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新華社消息《小崗村再按兩次紅手印,留住沈浩書記》,這則消息是悼念小崗村的好書記沈浩同志的,寫得十分生動,特別是沈浩妻子那一聲“沈浩,回家吧!”的哭喊,實在讓感人淚下。但是細讀其中的一些材料,感覺到小崗村之“癢”還很“癢”。
首先是沈浩為什么不能回家?文章結尾說:
在沈浩去世的3天前,嚴金昌對沈浩說,沈書記,現在3年又到期了,我們還想再扣你三年。沈浩笑著說,我不走了,永遠在小崗干了。嚴金昌老淚縱橫:“沒想到他真的永遠留在了小崗。”
其實,9月24日,小崗村183名群眾已再次摁下紅手印,寫信給安徽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要求再次挽留沈浩。信中寫道:“國家政策再好,沒有一個好的領頭人是不行的。而沈浩同志,正是我小崗村的一位好的領頭人。請求省委組織部、財政廳把沈浩繼續留在小崗村……”
這說明,小崗村至今自身還沒有一個理想的好的帶頭人。過去小崗村搞不好集體生產,鬧單干,是因為沒有好的領頭人。單干后仍然搞不好,還是這個問題。上面派來了有奉獻精神的沈浩書記,他們就抓住不放,扣了再扣,現在把沈浩永遠留在了小崗村。小崗人喜歡別人的奉獻,喜歡有奉獻精神的人,為什么自己就不能樹立一點奉獻精神呢?
再就是“富裕坎”的問題。消息說:沈浩是用實干、實績贏得了小崗人。村民們掰著手指頭向記者細數沈書記三年干了哪些事:優質葡萄由原來的80畝發展到200多畝,畝均純收入3000多元;建起了小崗村養殖示范區、“大包干紀念館”,“紅色旅游”吸引了大江南北的游客;先后開辦了鋼構廠、裝飾材料廠、節能電器公司等企業;開通了有線電視、自來水,興建了居民小區和衛生服務中心,爭取資金修建了14公里柏油路,解決了小崗村行路難———2006年,小崗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5000元,“20年沒有邁進富裕坎”的瓶頸,在沈浩任職的第三年被突破。
可惜的是,這個突破很大部分靠的是外援,而不是內力。特別是,從“困難戶韓德國的孫子出世后,母乳不夠,家里又買不起奶粉”,“70歲的毛鳳英家境貧寒、常年生病”,“徐慶山住的房子是危房,經不起狂風暴雨”等細節看,小崗村跨過這個“富裕坎”的還是部分人,并沒有走上共同富裕的路。既然分田大大解放了生產力,上級又派來了好的領頭人,還有許多的外援,搞了三十年還不能共同“邁進富裕坎”,小崗村的先進靠什么來體現呢?憑什么讓全國來學習它呢?
還有一點不太好理解的就是文章中說:
69歲的五保戶韓慶江患有肺結核,沒錢醫治,是沈浩把他送到鎮醫院住院治愈,沒讓韓慶江花一分錢。韓慶江說:“要不是沈書記,我這條命早就沒了。”
50多歲的關友林全家6口人,4位智障,生活十分困難,他告訴記者,沈浩對他特別照顧,自己的被子、衣服都是沈書記送過來的。
困難戶韓德國的孫子出世后,母乳不夠,家里又買不起奶粉,找到沈浩,他二話不說就從自己口袋里掏出1000元。
70歲的毛鳳英家境貧寒、常年生病,她兩次找到沈浩都沒空手而歸,一次1000元,一次500元……
不知道這些錢是沈書記私人的錢還是公款。如果是沈書記私人的錢,那就太不應該了。沈書記出了力還要出錢,這個書記當得也太吃虧了。如果是公款,則有些不妥當。它至少說明小崗村書記的權力太集中了。幸虧沈書記是個不腐敗的好書記,要是遇到一個想腐敗的書記,那是很容易腐敗的。這里涉及到民主管理問題,是一個很重要也很普遍的問題。
現在一提到小崗村,就讓人身心發癢,忍不住就要抓一抓。這個癢是中國農業的大癢,不知道這個癢要癢到什么時候。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