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1969年1月20日美國第37任總統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宣誓,并發表“就職演說”,那個時候毛主席是要讀英文原稿的。毛主席看了《人民日報》準備于28日頭版發的評論稿后,批示“照發。尼克松的演說也應見報”。尼克松總統這篇演說中向中國發出的信息,通過《人民日報》開始向更大的范圍傳播。毛主席的這一異乎尋常的做法被后來的事實證明,那是高瞻遠矚,意義深遠的。也只有毛主席有這樣的魄力,如此敢想敢干,當然也產生了非同一般的效果。如果說毛主席在文革“最亂”的1967年就關注到尼克松的文章《越南戰爭之后的亞洲》,并叮囑周恩來總理“一定要注意美國的動向”,那么周總理在尼克松“就職演說”之后,布置的新聞媒體的動作,就帶有順理成章,道器變通的意思,而毛主席卻要發表美國總統的“就職演說”,那就是新的道器變通之變開始了——意味著“天下大亂”走向“天下大治”已經是不可逆轉的了。這不得不多說幾句。
1969年1月28日《人民日報》第一版發的是評論文章《走投無路的自供狀——評尼克松“就職演說”和蘇修叛徒集團的無恥捧場》
接著在后面,全文轉載了尼克松總統“就職演說”,新華社用的標題是《一片絕妙的反面教材——美帝新頭目尼克松的“就職演說”》
毛主席想法說法做法,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得不止——恰到好處,問題在于你是否用心去感悟了。尼克松倒是個有心人,可別人呢?這個別人有外國人,也有中國人,還在執迷不悟。
01.批判的對象,應該是完整的,這樣才有說服力;
02.讓廣大群眾都了解美國總統,包括總統“就職演說”是怎么回事;
03.相信群眾能夠讀懂尼克松總統字里行間的“言外之意”。
01
—
批判的對象,應該是完整的,這樣才有說服力
馬克思的說法:【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毛主席發動的群眾運動,初期他不是沒有預料到“天下大亂”,但很快就“天下大治”了。
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發表尼克松總統的“就職演說”。
本來美帝國主義是我們的頭號敵人,可是這么一做,客觀上的道器變通之變,不就發生了嗎?
人們自然就會思考,就會分析。
毛主席不就讓周總理組織四位元帥研究國際形勢,并且寫出報告公決策參考嗎?
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四位元帥,不就很快領會了毛主席的戰略意圖,并且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嗎?
難道這樣的“武器的批判”,不是由器而道的道器變通之變嗎?
02
—
讓廣大讀者都了解美國總統:
包括總統“就職演說”是怎么回事
這也是一種國際政治基礎知識的“科普”。
那個時候《人民日報》、《紅旗》雜志發的重要文章,中央及地方報紙都是要轉載的,那種普及性教育、宣傳功能,連敵人都是極其害怕的——太快了,太厲害的。
因為有了《人民日報》、《紅旗》雜志如此做法,那么,一些心領神會的機構必定會深入做一些事情。武漢師范學院歷史系的學者們,很快就編輯出了這樣一本紅色封面的書,在武漢,在湖北地區傳開了。其它地方,也有該書,以及類似的書籍。
文革時,武漢師范學院編的《學習手冊》,這是一本帶有百科全書性質的工具書,其中關于世界各國的簡介,對于我們這些學生而言,無疑是基礎性的自學教材。而且,極其關鍵的是,里面的內容不可能胡說八道。就是在今天,依然還是經得起推敲的。
02
—
相信群眾能讀懂尼克松總統字里行間“言外之意”
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這比相信少數人(少數“精英”)靠譜。
毛主席主張,讓群眾自己教育自己。
而那些處在教育者地位的人,首先要受到教育,包括必須接受群眾的教育。
毛主席為自己的母校湖南第一師范題詞“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
實踐再次證明,毛主席的說法,是真理。
所以,當一年后“乒乓外交”出現,接著基辛格秘密訪華后宣布美國總統尼克松即將來中國訪問,人們不會覺得唐突,那是有思想準備的。
這算不算毛主席說法做法上兌現從“天下大亂”到“天下大治”呢?
李克勤后記:美國總統除了在毛主席面前這樣做以外,在任何地方,什么時候謙虛過?
離開了毛主席,如何談中國尊嚴?如何談文化自信?
毛主席隨時都能捕捉到世界局勢的微妙變化,不學行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