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發展與原罪
——偶游澳洲的感受
作者:錢昌明
前一時期出游澳大利亞,歷時兩周,徹底休息。在澳走馬看花,觀景察情,處處感受到這個國家的發展與優良的人居環境。
在澳大利亞,無論是在悉尼,或是去堪培拉或去藍山的途中,一眼望去,有的是無際的原野:碧水青山,藍天白云;湛藍的海灣,郁蔥的山坡;綠樹成蔭,草皮舖地;寧靜的街區,漂亮的居屋;空氣清晰,人鳥和諧;……其土地盡為植被覆蓋,幾乎沒有裸露的土地,故六合所觸,一塵不染。
澳大利亞雖地處大洋洲,卻屬西方發達國家,無遭受侵略之虞。據有關統計顯示,2010世界人均GDP排名,澳大利亞已上升至世界第六;在2000萬以上人口國家中,澳大利亞的人均GDP,人均收入排名均列世界第一。
澳大利亞的發展,得益于地廣人稀。它地處南太平洋,四面臨水,國土面積達770多萬平方公里,95%的地方海拔在600米以下;人口僅為2200多萬,還不及我國的一個臺灣省,其人均占地達0.35萬平方公里(即每人平均占地3500平方公里)!我國人均占地僅為0.0073846萬平方公里(即每人73.8平方公里),是澳大利亞人的1/47。
澳大利亞廣袤的國土,蕰藏著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已探明的礦產資源多達70余種,其中鉛、鎳、銀、鉭、鈾、鋅的儲量居世界首位。煤的蕰藏量高達1700億噸;已探明的鐵礦資源為160億噸,占世界總量的10%,且多為高品位礦;其北部的鈾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富的。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鋁礬土、氧化鋁、鉆石、鉛、鉭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煙煤、鋁礬土、鉛、鉆石、鋅及精礦出口國,第二大氧化鋁、鐵礦石、鈾礦出口國和第三大鋁、黃金出口國。外貿出口是其國民經濟支柱之一。
悉尼是澳大利亞最大、最古老的城市。然而,與中國諸多城市動輒可以千年相較的歷史不同,它正式建市于1842年,滿打滿算不過170年歷史。可是,它卻非常尊重自己的歷史,市內各種遺址和歷史建筑保存完好(如老圖書館、博物館、圣瑪利教堂和原政府辦公樓等)。市中心的海德公園無疑是倫敦海德公園的“拷貝”,這里有大批歷史人物的雕塑矗立,其中塑像最多的一個人物就是英國的殖民主義者航海家詹姆斯·庫克。從這些歷史遺跡中,特別是從庫克的雕像,讓我想起了很多很多。
如今澳大利亞的發達與富足,其實是與歷史上的原罪緊密相連的。它反映了這樣一個客觀歷史事實:近代西方文明的發展與富足,完全是建立在殖民主義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罪惡理念之上的;是不折不扣地建立在對亞非拉和大洋洲人民赤祼祼的野蠻屠殺與掠奪基礎之上的。
早在4萬年前,澳洲大陸就有土著居民。在18世紀白人占領這塊土地之前,遍及澳大利亞的土著為古利人(KOORIS),有學者估計當時約有500多個部落,75萬至100萬人口。
1770年,英國殖民主義者航海家詹姆斯·庫克抵澳東海岸(今悉尼),在那里升起了英國國旗,以英王喬治三世的名義宣布占領了這塊土地。此后英國開始向這片土地上殖民。
1787年,由11艘船組成的英國“第一艦隊”到達澳洲,可是運送的主要成員是“愿上帝寬恕他們”的罪犯。船上共1473人,除男女犯人外,還有統帥菲利普和9名行政官員,200多名海軍陸戰隊官兵,和隨行的20多位官員妻子和32個孩子,還有400多名船上的水手。此后,從1790年開始有更多的犯人陸續抵達。
隨著英國人的來到,殖民當局把悉尼灣附近的土地“分配”給服完刑期的流放犯人,開始了對土著人土地的掠奪過程。殖民主義者不斷地獵殺并驅趕當地土著人,土著人的原始武器根本無法抵抗外來的侵略,至少有2萬多名土著人死于沖突之中,許多土著人淪為奴隸,更多的土著人因失去了可生存的土地而被趕往中部不毛之地。1789年,土著人中出現首例由殖民者傳染的天花疫情,這又造成大批土著人死亡。1901年1月1日,澳各殖民區改為州,成立澳大利亞聯邦。在普查人口時,土著人被完全排除在外,他們被歸為“動物群體”。
英國白人殖民主義開始占領整個澳大利亞,逐步從沿海向內陸推進。土著人曾拼死抵抗,但終于無法與“文明人”的步槍抗衡。在白人的驅趕、屠殺(任意屠殺土著人是當年農牧場主和其他一些白人的常見的“民間行為”)和疾病的合力攻擊下,澳洲土著人口不斷下降,1911年曾降至最低點,總數不足2萬人!
從1770年英國殖民主義者庫克占領澳洲到1911年,前后不過141年,澳洲的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外來的歐洲白人鳩占雀窠,成了澳大利亞的主人;原先澳大利亞的主人——土著古利人,卻成了被征服的民族,從主人變成了奴隸,受盡屈辱,人口銳減,面臨亡種滅族的命運(從75萬——100萬銳減到2萬),這就是世界近代史上高呼“博愛、自由、平等”口號(現今又發展為“人權”、“民主”等“普世價值”)的西方文明創造的“偉業”!
近代西方文明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兩個字:虛偽。
英國殖民主義者最終所以沒有把澳洲土人“滅絕”,這根本不是出于他們的“人道”,而只是奴役的需要,就像在美洲存在一些印第安人和黑人一樣。既然是為了奴役,就需要推行種族歧視政策,以利于培養奴性。
1776年7月美國人頒布了《獨立宣言》,其第一句話就是:“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可是,當時的美國卻仍推行黑人奴隸制度。
為了培養自己所需要的奴才,就需要對澳洲土人搞奴化教育。于是在推行種族主義的“白澳”政策以外,1910年,澳殖民當局以“改善”土著兒童生活為由,有大約10萬名土著兒童被各州和聯邦政府從他們的父母親身邊帶走,進行“白人教育”,造成了孩子們與家人巨大的精神創傷,俗稱為“被偷走的一代”。這些土著兒童在收養營里生活在強制的非人條件下,接受“白人教育”——奴化訓練,還經常受到性騷擾,這項政策直到1970年才被廢除。
現今,在澳大利亞2200萬居民中,尚有45萬人土著居民,他們屬于澳最貧窮的階層,文盲率、失業率、犯罪率均高于其他社群。與非土著居民相比,土著居民的平均壽命低17歲,嬰兒死亡率也高。
澳大利亞號稱“高福利”國家,可是筆者在悉尼市中心和一些旅游點,卻屢屢看到一些土人吹著木管(一種民族樂器)在乞討。有人說,這是為了賺錢,并不是為了乞食。然而,這種蓬頭垢面乞討式的“賣藝”賺錢與乞食究竟有多大區別?如果他們也能像白人那樣優雅地生活,還會有這樣“賺錢”的必要嗎?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后,隨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澳大利亞土人為維護自身的權益,在經過長期斗爭后,2008年2月13日,終于迎來了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對土人的道歉。新總理陸克文正式代表政府,對土著民族與文化長期來所遭受的“侮辱和貶低”,做出了正式道歉。陸克文道歉的原話核心是三個字:“對不起!”
當然,有“道歉”總比沒道歉和拒絕道歉好(陸克文以前的歷屆總理均拒絕對土人說道歉)。然而,陸克文的“對不起!”真的能從心底里抹平整個澳洲土著族群百多年來蒙受的苦難的傷害嗎?澳大利亞今天的發展恰恰正是建筑在昔日澳洲土著的被屠殺、被掠奪的無盡屈辱和苦難基礎之上的!
歷史就這樣過去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古利族人的國家是永遠不會再回來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