可能會八分一斤?中國式奇跡。整個流通環節有多少?流通環節創造了多少人就業?流通環節多了是否中國人逐漸變懶惰了?消化了多少石油?運輸成本占到幾成?菜農,批發,零售,到消費者各利潤幾何?
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對于個國家來說,是個有機的整體有序的循環。一旦變成資本化的市場,就相當于股市一樣,就會無序、割裂、私性、滯后。自由開放的國度就會變成:自由生產、自由分配、自由交換、自由消費。但是哪里有什么自由消費呢,沒有錢的多,所有要擴大內需。擴大內需是要有過程和方法的,但生產又不能停歇,停下來就會失去大量就業,于是堅決不停產,內需還是不足,還是得。。就這樣顧頭顧不了尾,顧內顧不了內,惡性循環下去。
因為內資外資控制了我們的生產,控制我們的分配和交換,在生產、分配、交換過程中,形成了不確定的資本總量,構成了資本自由掠奪式再分配,資本的惡顯現,剝奪了大多數中國人的消費和保障。
菜農形成這樣,也是資本和人性博弈的過程,菜農本意味會有人來搶購,但是就是沒有人帶搶購,菜又不能老掉爛掉,誰的心更焦急些,菜價不斷下跌,跌了還想跌還要跌;批發商也有心思,我還有庫存,寧愿貴買絕不賤賣,寧愿少賣絕不掉價,外資去年大量收購,今年怎末就沒動靜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