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不應該是今天這個樣子!
人間正道
小崗村人是大膽的,小崗村人是勤勞的,小崗村人象我的父老鄉(xiāng)親一樣,是樸實的。
30年前,小崗村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符號:大包干。30年后的今天,在紀念這個符號的時候,小崗村人卻面臨著尷尬。小崗村的經濟并沒有因為大包干的創(chuàng)舉而騰飛,解決了溫飽,卻與富裕相距甚遠,小崗村的青年人與全國大多數(shù)農村青年一樣,踏上了背井離鄉(xiāng)打工的征程,出外打工的經歷是悲酸的,成功的幾率極其緲茫,全村只有一個叫嚴余山的青年發(fā)了家,擁有了汽車,蓋起了大房,成了村里的首富。
小崗村人不努力嗎?他們搞過工廠,引過資,可最終都是失敗的經歷。在大包干30周年紀念的日子里,小崗村沒有可以紀念的東西,他們有的只是重新開始。當年挑頭大包干的村民之一嚴俊昌,2003年去大寨、紅旗、南街村、耿莊考察,看到了小崗村巨大的差距,他自己這樣說:我感到很愧疚,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大包干的帶頭人。
在記者的鏡頭里,小崗村的村容村貌的確一般,村民說去年村里還是泥巴路,許多村民住的是很簡陋的房子,村支書沈浩說通過村民自籌、向上級爭取一部分資金,為村民蓋了一部分房子。沈書記對小崗村落后的原因歸納了這么幾點:一是交通不便;二是缺水;三是村民文化素質差。這是不是根本不好說,但我記得黑龍江興十四村是在鹽堿地上發(fā)展起來的,村民的文化程度我想全國都是一般高,興十四村卻在富裕程度上全國聞名。
靠打工富起來的嚴余山現(xiàn)在已回到了小崗村,要靠小崗這個牌子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說真的,我希望他成功,但即便他的事業(yè)做的很大,那始終是他自己的事業(yè),不是小崗村的事業(yè),小崗村會因為一個二個的暴發(fā)戶而走上富裕的道路嗎?
30年,說快也快,彈指一揮;30年,說慢也慢,黑發(fā)白頭。小崗村的沈書記建成了“大包干紀念館”,說是發(fā)展紅色旅游,據(jù)說造訪的并不多,收入也很少。是啊,小崗村該紀念的是什么呢?難道僅僅是一個符號?
2008-03-24
“大包干”走到頭了
人間正道
30年一個輪回。
30年前,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選擇了一條“大包干”的道路,也許他們沒有想到,這條道路竟然成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樣板路,成了瓦解農村集體經濟的一把大錘。
30年后,當小崗村發(fā)現(xiàn)自己選擇的道路只能填飽肚子,雖然頭上頂著“中國十大名村”的光環(huán),但他們深知,那只是一個虛名而已。小崗村人在萬眾矚目中開始了新的探索。
2008年3月12日,在小崗村西頭的一片葡萄園里,召開了全體村民大會,除了外出打工的,差不多都到了。議題只有一個:土地流轉。村里的方案是:以每年每畝500元的價格,將農民的土地反租過來,統(tǒng)一平整,對外招租。80%的村民同意這個方案。 這與 1986年,河南南街村收回土地,重走集體化的道路何其相似。小崗村這一步走的晚了,錯失了許多發(fā)展的良機。
小崗村的書記沈浩是省財政廳選派的掛職干部,他認為:紀念改革最好的方式就是繼續(xù)深化改革,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要富裕必須走集體合作之路,小崗人有條件有信心通過集體合作之路,實現(xiàn)農民的富裕。
我真誠的祝愿小崗村在集體經濟的道路上走出一條金光大道,也真誠地期望小崗村成為未來中國農村集體化改革的一面旗幟。
2008-03-25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