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論課關系到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
“上公共課難,上政治課更難。”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一個普遍感受。
一位大學二年級本科生則說,他一上思政課就“頭疼”,覺得枯燥乏味,而且有這種感受的不止他一人。
他對《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說,思政課往往采取大班教學,二三百人齊聚一堂,老師和同學很難雙向互動,在課堂上“昏睡者有之,讀金庸小說者有之,背英語單詞者有之”。
有分析認為,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中心內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對思想觀念和利益格局的日益多樣化,要取得良好成效越來越難。
“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沒有真正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方法、課堂的組織形式等都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十屆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洪宇說。
從今年9月,即從2006年入學的大一新生開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教材使用和管理都將有新的變化。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方案的一次新的調整。”教育部社會科學司負責人告訴《望東方周刊》記者。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沒有“縮水”
此次調整提出了新的課程設置方案。
中國高校的現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是“98方案”,即1998年經報請黨中央同意的方案。根據這一方案,過去8年間高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理科分別設7門或6門必修課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文科開設)、“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其中,文科335學時,理科285學時,另有“形勢與政策”課。
此次調整之后,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變為四門。原“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整合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簡稱“原理”),其中還補充了科學社會主義內容;原“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整合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簡稱“概論”);原“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則整合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
課程調整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增開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簡稱“綱要”)。“這門課主要講授中國近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教育部社科司負責人說。
此外,“形勢與政策”課以必修課的方式延續了下來。
課程設置調整后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數的安排,由過去的學時規定改為學分規定,其中“原理”3學分、“概論”6學分、“綱要”2學分、“基礎”3學分。在高校教學中,1學分通常可折算為15至18學時,如果按16學時計算,新方案規定的4門課程共224學時,約占目前高校本科總學時的9.3%,保持了“98方案”8%~10%的比例。“學時總數雖然少了,但占總課程的比例基本沒變。”
此前一些媒體的報道將這次調整描述為“壓縮”或“縮減”,教育部社科司負責人認為是誤讀。
“這是一次整合的過程,不是簡單的壓縮。”他說,“課程數目雖然減少了,但覆蓋內容更廣了,大學生應具備的思想政治理論的基本素養都包含在其中。調整是希望提高教學的效果,明顯改善教學狀況,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而不是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總書記親自批示
此次調整的背景要追溯到2004年3月。總書記在一份《關于高校公共理論課教學情況的調研報告》上作了重要批示。之前,有記者和專家在北京一些高校通過暗訪的形式深入高校公共理論課堂,看學生聽課狀況,并采訪了教師和學生,最終形成了這份報告。
教育部社科司負責人說,總書記看了報告后,當即批示中宣部、教育部要深入研究高校公共理論課的教學問題,要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從培養師資隊伍、加強教材建設、改革教學方法、改進宏觀指導等方面下工夫,力爭在幾年內使公共理論課教學情況明顯改善。
當年3月下旬,中宣部、教育部迅速成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調研領導小組,組織了將近9個月的大規模調研。調研以北京、上海、廣東、陜西等為重點,涉及全國各高校,針對課程問題、教師隊伍建設問題、教材問題以及綜合管理問題展開。
“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于這一主題從來沒有進行過如此深度和廣度的調研。”教育部社科司負責人說。
調研組認為“98方案”實施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同時也應認識到,面對國內外形勢特別是高等教育教學形勢的新變化新情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新課題。比如,高校本科總課時已從“98方案”制定時的3800學時減少到目前的2400學時,公共理論課的門數和課時比重顯得偏多;在內容上各門課程之間有所交叉,與中學政治課也存在重復;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等。
多數專家和任課教師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需要調整,但是怎么調這又是一個嚴肅的問題。“中央對此非常慎重。”教育部社科司負責人說。
調研組在廣泛征求意見之后共收到100多種調整方案。調研組經過歸納將具有代表性的三種方案以書面形式再次征求高校教師和有關專家的意見,在此基礎上還就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相關課程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調研過程中,2004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16號文件)。結合16號文件,當年12月形成了《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送審稿。送審稿先由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討論然后送中央審定。
20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原則同意了《意見》送審稿。同年2月7日,中宣部、教育部最終聯合印發了這個《意見》。
“此次課程調整的新方案就是由《意見》確定的。”教育部社科司負責人說。
納入“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14:08 瞭望東方周刊
納入“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
中央對這次教材建設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教育部社科司負責人說,“此次新教材編寫被納入‘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
2004年1月,《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下發,決定實施“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以“工程”的方式進行大規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作。
教育部社科司負責人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教材編寫納入到工程中“意義非常重大”,意味著“內容要求和編寫工作程序要嚴格按照工程的標準來實施,特別是可以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哲學社會科學界的高水平專家和教師編寫教材”。
2005年3月中旬,教材編寫工作正式啟動。教材編寫工作按照“定向申報、擇優遴選、集中編寫”的方式進行。首先是在全國高校采用公開招標的方式,從幾百位專家申報的提綱中每門課程遴選出三份提綱,再從中評選出一份提綱;組建了4個教材編寫組,確定首席專家,每個組約15位成員;編寫組深入調研,綜合其他提綱的優點,形成編寫提綱初稿。
編寫提綱經過層層審議,當年9月報送中央審閱,9月下旬編寫提綱獲準通過。
自2005年9月至今年3月初, 四門課程教材初稿完成,并進入送審程序。教育部社科司負責人透露,“工程”咨詢委員會已對初稿進行了第一次審議,有的教材還聽取了一線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其中,“基礎”、“原理”已進行了第二次審議。
“‘工程’的專家們絕對不是走過場,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界的頂級專家們都非常認真。”教育部社科司負責人說,“送審稿一般提前20天給他們,討論時每位專家發言都非常認真,有時就一本教材的修改從早晨討論到晚上10點才結束。這種場面是從來沒有過的。”
全國教材“一本通”
“過去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是一綱多本,全國絕大多數省區市都有省編教材,質量不均衡。這次調整,中央決定集中全國最優秀力量,每門課程只編一本教材全國通用。”教育部社科司負責人告訴《望東方周刊》記者。
據介紹,新教材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最新經驗,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進展,在闡述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幫助大學生掌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此外,教材盡量做到科學觀點和最新素材的結合,增加了說服力。
教育部社科司負責人舉例說,在教材的修訂過程中,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了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新教材及時加入這一內容,并把它作為貫穿《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教材的主線。“這絕不是趕時髦,社會主義榮辱觀集中體現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因此與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內容正相契合。”
這本教材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線,主要就思想、道德等方面進行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的教育,內容很豐富,涉及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人生價值、道德選擇、社會生活領域的道德與法律以及法律精神等問題。“大學生進入人生的新階段,需要有人生目標。”
而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教材中,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教材從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一直寫到了科學發展觀。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要專家之一、中央黨校教授嚴書翰曾對教材編寫提綱提出過建議。他認為新教材有三貼近的顯著特點——貼近現實,貼近大學生思想實際,貼近當前大家關心的熱點問題。
“整體上比以前前進了一大步,用這樣的教科書來作為當代大學生的公共課教材,效果肯定好。”他告訴《望東方周刊》記者。
關鍵在教學
與教材編寫同時,此次調整還有一系列配套措施,其中包括全面開展教師培訓計劃、大力推進教學方法改革和學科建設等。
“教學效果的好壞關鍵在于教師的理論功底和教學藝術,教師隊伍如果不行,教材再好也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育部社科司負責人說。
7月1日至9日,中宣部、教育部召開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征求意見座談會。“座談會既廣泛征求了教師對教材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以會議的形式培訓了教師。把教師的思想認識統一到教材基本精神上來。”
此次培訓各省區市共有150人參加,他們回去后要培訓本地教師。
“凡是今年秋季上‘基礎’課的老師必須經過中宣部、教育部的部級培訓或省級教育部門的培訓。”
“我們還要加強宏觀管理,這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保證。”教育部社科司負責人說。調研發現,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經常安排在下午五六點甚至是晚上,有的學校三四百人上大課,效果難以保證。
還有學科建設的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加強學科建設。如果一門課程沒有學科支撐,課就很難上好。要從學科建設的角度加強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研究,特別是通過學科點,有計劃地培養適應新課程的碩士甚至博士,為教學源源不斷地輸送成果和人才,這樣才是良性循環。”
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馬克思主義理論被確立為一級學科,其下屬的五個二級學科也已正式確立。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程恩富看來,有了好教材,教學方法仍然至關重要。“政治課上好了是非常吸引人的,尤其是對高級人才來說,因為它跟人類發展規律,跟世界發展大勢有關。”據了解,教育部已就教學方法改革采取了許多有力措施。
他認為當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一個關鍵問題,即教師在吸收中外相關最新理論方面比較欠缺,往往是簡單地帶有宣傳性地講課。“其實,政治課既有思想政治課的功能屬性,同時也有學術性,要求從學術角度作獨立性講解。這兩者如果處理不好容易產生偏差。現實需要解釋,但如何科學解釋,需要教師有很強的功底。”程恩富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