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度劉郎按:前段時間在本學校某論壇上發生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事。本人的ID被封殺并且遭到某些人威脅。他們給我的原因是我說話偏激,但是我除了發了幾個關于說毛澤東時代的帖子還有針對某個老師的貧窮社會主義論進行反駁之外也沒說什么東西了,當然有一兩句說的過分了也表示了歉意,但是還是被他們無情的封殺了。本人無意與他們抬杠,只是對于一些人對毛澤東時代的污蔑不能夠任由之,而且還是出自所謂的共和國史專家之口。這樣的老師,誤人子弟甚已,必須與其做堅決的斗爭。
駁政法學院某老師“貧窮社會主義論”
———兼談毛澤東時代的偉大成就
http://user.qzone.qq.com/89477709/infocenter?ptlang=2052
前言:現在的主流觀點一并將共和國史人為地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三十年與后三十年。在他們的描述里,前三十年幾乎是政治運動不斷人民生活極度困苦領導人徒勞的尋求純潔的烏托邦意識形態忽視實際的年代;而后三十年幾乎是以普遍的正面宣傳為主。這樣的觀點深深植入了絕大部分的人的腦中,對于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程度的確比毛時代有比較大的提高,而沒有經歷過那段時段的人來說教育作為傳播意識形態上的不斷地潛移默化使得他們更有一種對那個時代的極度厭惡感。本人認為,如果不仔細的理解那個年代的偉大成就,就無法本質上了解改革開放的實質,也無法在今后的中國歷史發展道路選擇上提供有益的借鑒。
正文:
最近在某學校政法學院論壇一位共和國史專家發表出以下言論:(由于貼圖難以上傳就打上來了,大家可以去我空間看原始圖片。)
“我所說的貧窮社會主義,是指改革開放前我們高的社會主義實踐,這種實踐后來走上了左的歧路。既背離了馬克思的社會主義,也背離了毛澤東自己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所主張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因而高了多年的社會主義,連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都還沒有解決,正是基于這種情況,后來鄧小平把這段不成功的社會主義實踐概括為“貧窮的社會主義”實踐。這不是我的發明而是借鑒了鄧小平的一個精辟說法。”
在他的言論中具有很明顯的思想傾向,即毛時代搞的是“貧窮社會主義”,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這位老師認為“連人民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這位老師并且借用了鄧小平語錄來為自己證明。顯然的這樣的觀點跟現在主流觀點是相當的一致的,并且已經被定論了的。如果具有一定政治敏感性的人來說,就會得出與此主流定論的觀點完全相反的意見。本人作者完全不同意此老師的觀點,并且認為老師并沒有了解其引用的鄧小平語錄的真實含義。
毛澤東時代到底有沒有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是討論“貧窮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那么“溫飽”的意思是什么?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則是:衣暖食飽。這是一個比較泛化的概念,但是最為基本的理解則是,溫飽則是人民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如果連溫飽都不能保證的話,就難免出現社會動亂,歷朝歷代末期都是因為沒有解決好溫飽問題而迫使農民們揭竿而起。
這里就還有一個問題了,所謂溫飽,我們現在的人一般可以認為是穿不暖,吃不飽。但是這種“穿不暖,吃不飽”的東西本身就帶有十分主觀意志的東西,不好一概而論,比如說當初勞動程度大的可能他會說吃不飽,勞動力度不太大的人可能會說能夠吃飽;還有一些老人,孩子的糧食消耗量也是不同的。這就說明了,溫飽問題是否解決,與實際調查的結果恐怕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不能說調查了幾個人從這幾個人的口中就能夠得出答案。其實這里的評判標準并不難,雖然說溫飽的概念是一種比較有主觀意義上的東西,但是還是具有普遍性的。其實溫飽是人民生活的一個最為根本的物質程度,如果達不到溫飽,也就是說要受凍,要挨餓了,如果一兩次受凍挨餓倒還問題不大,如果長期受凍挨餓,任何人都知道這個人肯定或不長久甚至生病,最起碼也要來個魔鬼般的苗條身材。按照這樣的邏輯,毛澤東時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大部分人都要受凍挨餓的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是魔鬼身材。這里就有一個邏輯上的問題了,如果當時的大部分人都沒有達到溫飽線的話,如何去理解當時的人們去承受比較劇烈的勞動強度,他們拖著皮包骨的身子如何去建設國家呢?
所以說,種邏輯是說不過去的,而且,我們從下表中也可以看出,毛是時代是十分注重發展農業以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的。我們可以從下表的數據中再去捕捉一些端倪:
年份 糧食總產量(萬噸) 人口總數 人均糧食占有量(公斤)
1949 |
11318 |
54167 |
208.9 |
1956 |
19275 |
62828 |
306.8 |
1961 |
13650 |
65859 |
207.3 |
1965 |
19453 |
72533 |
268.2 |
1973 |
26494 |
89211 |
297.0 |
1976 |
28631 |
93717 |
305.5 |
1978 |
30477 |
96259 |
316.6 |
1979 |
33212 |
97542 |
340.5 |
(來自中國統計局資料)
從這份表格中可以看到,盡管我們的總人口從1949年的5.4億增長到了1979年的9.7億,但是我們的糧食產量也從1949年的1.1億噸增長到了1979年的3.3億噸,人均占有糧食也從人均 208公斤 增加到了 340公斤 。 1975年9月15日 ,鄧小平在全國農業學大寨大會上的講話說:“這二十五年來,我們做到了農業剛夠吃,這件事情不可小視,由過去舊中國的半饑餓狀態達到每人占有糧食六百幾十斤,這是一個偉大的成績,這是在毛主席領導下,堅持兩條道路、兩條路線斗爭,反對機會主義、反對修正主義,依靠全體農民群眾和全體農村干部努力的結果”。(參見師東兵著《文化大革命紀實》第482頁)。
鄧小平在1982年說:“建國以來,我們做了一些事情,基本上解決了吃飯穿衣問題,糧食達到了自給。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舊中國長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405頁)
到這里可以基本上下結論,毛時代已經基本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了,這點也是鄧小平在不斷重復的。1979年的人均 340公斤 是怎樣一個概念呢?根據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為 379公斤 ,相比二十多年前不過提高了 四十公斤 不到。撇開糧食本身,中國人均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到1978年上升到了68歲,人口總數也從5.4億增加到了9.7億,數據往往能夠告訴我們更多的東西,倘若那個年代像某些人說的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的話,那么無法理解廣大人民長期的生活在維持基本生活的水平線以下,仍舊如此的忠誠的追隨共產黨的腳步,也無法解釋中國人均壽命以及人口數量的飛速提高的事實。
這里需要解釋一點的是,在詢問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老人們都會跟我們說,那個時候大家都一樣。這樣的陳述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如果這個年代信奉的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話,那么那個年代信奉的則是“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統銷統購的糧票制度正是為了保證物品糧食能夠較為平均的分配到絕大部分人的手中。正如馬克塞爾頓曾指出的:“1977年中國人均占有耕地比印度少14%,而人均糧食生產卻比印度高30%到40%,而且是把糧食以公平得多的方式分配到了比印度多出50%的人口手中。”
由此可知,鄧小平的“貧窮社會主義”并不是針對“溫飽”問題而言的,指的是毛澤東時期對于人民消費品,輕工業的暫時壓抑性問題。如果不理解這個問題,就無法理解毛澤東時期工業化的偉大成就以及其歷史意義。
不可否認,毛澤東時期的人民的生活并沒有現在改善的如此的快,其消費品輕工業產品也遠遠不及今天,這也是事實。問題的關鍵是,毛澤東時代是否除了解決人民溫飽為題之外缺乏成就可陳?事實是,毛澤東時代不到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遠不止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其不到三十年的工業化歷程走完了西方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經歷百年才走完的歷程,這樣的成就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工業化指的是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發展并取得優勢地位的過程。西方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十八十九世紀以來都陸續進入并完成了工業化階段,而中國由于其自身歷史傳統,一直到鴉片戰爭前仍然處于精耕細作的農業經濟中。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使得一些進步的中國人開始審視西方的科學技術。與其說中國近代史是現代化的進程,還不如說其實工業化的過程來的更為準確。大清王朝就是被工業化的西方打敗的,沒有實現工業化終究造就成了中國的近代屈辱史。
實現工業化的重要意義更在于是其在工業發展中,農業現代化與服務業能夠在其中得到相對應的發展,從而拉動整個社會的發展。新興部門大量出現,高新技術廣泛應用,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城鎮化水平和國民消費層次全面提升。從西方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來看,都能拉動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在社會各個方面都有質的提高。
而早在建國初期,以毛澤東為首的領導人就確定了在這個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連坦克都無法制造的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基調。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這是已經定了的。”將發展重心放到工業化并不是說就要忽視輕工業的發展,毛澤東對對蘇聯實現工業化時期的缺點有著精辟的論述:“我們比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作得好些。像蘇聯的糧食產量長期達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問題,像一些東歐國家由于輕重工業發展太不平衡而產生的嚴重問題,我們這里是不存在的。他們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因而市場上的貨物不夠,貨幣不穩定。我們對于農業、輕工業是比較注重的。”
按照鄧小平所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來說,無疑的毛澤東時代的工業化實踐取得了極為豐碩的成果:從1952年至毛澤東時代結束期間,鋼鐵產量從一百四十萬噸增長到了三千一百八十萬噸,煤炭產量從六千六百萬噸增長到了六萬一千七百萬噸,水泥產量從三百萬噸增長到了六千五百萬噸,木材產量從一千一百萬噸增長到了五千一百萬噸,電力從七十億千瓦/小時增長到了兩千伍百六十億千瓦/小時,原油產量從根本的空白變成了一億零四百萬噸,化肥產量從三萬九千噸上升到了八百六十九萬三千噸。同時,中國從無到有,建立起規模龐大的航空、航天、原子能及門類齊全的軍工體系。并在這些領域取得了奠定中國大國地位的巨大成就。至毛澤東逝世時,中國已由一農業國發展成為從噴氣式飛機、運載火箭到工業成套設備和所有農業機械無所不能造的工業大國。
取得這些成就的前提是,這些是在一個工業化積累極為薄弱的國家(中國工業的人均產量不及比利時的工業產量的1/15)在準戰爭年代( 黎陽 先生語)通過自力更生實現這些成就的的,相比于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無法抹去的奴隸貿易以剝奪一些其他國家的發展手段相比,我們所取得的成就更為純潔,也更為輝煌。
事實已經告訴我們全部,如果不是吹毛求疵得去苛責某一段時期的歷史的話,任何人都可以得到一個較為客觀的理解。毛澤東時代以重工業為主以求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目標在三十年間已經初步建立,而在農業,消費品方面也在逐步增長以滿足人民的需求。可以說毛澤東時代的目標已經完成,它的意義在于它在解決人民溫飽的前提下的快速工業化,使得中國在1979年成為世界上第六大工業強國,為今后的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如果沒有毛澤東時代發生的工業革命,與80年代一同出名的經濟改革家們將找不到他們要改革的對象。”(莫里斯·邁斯納)
毛澤東時代已經超額完成了它的任務,作為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都應該對那個時代報以最為崇高的尊敬,如果不是老一輩工人農民們在不計個人酬勞,日以繼夜的建設新中國的話,今天我們不可能有如此幸福的生活,可以說我們的幸福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獲得的。改革開放三十年已經過去了,雖然說初步解決了小康問題,但是中國成為了世界上兩級分化最嚴重的國家,如何讓全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成為了當務之急。在毛澤東時期不需要擔心醫療,住房,教育,在今天反倒成為了壓迫在廣大勞動人民頭上的新三座大山。本人從來沒有說過要回到毛澤東時代,反思過去,自然能對今天所產生的問題的解決有所裨益。誠如唐太宗所言:“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
2009-5-16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