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近14億人口的大國,農村人口占大頭,人均耕地面積只占世界人口平均土地的37.3%。糧食安全是關系國家生死存亡的最重要因素。現在隨著農村人口的大量遷出,大量的農田被拋荒, 農村已經是老人農業了。將來怎么辦?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怎么解決?這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了。
筆者當過農民。本文不談政治,不談主義,不談路線,不討論姓社姓資,以農民的實踐來總結1949年以后中國農村的成就和教訓,進而探討農村今后的發展方向。
一、土地改革
中國的農業經歷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短暫的土地集體所有制——再回到集體所有分散經營的承包制。
1949年以前的中國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掌握在少數地主手里。解放后,經過土地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多數人是擁護的。但近幾年竟然有人否定、攻擊土改,把土改 說成罪惡,居然還有一部攻擊土改的流氓小說獲得國際什么獎,這也是更多的攻擊土改的人有了底氣。
我不評論土改的正確與否,讓事實說話。漢代晁錯說:“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 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晁錯告訴我們,人饑餓而沒飯吃,寒冷而沒衣穿,慈母也不能養育孩子,君王怎么能有人民?他所處的漢朝還不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的條件下說的。那末,到了人多地少而土地又集中在少數 人手里,又會是什么局面?共和國建立之初,曾剿滅200萬土匪?;蛴腥藛枺瑸槭裁茨敲炊嗳艘ギ斖练?他們去做工、經商、種田不是很好嗎?可是在農耕時代,沒有工廠,沒有多少商品可供 流通,且沒有資本、沒有土地的人去哪里做工、經商?去哪里種田呢?當長工、做佃戶娶不起老婆養不活家人,當土匪是無奈的選擇。那末解放后為什么一次剿匪就解決了兩千多年解決不了的 匪患呢?因為土地改革,人民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工商業的發展也同時提供了就業渠道。不當土匪也能生活,誰會去冒那種讓人深惡痛絕的風險呢?可以設想,如果沒有土改,就沒有沒有和平 建設的內部環境,更不會有今天的中國崛起!不知那位文豪懂得這社會發展的大局?
二、集體化
土地改革使農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從根本上解放了農業的生產力但是,一家一戶的生產仍然制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耕牛、大型農具不是每戶都有條件添置,且每戶都配備耕牛和齊 全的農具也是一種資源浪費。每戶一頭牛,且不說沒那么多牛,每戶養牛,則要占用大量的勞動力,反而不利于農業生產,而且,有些生產靠單個勞力不便進行,尤其農忙搶收。于是出現了 互助形式,共用耕牛農具和生產協作。這樣也為一部分勞力較弱及疾病之災的家庭保證了正常生產。農業受環境制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業要發展,必須興建水利設施,這也是一家一戶 不能辦到的。為了便于興建水利設施和發展初級工商業,于是出現了合作社形式的集體,繼而發展為人民公社。人民公社這種集政府職能和領導農業生產機構于1982年解散,代之為鄉鎮政府 。
對于人民公社這段歷史,現在人們仍然褒貶不一。本人就自己的切身感受談一談人民公社的成敗。
新中國是在廢墟上建立起來的。解放初期,全國90%以上的地方沒有公路,更談不上電力,水利設施極度缺乏,很多的地方靠天收。在人民公社時期,所有農村利用農閑,修建了較為完善 的水利設施,初步完成了縣鄉公路網。紅旗渠正是 這一時期的標志工程之一。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的千百年來的水患得到遏制。這些都是依靠集體的組織、協作完成的。在國家一窮二白 的基礎上辦好這些事,像現在這樣依靠國家投資建設,是無法做到的。而且一家一戶的單干,是無法調動那么多勞力進行建設,因為這家人去參加建設,就無法進行自家的農業生產。集體時 期的糧食產量也成倍提高。筆者生活的生產隊,解放初期的水稻畝產量400斤左右,到農業生產責任制前,已達到800斤以上。這其中有推廣綠肥種植和雙季稻栽培的作用。人民公社時期,農 民靠自己的積累辦起了學校, 基本達到初中普及教育,掃除了新一代文盲,辦起了合作醫療,消滅了血吸蟲,農民的健康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積累了資金,有了初步的工業生產的家底。后 來鄉鎮集體企業發展比較好的地方,都是依靠那時的家底起步的。
人民公社時期有沒有問題呢?有。如果一點問題沒有,解散人民公社就沒理由了。現在有人炒作人民公社時期餓死三千萬人、四千萬人,大概說需要那么說。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到底有沒有 餓死人?有。但被無限放大了。為什么餓死人?一是天災,二是人禍。天災我就不說了,有氣象資料可查。我重點說人禍。我是1956年出生的,經歷了大食堂,確實餓過肚子。我家鄉是大別山 區,那時人口基數少,人均田地不足一畝。雖然饑荒,但并沒有餓死人,也沒有逃荒的。只是那期間出生率很低。
人禍是怎么產生的?是浮夸風、命令風和瞎指揮。大煉鋼鐵,毀掉了山林,荒廢了農田。虛報產量、放衛星,把幾塊田里的稻子搬到一個田里,應付上級檢查。由于一部分勞力被抽調去煉 鋼鐵和各類工程,致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而且 強制推行不合理的密植,要求像做幾何圖案一樣插秧,導致嚴重耽誤農時,前面栽插的稻子開始孕穗,后面還在栽插誤了農時的老秧苗,結果 造成人為的大面積減產,而且還有虛報產量導致國家征購上升,造成了嚴重的饑荒。如果不是毛主席給六級干部的信得到傳達,其后果說難以想象的。近年來,不少別有用心的人把責任全推 到毛主席身上,我不免困惑。我作為生于饑荒年代的人,不知道是誰的責任。我記事后聽大人說,曾希圣在安徽當省委書記,他是浮夸風、命令風、瞎指揮的罪魁(這是有檔案可查的),盡管 他打擊同志,捂蓋子,但最終被處分,文革被批斗。由于經歷了饑荒,我對曾希圣頗有微詞。但是不知為什么,1978年,曾希圣被平反了,追悼詞說:“曾希圣同志說中國人民的忠誠戰士, 優秀的共產黨員,強加給他的不實之詞應予推倒,并為其恢復名譽。”我不知道所謂的不實之詞是指安徽沒有饑荒還是饑荒沒他的責任。雖然過去了三十多年,我還要問一聲黨中央:為什么 要為曾希圣平反?是不是他搞浮夸風、命令風、瞎指揮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
由于人民公社時期確實出現過人禍,由于人民公社時期全國人民還沒有完全解決溫飽,也就為后來解散人民公社提供了依據。
對人民公社的歷史要客觀的評價。農業集體化有沒有優越性?有。在抗御大的自然災害方面,集體的優越性是單干無法比的。1969年,沿江多省生發生特大洪災,我家鄉大河兩岸的部分農 戶的房屋、和幾百畝良田全化作沙洲。由于是集體,無家可歸的社員立即得到安置,集體迅速為他們建好了瓦房。被毀的農田經過兩冬兩春的苦干,得到全面恢復,其防災能力比以前得到加 強。可以想象,在國家還不富裕,在全國大范圍的災害降臨時,如果是一家一戶的單干,是無法面對的。房子沒了,田地毀了,沒吃、沒住、沒穿,拿什么蓋房子,分散的零星勞動力怎么能 恢復被洪水毀掉的命根子—寶貴的農田?
集體化有沒有問題?也有。偷奸?;某銮诓怀隽Φ挠袥]有?也有。一人擁有幾畝土地還要去要飯,是很說明問題的。集體化的農村,是以生產隊為單位的集體所有制。其實就是眾多股東 的農業公司。其利益分配不是以股份分紅,而是以勞動多少進行分配。一個公司經營得好壞,并不干公司這個合作體制的事。如同政府官員中有腐敗分子,并不是政府這個機構有問題,而是 那個領導有問題,總不至于因為政府機關有腐敗分子,就要解散政府。成敗是公司經營的內容是否得當,公司的領導和員工的素質是決定公司興衰的主要因素 。不是天下人都辦不好公司,也 不是天下人都能辦好公司。所以,一個集體單位沒經營好,并不是所有制出了問題,是指導下面集體的領導以及那個集體的領導和成員自身素質有問題。那時的農民,基本是文盲和半文盲, 除了會出力、會種田(不是科學種田)之外,其他什么也不會,就是具備農業機械化的經濟條件,能使用的人都很少。那時中國還不具備經商和勞動的市場,農民也就不可能離開農村去發展。 當時領導農村的縣、區、公社的領導也是大老粗,其中也有投機分子,因此瞎指揮的較多。最制約集體經濟發展的是上面約束太多、攤派太多,非農部門都可以無償向農民派工、征調物資。 以糧為綱,限制多種經營發展,學大寨不是學艱苦奮斗的精神,而是教條的不因地制宜的照搬照抄,搞大工程。農民實際從事農副業生產的時間只占實際勞動的一半。太多的沒有實際收入的 勞動參與實際收入分配,必然造成農民的收入難以提高。如此折騰,集體當然難以搞好,拿此政策強加于任何公司,都能將其破產。但即使這樣,仍然有一部分集體經營得有聲有色。如:大 寨、華西村、劉莊、南街村等集體已經成為世界農村的榜樣。筆者生活的農村說閉塞的山區,人均耕地不足0.5畝,1973-1974年間,搞大隊核算,由于公社修水庫,按勞取酬、多勞多得,部 分勞力一年的工分高達700個,在如此高水分的情況下,分紅率扣除積累仍然達到每個工0.70元。人均糧食達到500斤。所以,我們那兒不存在外去要飯的問題,而且家家戶戶都養豬養雞。這 就給人帶來疑問了,為什么某地人均四五畝耕地,卻要領導開介紹信外出要飯,而我們那兒條件那么差卻溫飽無憂?一句話,還是領導問題。凡是集體搞得好的,是那個黨支部發揮了戰斗堡壘 作用。一個無私心而且有智慧的領導,他也能讓一群農民嗷嗷叫,一個好的團支部也能讓農民青年熱血沸騰,那個時代,入黨、入團是很自豪的。所謂集體養懶人,只能說是那個無能的、自 私的領導帶出來的。
三、農業生產責任制
1982年,中國農村全面推行“大包干”責任制,人民公社全面解散。奇跡出現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溫飽問題一下子迎刃而解了。于是,有人說,“大包干”充分顯示了活力,一包就 靈。我不否認大“大包干”后的成果。糧票取消了,物資豐富了,廣大農村煥然一新。但是,“大包干”后的農村并不是媒體宣傳的”
“富得流油”。黨中央三番五次的說“三農問題”,可見“大包干”的活力并不持久。那末,當初呈現活力的,后來為什么沒后勁?這里有個客觀條件,大包干是適得其時。集體時期,農 業的肥料來源主要是有限的農家肥,每畝只能分配到幾斤化肥,沒有高效農藥,沒有現在的優良品種。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來勒緊褲帶建設的大型化肥廠都相繼投產,有了肥料的滿足 和良種以及農業科技的推廣,才使糧食產量產生飛躍。如果沒有這艱苦奮斗換來的有利條件,無論把土地怎么細分,甚至讓“充滿活力”的同志也承包一份土地,仍然解決不了中國人民的溫 飽問題。也許有人會問,你要否定責任制嗎?回答:我不全面否定。至少在那個人均四五畝土地尚且要外出討飯,至今仍然沒起色的地方應該實行“大包干”。而且各級領導要以人民的真正幸 福為標準的責任制。要廢除干部不作為還能終生為官的官員制。還有那種以糧為綱的限制經營的政策取消得好。
按理說,充滿生機活力的“大包干”責任制實行后,農村經濟應該持續穩定增長,為什么后來那么的收入反而停滯不前或下降?原因是:1.集體原有的企業被私人承包,由于賺到錢就吃光 分光,不留積累,不能擴大再生產,生產流動資金全靠貸款,遇到緊縮銀根,企業立即倒閉。還有基層銀行、信用社的貸款成本高得出奇,貸款要付回扣。 這也是鄉村企業不能發展的因素之 一。2.農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糧食生產不同于其他行業,任你使用什么魔法,加大多少投入,一畝地也產不出超噸糧的, 所謂高產只能在少數試驗田。投入越大,意味著成本越高,效益 只能越低。農資的成本在增加,勞動力成本咋增加。1995年的糧食畝產量和1985沒有多大區別,糧食的售價變化也不大,而農資價格漲了幾倍。整個市場物價漲了幾倍十幾倍,亦即在生活水 平不提高的情況下,比1985年要多支出幾倍十幾倍,加上教育、醫療費用百倍的增長及地方政府亂收費,農民靠種田已經無法生活。特別要指出的是,1992年以后到取消農業稅之前,廣大農 村掀起一股新的浮夸風。官員們曲解鄧小平同志的跨越式發展,虛報工農業產值,虛報農民的收入。鄉村調查統計農民的收入, 專找高收入的調查統計。計算收入,不扣除成本,統計糧食收 入,不扣除種子、化肥、農藥、機械費用,統計養豬收入,不扣除仔豬和飼料及防治生豬疾病的成本。統計鄉鎮企業產值 數倍虛報。我一個戰友在區辦花崗巖加工廠當廠長,該廠一年產值30 多萬,統計上報時,上面要求報百萬。那位廠長有抵觸,一位曾在當地當過鄉書記的副縣長專門找他開導“要深刻領會小平同志的跨越式發展”。后來該廠的產值被上報到100多萬。由于有了 工農業產值的高水分,第二年的各種稅費則以此為依據進行征收,窮人和富人一樣攤稅費,窮人為富人繳稅。 當農民種田生活倍感艱難,紛紛涌向城市時,卻被當做盲流驅趕,勞務證、暫住 證五花八門的收費黑手都一齊伸向農民。農村基層政府的腐敗也從這時開始蔓延。鄉鎮干部人數急劇膨脹,而干部并沒有實際工作可做,唯一的任務是收稅費和計劃生育。政府給下面的扶貧 資金被截留私分,撥下來的各項工程的資金也是雁過撥毛,最終導致豆腐渣工程層出不窮。老百姓向上反映,沒人理會。村民舉報村干貪污,電話打到縣反貪局,回答是這個不歸他們管。當 然,這些問題和大包干無關。無論是集體還是單干,政府官員一旦由為人民服務變為寄生蟲,都是人民的災難。
好在我們的黨和政府及時發現了問題,鄭重提出‘三農問題“,解決”三農問題"。由于城市的發展和國家建設為廣大農民提供了勞動市場,也由于政府關注了拖欠農民工工資,大部分農 民找到了活路,加上取消了各種稅費,并實行種糧補貼,也截斷了無節制的吃農坑農的黑手,使黨和政府重新回到農民心中。應該承認現在的最高農村確實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要指出的是, 這種進步并不是“大包干”帶來的,這是城市工業發展帶來成果。沒有工廠就業,沒有城市的勞動市場和工程建設的用工需求,在那一畝三分地里是建不起來新農村的。相反,“大包干”的 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已經制約了農業的發展,推行土地流轉,已經說明問題了。由于農業分散的經營,已經造成農民兩頭難??糠N田無法滿足今天的消費,去打工,又要荒廢農田。即種田又 打工,不說來去奔波的開銷,打短工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所以不少人已經將土地拋荒。現在 的農業已經是老齡農業和婦女農業了。再過10年還有沒有農業勞動力?
農業的出路在于機械化,農業人口大量城鎮化也是必然趨勢。土地養不活那么多人,大部分人最終要告別土地。(但只能循序漸進,萬萬不可急躁冒進)。一家一戶的耕作,嚴重制約著機 械化的發展,機械不便在小片土地耕作,且倒騰過來倒騰過去的農機耕作,把油耗和時間浪費在耕作轉移的路上,增加了農業成本。在有限平原地區,一家一戶的祖墳只能立在各自的大田中 央(因為沒有公共墓地),也不利于機械化生產。特別是公共建設遇到了瓶頸,修公路、辦企業,那些土地就成了金不換。沈浩下去當書記,曾經舉步維艱。不少農村地區的建房已經無序,宅 基地都選擇在路邊的良田。而且沒有規劃,東一棟西一座,造成大量空地浪費。在山區,那些良田是多少代祖先流血流汗開墾出來的,是留給子孫生存的基業,現在幾年功夫全那么敗掉了。 按道理,承包土地是責任制,其責任是保護好所承包的土地,并在土地上合理生產?,F在是有承包而無責任,拋荒、亂建房,大概不是大包干的初衷吧?
四、出路在哪?
農業的改革已經進入讓人困惑的時期。 國家在推進土地流轉,專家在高叫土地私有化,也有人說要回歸集體。鄧小平同志說:“關于農業問題,現在還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 。我以前提出過,在一定條件下,走集體化集約化的道路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勉強,不要一股風。如果農民現在還沒有提出這個問題,就不要著急。條件成熟了,農民自愿,也不要去阻礙。 北京郊區搞適度規模經營,就是集體化集約化。從長遠的觀點看,科學技術發展了,管理能力增強了,又會產生一個飛躍。我講過,農業的改革和發展會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 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第二個飛躍就是發展集體經濟。社會主義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農業也一樣,最終要以公有制為主體。公有制不僅有國有企業那樣的全民所有制,農 村集體所有制也屬于公有制范疇。現在公有制在農村第一產業方面也占優勢,鄉鎮企業就是集體所有制。農村經濟最終還是要實現集體化集約化。有的地區農民已經提出集約化問題了。這個 問題這次不提也可以,還是鞏固承包制,但是以后總會提出來的?,F在土地是公有的。要提高機械化程度,利用科學技術發展成果,一家一戶是做不到的。特別是高科技成果的應用,有的要 超過村的界線,甚至超過區的界線。僅靠雙手勞動,僅是一家一戶的耕作,不向集體化集約化經濟發展,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是不可能的。就是過一百年二百年,最終還是要走這條道。”(《鄧 小平年譜(1975年——1997年)》下,第967、1338、1349-1350頁)。我們到底聽誰的?我認為,農村問題不能依靠不懂做工也不懂種田的專家來頂層設計。
我這里不引用權威言論,舉幾個例子供制訂農村政策的人們參考。1.有一個大力士,力扛千斤,單個勞動,他確實能創造比平常人多的財富。但一次他要搬運一個大石頭,卻無能為力。 而一群力氣不大的人,在一個人的指揮、帶領下,搬走了很多那樣大和更大的石頭。2.兩支人數、裝備、戰術能力完全相同的軍隊交戰,甲軍統一指揮,集體協同作戰,乙軍采取單打獨斗。 勝負如何,由讀者推定。3. 一比較富裕的農民決定辦一個工廠,需100萬資金,但盤算一下,資金不夠 ,只能作罷。另外20個不富裕的農民在一個有智慧的人帶領下,共籌集80萬就把工廠 辦起來了。他們通過內部調節,廠房的土地不用買,建廠房是大家自己出工建造的。而且廠子建好投產后,大家即是工廠的所有者,也是勞動者。
有人鼓勵資本下鄉,甚至引進外資去控制中國農業。當然,資本下鄉,地里也能長出糧食。但是,資本所有者不會種田,他依靠的仍然是農民。土地在資本手里,種什么是資本家決定。 土地流轉到資本家手里,必然有土地成本,這個成本最終要消化到消費者身上。資本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如果全國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里,糧食的價格則由資本家決定。 糧食價格失控,必 然導致整個物價失控。農業生產受氣候制約,很難保證不出現天災,當國家不能把握糧食市場時,一旦缺糧,或謠言缺糧,都會造成動蕩,富人會搶購,窮人可能搶劫。那樣就會天下大亂。 農村人口城鎮化,必須走一步看一步, 總之要保證就業 。土地應該有誰經營?應該有土地所有權者經營。大包干的承包人是土地的責任人,如果他實際放棄了經營,也就是放棄了責任,也就 是放棄了承包權。為什么他還要享受地租和政府補貼?土地所有者應該無條件收回荒廢土地,然后交給任何愿意種田的農民甚至是城市人規模經營,并允許戶口進入。對交出土地農民,允許其 回鄉參與生產,以勞動參與分配。這樣,就降低了農業成本,也給基層政府那些領工資混日子的官員找到到一份責任—鄉鎮政府必須保證土地無荒廢。具備經營條件的集體,應該由集體經營 。
資本可以到農業投資,而不是買地。投資者可以成為土地集體所有的一員,但不能成為土地最終所有者。不能有繼承和轉租轉讓的權利。土地所有者不能向種田人收取任何資費。土地集 體所有制永遠不能變。一旦變了,就沒有回頭的余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