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這一老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存在著致力于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一股力量,這就是英國共產黨。[1]在其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既有過二戰時期五萬多黨員的輝煌歲月,也曾經歷過被排斥清洗的艱難時期。與其他歐洲國家共產黨(如意共、法共、西共等)相比所不同的是,它從未成為一個大黨。這個擁有小規模黨員的政黨,影響力雖然遠不及英國的主流政黨,但卻是整個世界共產主義政黨家族不容忽視的一員,其實踐活動也曾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過重要影響。國外部分學者的研究,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數據基礎,如安德魯·索普(AndrewThorpe)在《英國共產黨的黨員人數(1920—1945)》一文中,對英共初創25年間的黨員人數統計精確到月份,并對1922—1939年的黨員分布地區進行了數據統計;威利·湯普森(WillieThompson)在《古老而美好的事業:英國共產主義(1920—1991)》一書中列出了英共47年的黨員人數。此外,國內部分學者在此領域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2]本文試圖從整體性視角,對近百年來英共黨員人數進行數值化處理,并在此基礎上對英共近百年來的歷史發展階段進行梳理。通過對英共近百年來參加歷屆大選的選舉業績和黨員人數變化這兩個變量的相關性分析,剖析英共在英國國內政治、社會生活以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近百年來英共黨員人數變化基本數據和發展階段劃分
英國共產黨(大不列顛共產黨,英文縮寫為CPGB)于1920年成立,從最初擁有2000多名黨員,到二戰期間超過五萬名黨員,再到如今人數不到1000人,近百年來黨員人數起伏跌宕的變化過程,就是英共的一部興衰史。從表1不難看出,二戰前十幾年,英共黨員人數處于緩慢上升狀態,1942年達到峰值5.6萬人。此后至今的70余年時間里,英共黨員人數呈持續下降趨勢,目前已不足1000人。黨員人數的多寡,反映了政黨組織規模的大小,也是政黨組織力量強弱的現實寫照,同時還是檢驗政黨合法性的關鍵指標之一。本文搜集了英共迄今93年歷史中(1920—2013年)69個年份的黨員人數數據,其中20世紀20年代、30年代和60年代的數據較為完整,其他年代均有一定程度的缺失,數據缺失共計24個,其中20世紀50年代和90年代缺失較多,分別為9個和8個。圖1一目了然地展示出近百年來英共黨員人數變化的趨勢:1920—1945年間,黨員人數持續增加,尤其在二戰期間增長幅度最大。二戰后至1991年的近50年間,黨員人數呈逐漸下降趨勢。自1992年至今,黨員人數基本處于穩定狀態。據此,我們將英共近百年的發展史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表1 近百年來英共黨員人數變化情況一覽表
年份 |
黨員人數(人) |
年份 |
黨員人數(人) |
年份 |
黨員人數(人) |
1920 |
4000 |
1948 |
43000 |
1974 |
28378 |
1921 |
2500 |
1950 |
38853 |
1975 |
28529 |
1922 |
5116 |
1952 |
35124 |
1976 |
26242 |
1924 |
4000 |
1953 |
35054 |
1977 |
25293 |
1925 |
5000 |
1955 |
32681 |
1979 |
20599 |
1926 |
10730 |
1956 |
33095 |
1981 |
18458 |
1927 |
7377 |
1957 |
26742 |
1983 |
15691 |
1929 |
3200 |
1958 |
24670 |
1985 |
12711 |
1930 |
2555 |
1959 |
25313 |
1986 |
11000 |
1931 |
6279 |
1960 |
26052 |
1987 |
9000 |
1932 |
5600 |
1961 |
27541 |
1988 |
8546 |
1934 |
5800 |
1962 |
32492 |
1989 |
7615 |
1935 |
7700 |
1963 |
33008 |
1991 |
4742 |
1936 |
11500 |
1964 |
34281 |
1993 |
1234 |
1937 |
12250 |
1965 |
33734 |
2004 |
811 |
1938 |
15570 |
1966 |
32243 |
2005 |
852 |
1939 |
17756 |
1967 |
32916 |
2006 |
916 |
1941 |
22738 |
1968 |
32081 |
2007 |
930 |
1942 |
56000 |
1969 |
30607 |
2008 |
968 |
1943 |
55138 |
1970 |
29356 |
2009 |
955 |
1945 |
45435 |
1971 |
28803 |
2010 |
931 |
1946 |
42123 |
1972 |
28505 |
2011 |
910 |
1947 |
38579 |
1973 |
29943 |
2012 |
921 |
數據來源: 1920—1921年黨員數據來自: Willie Thompson,The Good Old Cause : British Communism,1920-1991,Pluto Press,1998,p.218; 1922—1943年黨員數據來自: Henry Pelling,The British Communist Party : a Historical Profile,Macmillan Company,1958,pp.192 - 193; 1945—1993年黨員數據來自: Martin J. Bull and Paul Heywood ( ed.) ,West European Communist Parties after the Revolutions of 1989,St. Martins Press,1994,pp. 149 - 150; 2004—2012年黨員數據源自: http: / /en.wikipedia.org /wiki /Communist_Party_of_Britain。
圖1近百年來英共黨員人數變化圖
第一階段(1920—1945年):由緩慢增長到發展高峰,英共組織發展的黃金時期。與許多其他歐洲共產主義政黨一樣,英共也是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后不久建立起來的。1920年7月31日,由社會黨、社會主義工黨中的共產主義統一小組及南威爾士共產主義協會等組織的152名代表在倫敦召開會議,建立了英國共產黨。成立之后的五年中,黨員人數保持在3000—5000人。[3]自1926—1936年,黨員人數有所波動,上下波動最大幅度達到8000多人。到1938年時,黨員人數發展到了15570人。二戰期間,黨員人數增速較快。在1945年大選中,甚至有兩名黨員進入下議院。這一時期,在世界共產黨蓬勃發展的潮流中,英共也處于組織發展的黃金時期。
第二階段(1945—1991年):從初步衰落到最終分裂,英共遭受重創。二戰后,重新掌權的工黨政府在外交政策上追隨美國反蘇反共。1948年3月,工黨政府開展文官“純潔運動”,共產黨員被清除出政府機構。[4]英共與工黨、工會的統一戰線逐漸遭到破壞。在這種背景下,英共遭受一系列打擊。1950年,黨員人數減少至38853人。1956年,受“蘇共二十大”、“匈牙利事件”和“波茲南事件”等的影響,英共黨內思想發生了混亂,黨員紛紛退黨,損失了大約1/5的黨員。
1968—1988年間發生的三次分裂以及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均對英共造成重大打擊,英國國內各種反共力量通過媒體制造解散共產黨的輿論。1990年1月,尼娜·坦普爾當選為英共總書記后,英共拋棄馬列主義指導思想,并于1991年召開的英共43大上改旗易幟,更名為“民主左翼”。至此,以CPGB為主體的英共,由于CPGB的改旗易幟而面臨重大抉擇。
第三階段(1991年至今):組織規模保持穩定的較低水平。CPGB的改旗易幟,為英國共產黨(CPB)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該黨吸納了“共產主義工會分子”(前《晨星報》支持者)和“共產主義聯絡處”(前親蘇派的剩余者)等團體的成員,成為英共的衣缽繼承者。[5]此后,英共不斷進行政策調整,目前已經渡過了最困難的階段。進入21世紀后,隨著許多老黨員的去世,剩下的黨員多數比較年輕,人數不到1000人,組織規模在較低水平上保持著相對穩定。[6]
二、近百年來英共黨員人數變化的原因
英共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是坎坷的,影響英共黨員人數變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英共的自身建設、理論政策以及國際重大歷史事件促使英共黨員人數上升,組織規模得以擴大。
早期英共黨員人數的持續上漲,主要歸因于其在自身建設、理論政策以及實踐活動方面的努力。英共早在三大上就明確提出“要建立一個人人共有的社會和經濟地位平等的共產主義共和國”[7];與此同時,英共創辦了《共產主義評論》,加強理論建設并宣傳馬克思主義。在四大和五大上,英共將原來的中央執委會改成黨代會來統一選舉最有能力的領導機構,從而解決黨的組織問題。二戰期間,英共又不斷宣傳共產主義理論,吸引了許多知識分子的參加。
英共建立統一戰線的政策方針,也是頗有成效的。早期英共就與工黨左翼及其勞工運動建立了統一戰線。著名馬克思主義學者雷蒙·威廉斯認為,與英共相對應的文化觀念與民族文化就是同盟軍,建立統一戰線增強了其戰斗性,對組織規模擴大的作用不能忽視。這一政策指導著英共進行積極的實踐活動。二戰前,英共積極參與并領導工人罷工運動。例如,1921—1922年,英共領導工人進行削減工資運動。在1926年震撼人心的大罷工運動中,英共的表現十分突出,為黨贏得了聲譽,黨員人數激增至10730人。同時,英共還開展反帝、反種族歧視以及支持殖民地人民的斗爭。在1928年4月,英共召開第一次失業者全國代表會議,明確制定與失業作斗爭的政策。
西班牙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重大歷史事件,為英共的組織發展提供了機遇。二戰前,英共黨員人數的上升主要得益于其在西班牙內戰中的積極行為。[8]在西班牙內戰期間(1936—1939年),英共參與支持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運動,除積極募集資金、捐送物品外,還進行醫療救助,組織大量志愿者參加國際縱隊。在兩年半的戰斗中,共有526人犧牲,其中一半為英共黨員。英共中央的報告稱這場可歌可泣的斗爭是“英共歷史上最光榮的一頁”[9]。英共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的表現,為其組織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戰爆發后,英共執行“兩條路線作戰”的方針,即在國內反對執行綏靖主義的政策,在國際上反對法西斯主義,并號召英國人民積極參戰。1941年7月,英共發表《人民戰勝法西斯主義》的宣言,聲稱支持政府反對希特勒的一切戰爭措施。英共本身所表現的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的精神吸引著人們加入。因此,黨的威信有很大提高,黨員隊伍不斷壯大。從1939年開始,英共黨員人數增速明顯。
另一方面,組織分裂、黨的建設方面的失誤以及眾多國內外因素的影響,致使英共黨員人數自二戰后開始持續下降,最終萎縮為不到1000人的小黨。
第一,組織分裂是導致英共黨員人數持續下降的重要原因。1968—1988年間發生的三次分裂嚴重削弱了英共的實力。第一次分裂發生于1968年4月,中蘇論戰導致英共內部出現意見分歧。英共執委會委員瑞格·伯奇因反對英共的親蘇反華政策而另建“英國共產黨(馬列)”;第二次分裂發生于1977年,英共黨內因“布拉格之春”和蘇軍入侵捷克事件而產生分歧,錫德·弗倫奇另立“新英國共產黨(NCPB)”;第三次分裂發生于1988年。由于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使英共黨內矛盾再次激化,并形成了對立的兩派:以《今日馬克思主義》主編馬丁·雅克為首的“多數派”和以《晨星報》主編托尼·蔡特為首的“少數派”。1988年4月,全國執委會委員??怂乖趥惗卣偌贁蹬沙闪?ldquo;英國共產黨(CPB)”。“像馬克思主義政治組織中的許多分裂一樣,英國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分裂也如同幽靈間的戰爭”[10],三次分裂最終致使英共黨員人數只剩下8546人,此后,英共再也無力恢復昔日的輝煌。
第二,黨內民主建設上的失誤導致英共黨員人數減少。長期以來,英共對黨內持不同意見的黨員干部采取開除或撤職的措施,而且,英共的“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實際上以完全不民主的方式進行工作,極少受到反對”[11],這樣的方式損壞了民主集中制原則的效力,只能導致黨員的損失。正如拉斐爾·塞繆爾所嘲諷的:“民主集中制在這個黨內得到了嚴格實行,它不僅被用來開除個別的持不同政見者,而且,在倫敦和蘭開夏還被用來解散整個區的黨組織。”[12]
第三,英共黨員人數減少還與眾多國內因素的影響密不可分。英國實行的簡單多數選舉制度以及兩黨制,均有利于兩大主流政黨,而對于像英共這樣的組織規模較小、競選資金募集困難、選舉手段有限的眾多小黨的生存,是極為不利的。因此,二戰以后,英共長期被排斥在議會之外,也就不難理解了。而與此同時,兩大政黨的擠壓,也大大縮小了英共的生存選擇空間。例如,工黨主張實行緩和、妥協和改良的政策,吸引了大批勞工,致使人們產生這樣的錯覺,即有工黨就已經足夠了,英共沒有必要存在了。[13]再如,1979年大選之后,保守黨領袖撒切爾夫人入主唐寧街,這“并不僅僅是將選舉鐘擺擺向了保守黨,而是發生了真正的變化”[14]。撒切爾夫人任職期間,推行“去工業化”改革,使得工人階級的群眾基礎變小,階級結構進一步發生變化,從而對英共造成沉重打擊。[15]
此外,英國帶有宗教色彩的政治文化,也對英共產生了較大影響。在奉行新教的英國,共產主義簡直就是一種異端邪說。與此同時,大不列顛民族向來是推崇實用和妥協精神的,漸進的、務實的文化氛圍,致使人們比較重視傳統,反對激進思想。“英國人們從來沒有革命的情緒。政黨的歷史的所有荒謬之處就在于這個方面,它是一個在非革命環境下偏偏要進行革命的政黨。這其實就是缺乏緊迫感,今天的共產主義運動一點兒也沒有這樣的緊迫感。”[16]
第四,英共黨員人數減少還由于受到眾多國際因素的影響。共產國際常常將一系列政策強加于各國共產黨。二戰前,共產國際奉行“階級對抗階級”的左傾路線,在英共黨內產生激烈爭論;1939年,英共提出“兩條路線作戰”方針,而共產國際的指示卻導致英共陷于黨內斗爭,埋下了組織分裂的禍根。1943年6月,共產國際宣布解散后,英共則繼續受到蘇共的牽制。就像亨利·佩林所說的:“黨員人數的變化明顯地依靠于蘇聯在國內軍事和外交領域的行為,而不是與英國本身的社會現實直接相關。”[17]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的動蕩、分化始終在影響著英共的發展,加劇了其衰退的進程。1956年,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波匈事件均在英共黨內激起了千層浪,黨內知識分子與英共中央就如何處理與蘇共的統一戰線問題產生了巨大分歧,最終導致大批黨員退黨。20世紀60年代的中蘇論戰直至中蘇交惡、蘇軍入侵捷克、中蘇邊界沖突,70年代蘇軍入侵阿富汗等,所有這些都直接損害了英共黨員心目中的社會主義形象,致使部分黨員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1989年前后的蘇東劇變,致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遇嚴重挫折,直接加速了英共(CPGB)走向終結的進程。
此外,全球化也是導致共產黨影響力出現持續衰退的重要誘因。二戰后,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西方國家產業結構的變化,引起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所營造的整個歐洲的政治文化氛圍使得西方選民表現出政治冷淡的情緒,極大地削弱了英共的階級基礎。另外,新興的中間階層往往支持新社會運動,主要是以環境運動為主,“不僅一批英共黨員和原來支持英共的選民投奔,而且英共在社會民主黨化時,也表現出來濃厚的綠黨化傾向”[18]。
三、英共選舉業績與黨員人數變化的相關性
政黨組織規模是研究政黨合法性的一個重要變量,政黨在大選中所獲選票的多寡代表了政黨受民眾認同的程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政黨的相對影響。自英共成立至今,英國共舉行了24次大選,英共參加了全部大選,但整體的選舉業績不佳,得票率從未超過0.5%。英共參加大選所得票數經歷先上升后逐漸下降的過程:1922年,英共獲得3萬多張選票;1945年,獲得97945張選票;到19世紀80年代后期,只有1萬多張選票,而在最近的2010年大選中,獲得947張選票(見表2)。
近百年來英共黨員人數的變化與大選票數起伏變化相似(見圖2),當黨員人數多時,大選所得票數也較多;當黨員人數減少時,大選所得票數也相應減少。尤其是在二戰后,兩者變化趨勢的吻合度較高,甚至在1974年后,黨員人數和大選所得票數的折線幾乎平行。而在2005年之后,兩者更是重合在一起。
表2 黨員人數變化與歷屆大選所得選票數和得票率一覽表
年份 |
黨員人數(人) |
選票數(張) |
得票率(%) |
1922 |
5116 |
30684 |
0.2 |
1923 |
— |
34258 |
0.2 |
1924 |
4000 |
51176 |
0.2 |
1929 |
3200 |
47554 |
0.2 |
1931 |
6279 |
69692 |
0.3 |
1935 |
7700 |
27177 |
0.1 |
1945 |
4543 |
97945 |
0.4 |
1950 |
38853 |
91765 |
0.3 |
1951 |
— |
21640 |
0.08 |
1955 |
32681 |
33144 |
0.1 |
1959 |
25313 |
30896 |
0.1 |
1964 |
34281 |
46442 |
0.2 |
1966 |
32243 |
62092 |
0.2 |
1970 |
29356 |
37970 |
0.1 |
1974.2 |
— |
32743 |
0.1 |
1974.10 |
28378 |
17426 |
0.1 |
1979 |
20599 |
16858 |
0.1 |
1983 |
15691 |
11606 |
0.0 |
1987 |
9000 |
6078 |
0.0 |
1992 |
— |
603 |
0.0 |
1997 |
— |
639 |
0.0 |
2001 |
— |
1003 |
0.0 |
2005 |
852 |
1124 |
0.0 |
2010 |
931 |
947 |
0.0 |
數據來源: http: / /enwikipedia.org /wiki /United _Kingdom_general_election。
圖2近百年來英共黨員人數變化和大選所得票數關系圖
由于近百年來英共的大選得票率始終未發生太大的變化,因此,我們將得票率作為控制變量,對研究英共黨員人數的變化和選票數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兩者相關性系數r為0.546,而顯著性檢驗結果的p值為0.023。[19]通過前文分析,我們得知,英共在二戰后黨員人數及大選票數的變化趨勢相對戰前更加一致。因此,通過SPSS軟件的操作檢驗,得出了二戰后英共黨員人數的變化與大選票數相關性系數為0.857,這表明二戰后時期,兩者顯著相關。
四、結語
一定規模黨員人數的存在,是政黨得以存在的前提條件,而政黨組織規模的大小則是衡量政黨組織力量和合法性的重要指標之一。尤其是在英國這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共產主義政黨和組織的黨員人數的多寡直接影響到其政治功能的發揮。
縱觀英國共產黨從CPGB到CPB至今近100年間黨員人數變化的歷史,不難發現,與英國國內主流政黨以及世界共產主義政黨和組織家族中的大黨相比,英共的組織規模相對較小,組織力量也世界社會主義與國際共運相對薄弱。組織分裂是造成這種狀況的核心原因之一,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并進行深刻總結的。如今的英共,仍然處于“選票減少、基層組織萎縮和經費不足等”困難局面中,[20]很難“實行大規模的群眾動員”,政黨功能也面臨喪失的危險。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英共畢竟是英國國內眾多政黨中的一員,是英國近百年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40余個共產主義政黨和組織中的一員,與其他政黨一起在英國政治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此同時,英共還是擁有160多年歷史的世界共產主義政黨和組織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員,“近百年來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剝削、壓迫和戰爭已經顯示出它所追求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正義性和必要性”[21]。英共歷史小組召集人格雷厄姆·史蒂文森認為,當前英共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它與大眾工會組織的緊密聯系,這使得英共在國際上受到尊敬。[22]
總之,近百年來英共黨員人數的變化,折射出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乃至世界共產主義政黨和組織發展現狀的一個側面,作為世界共產主義政黨和組織中的一員,英共下一步要走的路還很漫長。
注釋:
[1]本文中的英國共產黨是指1920—1991年間的大不列顛共產黨(CPGB),及其后宣稱繼承英共衣缽的不列顛共產黨(CPB)。
[2]如向文華在《西歐國家共產黨的邊緣化:數據分析》中記錄了英共1945—1993年間的黨員人數;商文斌在《戰后英共的社會主義理論及其衰退成因研究》中提供了1945—1987年黨員人數及1945—1974年間大選所得選票的變化情況。
[3] Andrew Thorpe,“The Membership of the CommunistParty of Great Britain,1920 - 1945”, in The HistoricalJournal,2000,43( 3) ,p. 780.
[4]李世安《艾德禮政府和1951 年英國大選》,載于《史學集刊》2002 年第4 期。
[5] Communist Party of Great Britain,History Section,from http: / /www. marxists. org /history /international /comintern /sections /britain /history.
[6][22]來自筆者與英共歷史小組召集人格雷厄姆·史蒂
文森( Graham Stevenson) 2013 年6 月1 日電子郵件中的內容。
[7] James Klugmann,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Party of Great Britain : Formative and Early Years 1919 -1924 ( Vol. 1) ,London,1968,p.39.
[8] 徐源《統一戰線是英國共產黨早期發展的主要因素嗎?》,載于《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09 年第2 期。
[9]帥能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的歷史與現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年版第207 頁。
[10][12][16][英]拉斐爾·塞繆爾《英國共產主義的失落》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年版第161 頁,第162 頁,第42 頁。
[11]參見[美]戴維·奧爾布賴特《西歐共產主義和政治體系》商務印書館1983 年版第317 頁。
[13]Keith Laybourn,Marxism in Britain Dissent,Decline and Re-emergence 1945 - 2000,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6,p. 12.
[14]Francis Beckett,Enemy Within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Communist Party,London: John Murray,1995,p. 158.
[15]江意《年輕人不交黨費不入黨》,載于《世界博覽》2012 年第17 期。
[17]Henry Pelling, The British Communist Party : A Historical Profile,The Macmillan Company,1958.
[18]商文斌《戰后英共的社會主義理論及其衰退成因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版第143—144 頁。
[19]r越接近于1 代表相關性越大,p 值越接近于0 且小于0. 05 即為顯著。
[20]王長勇《在困境中探索發展道路的西歐共產黨》,載于《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2 年第3 期。
[21]Short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1985 - :Dissolution, Re-establishment, Renewal, see http: / /www.communist-party. org. uk.
原標題《近百年來英國共產黨黨員人數變化及其原因分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