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合作社促進社會公平發展
2012年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合作社年。作為具有上百年歷史的社會經濟組織形式,合作社在遏制資本壟斷、促進社會公平、和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澳大利亞社區合作社組織普及程度高,成員眾多,市場占有率大,極大維護了當地物價和社會穩定,對我國因地制宜發展合作社經濟,進而促進社會公平、和諧,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中上服務中下收費”
記者上周末來到位于澳大利亞悉尼市西部的熱瓦斯比工人俱樂部門前,看到上百個免費停車位早早爆滿。俱樂部內,餐飲區、社區會議室、健身房、咖啡休閑吧、小型賭博娛樂室一應俱全,休閑的人們三五成群,其樂融融。
熱瓦斯比工人俱樂部只是眾多社區合作社組織中的一家。在澳大利亞主要城市,退伍軍人俱樂部、工人俱樂部、救世軍俱樂部、慈善宗教組織開辦的俱樂部遍布各社區。這些俱樂部多為合作社性質,向會員提供優惠價位的餐飲、娛樂和會議服務,為城市中產階層消費的重要去處。
著名澳籍華人經濟學家郭生祥告訴記者,以俱樂部名目運作的合作社組織多具有如下特點:實行股份合作社企業形式,對資本分享利潤有所限制,經營管理一般較完善;采取會員制,服務城市中產階層,可提供中檔社區服務,消費經濟實惠;歷史悠久,早期購有儲備土地,因土地價格上漲,而獲得較強資本實力,同時不斷通過慈善捐贈等方式進行資本積累,有的還可增資擴股;一般享受政府的稅收減免優惠。
另外,作為個體戶、小資本者的聯合體,澳大利亞社區俱樂部在營業種類、地理位置、市場定位等方面避免與大資本競爭,著力實現“中上服務、中下收費”,通過提供中間層次的商品和服務來穩定市場上下端。正是由于具備上述特點和優勢,社區合作社實體在澳大利亞十分普及,有效抵御了大企業、大品牌憑借實力雄厚的資本形成壟斷,并牢牢主導社會中檔零售消費。
互助共利對抗壟斷
合作社組織起源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時英國工業革命蓬勃興起,生產日益專業化、社會化,生產者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由此而產生了大量弱勢群體。在社會化大生產所要求的專業分工格局中,處于弱勢的小生產者為求生存而自愿組織起來,通過互助共利以對抗大生產者的壟斷或兼并。
合作社組織作為社員的共同體,兼具企業屬性和社會公益屬性。作為社會弱勢者的聯合體,合作社有利于制衡資本,維護各社會利益群體平衡穩定,因而受到西方國家政府普遍支持。
加強聯合走出困境
與國際合作社事業蓬勃發展形成反差的是中國城鄉社會合作社嚴重缺乏。由于缺乏聯合,中國不少外貿行業陷于議價能力薄弱、缺乏融資支持、遭受外資擠壓的困境。參照澳大利亞社區俱樂部經驗和近年來國際合作社發展的新特點,郭生祥就當前中國發展合作社的優先方向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在城鄉建立工農業產品平價合作社、服務合作社,使社會街道和鄉村以及一切專業合作社均可入會。這樣,農村產品到城市,城市產品到農村,可實行“訂單+直銷+平價會員”的合作社企業模式,有效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
其次,針對當前公眾對安全、無公害食品的巨大需求,可采取消費會員制的合作社形式,促使城鄉生產端和消費端緊密結合,分享誠信與品質。
第三,在農業機械化服務方面的合作社,農村大型機械、大型水利等實行“租賃+專業化”合作社模式,采取股份合作社形式,政府大型水利項目可實行委托經營。
第四,針對中國農村金融面臨的資金和管理瓶頸,建議把合作社作為農村各種信用組織的基礎,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為網絡節點,以合作社為龍頭,把各種形式的農村金融夯實在合作社基礎上,比如農村信用合作社、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鄉鎮銀行、擔保公司、股權投資公司等。
第五,鼓勵某些改制企業采取內部職工聯合出資方式收購,從而形成新的合作社企業,從而避免管理層收購可能產生的負面后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