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記者穆青傳記》:張惠芳 王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多次淌著淚水,反復品讀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民記者穆青傳記》一書。
該書從1937年穆青16歲參加八路軍寫起,直到2003年10月11日穆青去世,翔實地描述了穆青從少年到晚年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繪了一位偉大新聞工作者的典范形象。
穆青是中國當代著名記者,以黃鐘大呂式的新聞名篇,記錄了中國人民半個多世紀來的前進步伐,有力推動了時代的進步,震撼了幾代人的心靈。穆青憑什么寫就一篇篇牽動人心的文章?一個記者是怎樣創造他事業的輝煌?這里,我把自己的讀書體會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夠更多地了解穆青。
在采訪中被焦裕祿深深打動
穆青的日記本里這樣寫道:1962年冬天,正是豫東蘭考縣遭受水澇、風沙、鹽堿之害最嚴重的時期。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20萬畝麥子,秋天淹壞了30萬畝莊稼,鹽堿地上有10萬畝禾苗堿死,全縣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最低水平。
就是在這樣的關口,黨組織派焦裕祿來到了蘭考。
在穆青的筆記本里,記錄著這樣的情節:嚴冬,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召集在家的縣委委員到車站開會。他指著外出逃荒的災民沉重地說:“同志們,你們看,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我們的好兄弟。是災荒逼迫他們背井離鄉的,不能責怪他們,我們有責任。黨把全縣36萬群眾交給我們,我們不能帶領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
在蘭考采訪時,焦裕祿的秘書李忠修說:“鵝毛大雪下了一夜,第二天,焦書記忍著肝疼,帶著救濟糧款,在沒膝雪地里轉了9個村子,訪問了十幾戶困難群眾。當走進許樓村一個低矮的茅屋,屋內一雙老人,男的叫梁進財,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患白內障,看不見。焦書記一進屋就坐在床頭詢問病情。老人問:‘你是誰?’焦書記說:‘我是您的兒子。’老人又問:‘大雪天你來干啥?’焦書記回答:‘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
“我是您的兒子”,這句話撞擊著穆青的心。在采訪現場,穆青激動得熱淚盈眶,他想起烽火硝煙的年代,老百姓用生命保護八路軍的情景,想起許多大伯大娘把自己當成親兒子照顧的經歷,一種神圣的感情從心底涌起,他覺得焦裕祿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擊中了感情的痛點,淚水一下涌了出來……
焦裕祿肝癌后期在醫院說出了自己的最后心愿:“我有一個要求,死后,我要求把我送回蘭考,埋在沙丘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此時同去采訪的馮健平、周原聽了后已抽泣有聲,穆青聽到這里坐不住了,他站起來,用手帕擦著淚水,他已控制不住感情的潮水,任憑眼淚縱橫……滿屋的人都在流淚。
采訪回去后,穆青向社長吳冷西匯報,吳冷西聽后,激動地站起來,連聲說:“寫!發!”新華社決定樹立焦裕祿這個典型。于是穆青白天正常上班,處理手頭工作,夜晚就進入焦裕祿的世界。他七易其稿,精益求精,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實錄下焦裕祿的感人事跡和聲音。“我是您的兒子”,這是時代的最強音,將永遠回蕩在人們心頭。“焦裕祿”已不再是一個名字,他已超越了一個具體的典型,成為今天、明天“為人民”的象征。
從戰地記者到新華社社長
1942年9月,延安清涼山《解放日報》社的窯洞里,來了一位21歲的青年人。他是幸運的,正趕上中國無產階級新聞理論確立的時代,他成了這光輝旗幟下的一名戰士,在自己的思想里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新聞觀。當時,他曾寫過一位模范工人趙占魁,文章發表后,很快在全國各解放區掀起“學習趙占魁”的運動。不久,他又采寫了一篇反映白洋淀抗日傳奇的《雁翎隊》,同樣引起強烈反響。從此,中國新聞史上就有了“穆青”這個名字。
穆青自1937年參加八路軍抗日,從槍林彈雨的戰地記者到新華社社長,幾十年的春華秋實,風霜雨雪,他的人生軌跡就是一部厚重的時代新聞史。在新華社,他對新聞工作激情似火,人們稱他是“激情社長”,他用生命之火點燃人民的熱情,以高昂激越的主旋律,歌頌人民壯麗的事業。
凡是和他接觸過的人,都會為他的樸實平易、和藹可親而折服。在新華社大院里,人們從不叫他社長,都親切地稱他“老頭兒”。他謙遜、真誠、質樸、純正,他厭惡浮華和喧囂,平靜如水。就是這樣一位質樸無華的“老頭兒”,駕馭著新華社這艘“世界性通訊社”的“航母”乘風破浪駛向世界。
幾十年來,穆青無怨無悔。既是享有崇高聲譽的記者,又是新聞界德高望重的老領導??偨Y起來,《傳記》概括有三:一是他在無產階級新聞原則指導下,全身心地投入新聞事業,沒有一刻脫離這個原則,脫離這個特殊的崗位;二是他始終堅持弘揚主旋律,以宣傳先進典型為己任,用美好的心靈火花點燃人們心中的火焰,他認為新聞的力量是積極的、鼓勁的,而非消極的、泄氣的;三是他始終身體力行,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在新華社社長的崗位上,無論工作多忙,他都抽出時間去一線采訪。
令人難以忘懷的穆青箴言
穆青有兩句箴言:一是“勿忘人民”,二是“堂堂正正做人”。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穆青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他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樹立了深入實際、深入群眾的優良采訪作風。“八路軍的腿,老百姓的嘴”,是他作為一個老記者的真實生動寫照。在新華社社長的崗位上雖說很忙,但他經常下基層傾聽群眾的呼聲,還把河南故鄉定為他的采訪和調研基地。他曾七返蘭考、八下扶溝、十上輝縣。每逢改革遇到什么新問題,他都要到父老鄉親中找答案。
《傳記》中有許多細節,如“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因道路堵塞,他回到鄭州已是凌晨,忙碌采訪一天的他又冷又餓,回到賓館卻怕影響服務員休息,自己啃了個涼蘋果充饑”、“一次去豫東采訪的路上,因時間緊要趕路,他讓記者在路邊小鎮買個燒餅權當是一頓飯”……穆青與普通農民的深情厚誼,更是有講不盡的故事,許多情節和細節,令人感動,催人淚下?!秱饔洝纷髡哒遣捎冒酌璧氖址?,如實地塑造出一個“人民記者”的典型形象。
穆青在寫《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時,特別加上一個重要情節,就是焦裕祿教育子女:不要看白戲,不要搞特殊化,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清正廉潔?!秱饔洝分姓f,穆青像焦裕祿一樣不謀私利。在知青時代,許多人托關系、走后門,將自己和朋友的子女弄到部隊提干、上軍校。穆青的兒女在邊遠地區插隊,他當時兼任著新華社解放軍總分社社長,可謂近水樓臺,但他從沒有向部隊提過任何要求,他厭惡“拉關系、走后門”的不正之風。他的老伴是延安時代的老干部,也在新華社工作,但因為他是社長,逢著提職提薪的好事,她總得“靠邊站”。
“堂堂正正做人”,是穆青在新聞隊伍里打出的一面鮮亮的旗幟。他說:“成才最基本的東西是如何做人。”他告訴記者:“要堂堂正正做人。如果連做人都做不好,何談什么成才呀?”
穆青教育記者做人要有堅定的信仰、執著的追求、腳踏實地的努力和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要堂堂正正做人”,他從上海講到北京,這話講了一輩子,直到晚年寫的最后一篇序言里,還告誡青年記者,“做人是第一位的。”
他還列舉出一些因經不起各種私欲誘惑而沒能成才的事例,“比如一棵樹,不是大風大雨把這棵樹刮倒了,而是自己的根子生了蟲,腐爛了,這樣子又怎么成才?”
讀讀《人民記者穆青傳記》,看看穆青怎樣做人,聽聽穆青擲地有聲的告誡,聯系當前新聞界的不正之風,再看看那些脫離群眾、浮在表面、閉門造車,甚至炮制假新聞搞敲詐勒索的歪風邪氣,我們尤其感到學習穆青的新聞作風和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在當前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中,穆青是培養高素質新聞隊伍的榜樣。
穆青是我們新聞工作者的楷模,穆青精神代表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精神,穆青為我們樹起了一座中國新聞史上永遠的豐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