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的新長征路上繼續前進
——一個大學生在毛主席誕辰117周年的內心回望
作者:馬永紅
一、
記得古代漢語中有這樣一個民諺,叫做“羊跪乳,鴉反哺”。傳說烏鴉在母親的哺育下長大后,當母親年老體衰,雙目失明飛不動的時候,小鳥便將覓來的食物喂到母親的口中,以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盡管我和我們的志愿者團隊還只是大學生,甚至有時候在別人眼中被視為“瘋子”,但是我們一直選擇支農的生活方式。
我們喜歡這樣的生活狀態,用腳去丈量大地,用心來傾聽民聲。
2005年,我主動休學回鄉支農,聯絡了一批西北地區近20多所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對當地農民進行法律知識、致富意識的培訓,對學生進行學習興趣激發活動和作文培訓活動。因為當時我們整個規劃是從組建一支農聯隊開始的,而這支隊伍里最主要的力量是有著烏鴉反哺精神的大學生志愿者,另適逢黨和政府提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偉大戰略,所以我們將這個規劃稱之為“大學生反哺農村工程”。
六年來,我們先后組織上千名大學生,多次深入工廠和農村開展社會調查,先后提交調查報告近百萬字,期間我們還開展多批農民培訓活動,在陜南和關中建立起新農村建設試驗區。我們曾經選擇去延安做徒步調研,15天穿越5個縣行程200公里的村村落落,7個人調查10個重點村60個訪談對象的家長里短。一路上經常是在山下的這個村子的這戶人家吃了上頓飯,然后就分組去重點村的不同層面的訪談對象家里去調研,而下頓飯還不知道在路邊的那個村子的那戶人家解決,更不知道當晚能在幾點能在山頭的那個村子的那戶人家住宿休息。中間有兩三天既刮風又下雨,導致傘也無法遮擋而我們的衣服和書被淋濕了大半,但是我們依然堅持完成了所有的訪談計劃。
今年我們以有機農業為切入點,發動市民成立消費合作社,聯合購買農民合作社生產的有機蔬菜。我們曾經在陽光底下翻地、月光底下聚會;我們曾冒著大雨下地采摘、頂著酷暑往城里配送。在我們的聯合推動下,城市消費者支持農村生產者進行生態有機農業生產,農村生產者向城市消費者提供有機生態農產品,最終形成城鄉互助共贏,目前南桑村有機農場已經擴大面積到20畝,如果計劃順利預計可增加農民收入40余萬元。
從第一次支農建立起自己的團隊到后來建立起自己的初步的思想體系,我們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從發起青年中國行動構建更為寬廣的行動領域到現在我們在農民、農民工、青年方面都有探索,我們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從微觀改造綜合支農到搭建平臺推動城鄉互助,我們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在這六年里我們相依而行,在痛與快之間迅速成長并釋放著自己的青春和夢想。
二、
我們是浪漫的,但是浪漫中也有些許苦澀。幾乎每一次活動我們都有自己的代號,從最開始的“小春雷”到“破冰之旅”再到“融冰之旅”,一直到去年七月“新長征”,其中的象征性意義也許唯有當事人可以體味和言說。
我們是革命的,但是革命中也有暫時妥協。幾乎每一次活動我們都有自己的創新之處,從協助建立農民協會到競選村委會主任再到建立新農村試驗區,從前年十月再次競選村委會主任到去年退而求其次考入大學生村官序列,其中改革實驗屢受挫折屢次妥協。
我們是忠于理想的,但是我們得面對現實。幾乎每一次活動我們都貫穿著青年中國行動的思想和理想,從建立西北青年縱隊到大學生反哺農村工程再到支農創業中心,一直到今年系列書系的出刊,我們總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推行著我們的理想。
作為一個志愿者團隊,六年來我們義無反顧地行走在支農的道路上。與其他省市志愿者的最大不同是,我們的每一次活動幾乎都是自費性質的,但是我們的隊伍依然在路上不斷壯大,從最開始的代號為“小春雷”活動前年的“新長征”活動,不斷有高校的志愿者加入進來,并與我們一道譜寫著支農的樂章。
支農的樂章一旦奏響,將永遠不會停息。因為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因為每個人內心的渴求,更因為一種責任,因此支農沒有休止符。一次或長或短的支農,給予農村的改變并不大,但是對于我們則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前提是我們要全身心的投入進去,用我們的眼睛去發現,用我們的心靈去體驗。到底是農村需要我們還是我們需要農村?無數次的社會實踐和個人感受告訴我們,這是一種相互的需要,但是更多的是我們需要農村。
我們需要農村,需要通過農村理解中國社會,了解中國國情。欲理解中國社會,必先理解中國農村,欲理解中國農村,必先理解中國農民,而如何去理解他們,那就需要我們和他們面對面心貼心的交流。大學生支農無疑是連接我們和農民的一種渠道和方式。
我們需要農村,需要在農村重拾知識分子的良知和信仰,反思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作為半個知識分子的大學生,我們到底在為什么活著?個人私利還是底層民眾?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選擇,也是我們希望通過支農的逐漸深入期望能夠自行解決的問題。
我們深知,未來有四種力量將會推動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它是我們可以依靠的同盟。第一是工人,因為它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及其發展方向,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第二就是農民,農業的基礎地位,農民的數量和比重,決定了它的不可以忽視;第三就是農民工,它直接聯系著城鄉,解決不好農民工問題則會成為政治問題;第四就是大學生等知識分子,他們是改革的急先鋒,是最先覺悟者。新的工農聯盟應當由大學生等知識分子來做,而知識分子惟有主動與工農結合,支持執政黨中央打破腐敗特權階層,中國的改革才會有大的新的質的突破。
關注國家命運、關注青年成長、關注底層生活,我們選擇了用腳去走,用心去聽的方式,而正是在這動與靜之間我們漸漸地加深了對中國基本國情的了解,這種了解不再是課本上簡單的幾個詞匯的堆積,而是可以浮現在眼前的一連串的底層生活的圖景。
校園還是一個相對純凈的封閉社會,但是僅限于課堂的學習和校內的實踐顯然有著天然的缺陷,那就是學習的廣度和實踐的深度總是受限于一個小的虛擬社會,一個青年要想更好地認識和改造社會,如果等到畢業后才去接觸我們所處的社會是有些偏晚,社會呈現給你的光怪陸離的景象可能會使你對于在學校所學習的知識和能力感到無所適從,因此在校期間多讀些課本之外的書,多參加些校園外的實踐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走出去后我們能夠獲得多少的認知和鍛煉,但是最起碼我們走出來了,與在校園里死讀書的學生相比我們對社會有著更為全面的認識,這對于我們以后走向社會走更長的人生路將是大有益處的。
支農無疑是第二課堂,在這個課堂里除了可以結交和你有同樣追求的朋友,還可以學到課本上無法接觸的東西,有的人在這個課堂里只上了十幾天學就匆匆離開了,有的人在這個課堂一呆就是兩三年,從這個課堂畢業的學生,有的人幾經猶豫回歸了主流生活便就此成為滄海一粟無法尋覓,那曾經的支農也就成為了他老年的回憶,而有的人雖然散在不同的角落,過著或快或慢的生活,但在那個角落里他依然保持了自我,成為黑夜里的永不熄滅的燈光。
許多人曾經為一件小事后悔過,但是就支農而言我將永遠不會后悔。我應當感謝它,感謝它給我精神的生命,讓我在迷茫中重生。
支農是燈,照亮支農人生命的旅程。
支農是火,溫暖支農人彼此的心靈。
三、
六年來,我們一直在路上,假如這是一個新的長征,那么六年只是我們的一小步,后面還有更長更艱難的道路等著我們去走。在新長征路上,我們不希望同志們迷失了曾經的理想,否則走的再多再遠也是沒有多少意義的。我們的理想是什么?那就是改造社會,而不管我們走那一條道路,只要我們的目的是一致的,那么我們認為自己還是走在長征的路上。
青年中國行動所倡導的宗旨一直沒有變,那就是——讓有理想者擁有思想,讓無理想者擁有理想;讓有理想者付諸行動,讓持續行動改變中國。同時我們在當初為青年中國行動設定了兩個基本目標,第一個目標是希望能夠通過我們的實踐探索出一條解決目前中國底層問題的道路,這條道路能夠被地方或者中央政府所采納或者借鑒;第二個目標是希望能夠通過我們的實踐培養出一大批人,這些人可能成為未來社會的中流砥柱,并推動社會的改革和發展。
新長征路上,我們需要培養的是什么樣人?這是必須直接回答的問題。很明顯我們需要培養的是熱愛祖國和勞苦大眾的人,愿意為了祖國利益和勞苦大眾利益奉獻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的人,是對理想社會有高度信仰并為理想而持續行動的人。
至今為止,我們通過張貼海報等形式從各大高校招募到眾多有志青年,并結成讀書會共同學習和實踐,我多么希望我們的團隊能夠在不同群體中培養出許多類似歷史上“新民學會”里的人物,能夠帶領更多的青年人共同進步,這就需要我們有一定的付出。當別人在假期里游山玩水的時候我們要走向底層實踐推動一個個的社區建設,當別人在校期間打游戲談戀愛的時候我們要尋找志同道合者共同學習課本之外的知識,當別人拿錢大吃大喝花天酒地的時候我們要省吃儉用做與理想有關的活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比別人進步的更快,才能比別人更接近我們的理想。
也許我們暫時無力改變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但是我們也不要因此而氣餒,遙想歷史上的革命人物曾經和我們一樣“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甚至他們所處的個人家境和社會環境尚不如我們,但是就是因為他們有崇高的理想并能夠集合更多的同志持續地行動,最終“喚起工農千百萬”,社會由此而向更美好的方向發展。誰能想到當年湖南第一師范幾個青年學生組成的“新民學會”會成為后來的中國共產黨的雛形,誰又能夠想到當年一艘小船上十幾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青年人組成的共產黨后來能夠改變中國的命運并影響世界格局的重新調整。
我們將以進步青年知識分子為倡導,當地農民為主導,地方相關農技部門為指導,以精神扶貧為主,物質扶貧為輔,以科技法律衛生文藝為手段,以農民自我合作組織為載體,以支農支教開辦農民夜校等為形式,以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的微觀改造為突破口,開展一場全面的鄉村建設自救運動,這場運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農村,如若成功將受益上千萬農民。
在文化方面,我們協助村民成立農民夜校、廣播站、黑板報、閱報欄、文藝隊、電影放映隊等進行自我娛樂、教育,傳達黨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政策,開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于是整個村莊就活躍起來了;在經濟方面,我們協助村民成立統購統銷服務部和資金互助部等合作組織進行生產和生活資料方面的統購統銷,以降低生產生活成本減少生產生活投資,另外以組織的形式去應對市場開展經濟活動,風險會更小,收益會更大;在社會公益方面,我們發動村民通過及進行合作醫療,小型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為自己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務;在農村政治方面,農民合作組織通過自己的學習宣傳系統,通過自己內部的選舉讓村民了解民主運作的程序,當然農民合作組織的會員也可以推舉自己的帶頭人在換屆選舉時競選村委會成員,在非選舉期間,可以作為一個團體對村委會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監督和質疑,這必然會使農村政治向更加民主方面發展。
六年來,我們的支農得到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有限包容,得到了活動地底層人民的熱情支持。先后有中央電視臺《人物》、鳳凰衛視《魯豫有約》等欄目多次專訪,我們被外界稱為“大學生中的理想主義者”“中國大學生鄉村建設者”,所有這些無疑都影響著更多的青年知識分子投身到新農村建設實踐中去。
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就在于他持續踐行自己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就在于它在這種理念指導之下能夠走向底層去傾聽民聲,同時將民聲訴求匯聚到自己的行動綱領中去實踐。
我們依然堅信實踐,只有實踐才能通往理想的彼岸,而在實踐中我們必然會思考我們底層的未來,思考我們社會的方向,思考我們國家的命運,當然也會思考我們青年人的責任。這些被自己記錄下來的所謂思考可能不夠全面和系統,但是它所傳遞的基層的呼聲卻是最為真實的。
我們在底層的探索實踐也先后在中央涉農政策里得到體現,這足以證明我們黨與自下而上的民間探索的互動能力。六年前我們提出建設新型鄉村,2005年底國家出臺后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六年前我休學回家開辦農民夜校創辦農民協會被視為非法,2006年國家出臺合作社法允許農民成立自己的僅限于經濟領域合作的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同時允許農民工成立自己的僅到縣一級的組織——農民工工會;六年前我休學回家作為一個民間志愿者參與農村建設,2008年國家出臺了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一級任職助理的政策——大學生村官計劃;六年前我們賦予農民協會對村委會的監督制約功能在基層阻力重重,2010年國家修改《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允許基層農村成立相對獨立的村民監督組織——村民監督委員會;六年前我們提出給農民以國民待遇使農民過上幸福而由尊嚴的生活,2010年黨和政府將這一提法列入新年致辭和政府工作報告——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這些政策的調整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真正的共產黨人正在努力重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良性互動。
我所在的延安大學為毛主席親自定名、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其校訓為“立身為公,學以致用”,遙想毛主席在青年學生時代,即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己任,其后帶領國人在革命和建設年代艱苦奮戰,最終造福更為廣大的國民,每每想到這里,頓感我輩青年肩上責任之重大。假如毛主席走的路是他們那一代人的長征,那么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在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世界是我們的,做事要大家來。
新長征路上,讓我們有思想,有理想,有同志,有行動。
理想尚未實現,同志仍需努力。
新長征路上,讓我們小進步,再進步,然后大進步。
【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