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日本是“敗于兩顆原子彈”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已70周年,有日本人認為日本戰爭失敗是源于美國投下的兩顆原子彈,認為日本只敗給了美國。現在又有人提出,日本在戰后靠攏美國充當“馬前卒”,主要是因為美國打敗了日本,而日本社會崇尚強者,所以才會對美國俯首帖耳。歷史真是這樣?日本是敗于美國的兩顆原子彈?中國人民在二戰中究竟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戰后日本對美國是言聽計從嗎?
1931年,九一八事變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的序幕,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由于蔣介石一心打內戰,所以對日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很快淪陷。東北軍民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先后組織東北抗日義勇軍、東北抗日聯軍等武裝力量抵御日寇侵略。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進入全面抗戰時期。日本憑借精良的武器裝備快速占領中國大片領土。在經過近一年勢如破竹的進攻后,日軍于1938年5月打響武漢會戰。日本希望通過攻占武漢徹底將中國軍隊主力擊潰,實現占領全中國的野心。會戰中,中國軍隊正面迎戰,雖然自身損失很大,但切實削弱了日軍戰斗力,保存了中國主力部隊,同時為重要物資向西南轉移贏得了時間,更重要的是迫使日本放棄短時間內占領全中國的妄想。
日軍不斷加緊侵略,一方面不斷擴大侵略范圍,在占領華南的同時逐步打開通往東南亞國家的路徑;另一方面在1941—1942年間調集在華大部分軍力著重對付抗日根據地,盡可能多地拓展侵略地盤。為順利占領和控制東南亞國家以及太平洋西岸重要島嶼,實現獨霸亞太的目標,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給美國太平洋艦隊以毀滅性打擊,掃清了潛在的軍事威脅。第二天,美國對日宣戰,對日本本土實施了報復性轟炸,但作用有限。由于美國與西方世界的聯系要緊密于東方國家,所以它將絕大多數軍事人員、物資以及經費都用在了西線戰場,與英國等歐洲國家共同抵抗德國進攻。由于美國對亞洲戰場的支持不足,更助長了日本的南下勢頭。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后的5個月里,日本對緬甸、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許多東南亞國家發起攻擊。為支援東南亞國家的抗日斗爭,支援英國軍隊在緬甸對日作戰,同時保證中國西南大后方補給通道的安全,中國派遣由10萬精銳部隊組成的遠征軍赴緬甸抗擊日寇。他們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成為扭轉整個二戰局勢的重要力量之一。
隨著戰爭的延續,中日雙方戰場實力對比狀況逐漸發生變化。由于長期堅持抵抗,中國軍民斗志越發高漲,中國共產黨成為抗日戰爭勝利的中流砥柱,全國人民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和促成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同仇敵愾,空前團結。中國軍隊積累了許多對日作戰經驗,在百團大戰和幾次長沙會戰中,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并且由于日軍戰線拉得太長,國內支援物資無法滿足其長期控制占領區的要求,再加上所有被侵略國家民眾的共同抵抗以及國際社會對日本的孤立,日軍雖仍有一些進攻性舉動,但其整體實力嚴重下滑,處于竭力維持的狀態。從1944年初開始,中國戰場局勢逐漸發生扭轉。中國軍隊開始在一些主要戰場實施局部反攻,由南向北逐漸收復失地。特別是,滇西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一起解放緬甸和中國滇西大片土地,將日本侵略者徹底趕出我國西南國土,拉開了亞洲戰場對日戰略反攻的序幕。國際反法西斯力量在歐洲戰場對德作戰不斷取得勝利,更是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日士氣,加速了反攻的進程。
隨著歐洲戰場德軍的敗退,盟軍開始將部分軍事力量陸續投入亞洲對日作戰。日軍在中國戰場孤軍奮戰,難以為繼且無法自拔。日本國內工業生產陷入癱瘓,國家經濟面臨崩潰,敗局已定。為避免在遠東登陸作戰造成大規模人員傷亡,同時逼迫日本早日投降,1945年8月6日美國將剛剛研制出來的原子彈投向廣島。兩天后的8月8日,蘇聯宣布對日作戰。8月9日,蘇聯紅軍向駐扎在我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就在同一天,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了一枚原子彈。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而蘇軍的戰斗持續到8月底,直至關東軍全部解除武裝為止。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二戰終結。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這個時候,我們不禁緬懷那些為了民族獨立和自由而英勇犧牲的抗日英烈們,同時也要對文章開頭提到的錯誤歷史認識加以厘清,對現實日本政治提高警惕。
顯然,日本并非敗于美國兩顆原子彈的打擊。從上文可知是誰在二戰東線戰場承擔主要對日作戰任務;是誰牽制日軍主力,確保西線戰場盟軍對德作戰取得勝利;是誰在近乎孤軍奮戰的情況下,扭轉戰局使日軍由盛轉衰,直至一擊即潰。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但仍以傾國之力保證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取得全面勝利,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是空前巨大的。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倡導和促成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成為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
宣揚“日本敗于美國之手”,錯解了歷史事實。美國投擲原子彈后日本很快投降是一個歷史片段,而之前中國軍民與日本帝國主義進行了長達14年的殊死搏斗。此種觀點的錯誤,在于否定了抗戰勝利是中華民族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全面勝利,否定了中國軍民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作出的杰出貢獻。
戰后日本對美國的態度也并非表面看上去的言聽計從。戰后,日本依美國馬首是瞻,雖然有迫不得已接受制裁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利用美國冷戰需求主動投靠,甘當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棋子。日本借助美國的扶植逐步擺脫戰后困境,走出失敗陰影,重新回到國際舞臺,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在經濟實力強大后,日本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向政治大國轉型。日本的大國戰略不僅有擺脫美國制約的意圖,更是將與美歐平起平坐、共同主導冷戰后國際新秩序作為奮斗目標。但日本大國夢想遭到美國打壓。現在,日本希望繼續借助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遏制中國發展,擺脫執政壓力,并為修改和平憲法創造條件。而美國,近些年受經濟危機影響以及海外戰爭拖累,全球影響力下降,昔日雄風大減。美國需要中國的經濟拉動,同時又懼怕中國實力激增,所以對日本采取扶植與壓制并舉的策略,一方面利用日本干擾中國和平發展;另一方面防止被日本拉進與中國的矛盾沖突中。由此可見,美日關系完全受兩國利益驅使,日本并非真正對美國俯首帖耳。
日本國內肆意宣揚自己“敗于兩顆原子彈”、強化受害者心理、淡化侵略者身份的系列動作,值得愛好和平的各國警惕。以史為鑒,可知興替。現在,日本政府需要從二戰失敗中吸取教訓,改變長期以來否定侵略罪行、逃避戰爭罪責、篡改歷史事實的錯誤做法。只有這樣,日本才能與鄰國共同發展并真正意義上促進東亞地區和平穩定。
(作者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