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黃金十年”時期,中國GDP飛速發展,增長率遠遠高于日本,中國9%左右,日本3%左右。但是抗戰前期,中國工業不能為前線提供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門重炮。而日本卻可以建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艦“大和”,生產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零式”戰斗機。
雖然經過高速經濟增長,中國的工業實力卻遠遠落后于日本。1937年,中國工業總產值僅13.6億美元,而日本工業總產值近60億美元,是中國的 4.4倍。
中國所謂的工業增長實質上是把自己的資源加工好后送到國外,掙來的錢用于少數人、少數中心城市的奢侈消費,而沒有用來提高民族的知識和技術水準。
“黃金十年”的經濟增長對于中國工業的整體實力而言,是價值不大的,上海的局部繁榮對于全中國的救亡圖存幾乎沒有任何好處。況且,很大一部分工商業都操縱在外國壟斷資本手中,尤其是作為中國敵人的日資。而當時中國的GDP還有很大一部分仍是靠龐大農業人口基數生產的農產品構成的,對國力無甚助益。七七事變前,中國現代工業僅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10%,而且這還包括相當數量的外資企業的產值在內(在很多統計中,甚至把偽滿的日本軍工企業的成就也列為中國的發展成果),而同期的日本,現代工業占國民經濟總值的80%。此時中國的GDP總量多于日本(大部分其實是假定的人均食物消耗量的總和),但是根本不能作為國力強弱的比較標準。
民國時期中國民族工業體系的產業結構,處于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過渡階段。零星的前沿成就,比如東北制造的中國第一輛汽車,江南造船廠的第一艘萬噸輪船,由于沒有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社會經濟體系的配套支撐,而僅是曇花一現。
詳見:http://www.ggdc.net/maddison/
Statistics on World Population, GDP and Per Capita GDP, 1-2006 AD (Horizontal file, copyright Angus Maddison)
Statistics on World Population, GDP and Per Capita GDP, 1-2006 AD (Vertical file, copyright Angus Maddison)
Maddison教授的這些數據是用xls格式存放的,各位可以輕松地進行各項比較。順帶一提,關于1936年的中國人均GDP,實際情況是:倒數第一。是的,在所有記入統計的經濟體中,中國人均GDP是最低的。
1929年遼寧迫擊炮廠組裝出中國第一臺載重汽車
1920年6月3日,江南造船所建造的第一艘出口萬噸輪"官府"(MANDARIN)號下水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