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制度國家經濟增長比較——駁《毛時代的經濟發展值得炫耀嗎?》
葉勁松
最近,在網上看到“巖石”所寫的、名為《毛時代的經濟發展值得炫耀嗎?》的文章(以下簡稱巖文)。巖文列舉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的GDP進行對比,以證明相對其他國家,“1952~1976年期間,中國大陸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是最低。的確,在巖文列舉的、那段時間的所有國家的GDP增長中,“中國大陸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是最低的。巖文想借此說明,那段時間的經濟發展是不值得炫耀的。
巖文通過數據說話,似乎很有說服力。但是,我對巖文中關于的“1952~1976年期間,中國大陸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數據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不知巖文中關于“在1952~1976年期間,中國大陸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62%,人均GDP增長62.2%”是怎么得出的。因為在那個時期,我國官方統計數據中,根本沒有GDP(國內生產總值)。
這里首先談談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經濟統計指標的主要區別。我們知道,GDP是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指標。社會主義國家長期都沒有GDP(國內生產總值)這一指標。
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于生產勞動才直接創造社會物資財富的原理,社會主義國家長期只計算工業、農業、建筑業及與此直接相關的運輸、包裝等相關的物質財富生產部門的產值或凈產值。因為工業、農業、建筑業及與此直接相關的運輸等相關的部門的勞動才屬于物質生產勞動,才創造物質財富。而按照這一概念,以上行業部門的工人、農民及這些部門的設計師、工程師、技術員等創造的凈產值被計入“國民收入”,工業里的工人、設計師、工程師、技術員等創造的產值,則被計入工業產值。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上述概念,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的最大產業——第三產業中的大多數行業都不是物質財富生產部門(按西方說是服務業),是不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而按照西方GDP(國內生產總值)概念,它不嚴格區分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第三產業中許多不屬于生產勞動領域的所謂服務業(包括賭博業、紅燈區性服務)也創造“產值”,為GDP做貢獻。而賭賭博業、紅燈區性服務業越發達,學費、醫療收費越高(例如美國一年的醫療開支2萬多億美元),GDP越高。
因此,巖文中據說出自安格斯·麥迪森教授的“在1952~1976年期間,中國大陸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62%”,“蘇聯仍增長了199.5%……保加利亞增長了280.2%”的數據,中國、蘇聯、保加利亞官方當時根本沒有公布過,因此可以說這些GDP數據全是偽造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經濟凈產值數據一直是用“國民收入”。我國是在1980年代中期走向市場經濟,才開始進行GDP數據統計,才開始發布GDP數據。
以上是從理論上和時間上說明巖文中列舉的“在1952~1976年期間,中國大陸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62%”是偽造的。
而據我國正規出版物的數據,以可比價格計算,我國1975年國民收入是1952年的3.84倍(該書這部分無1976年數據)。即1975年國民收入比1952年增長2.84倍(《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2》三聯書店458頁)。這遠高于巖文所說的“在1952~1976年期間,中國大陸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62%”這一數據。
下面再進行不同經濟制度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對比,看巖文所說社會主義經濟增長慢于資本主義是否成立。巖文說“在1952~1976年期間,中國大陸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62%”,而同期“貧窮落后的拉丁美洲的巴西增長了402.9%,墨西哥增長了332.3%”。意思是中國經濟增長遠沒有巴西、墨西哥快。西方用社會主義沒有的GDP進行比較,便于他們捏造數據,從而捏造事實。現在我們用各國都公布有的工業、農業數據來對比,可見實際情況與巖文描述的是完全相反。
墨西哥1950年工業生產指數為17,1976年為102.7。墨西哥1950年農業生產指數為42,1976年為125(《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2》531頁)。即墨西哥1976年的工業生產是1950年的6倍,農業生產約為1950年3倍。
而我國工業生產指數,以1952年為1,1949年為0.408,1975年為12.2。即我國1975年的工業生產是1952年的12.2倍,是1949年的約30倍。從農業生產指數看,1949年為67.3,1952年為100,1975年為202.1(《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2》458、459頁)。即我國農業生產,1975年是1952年的2.02倍,是1949年的3倍。因此在大致相同的時間區間內,我國工業生產增長遠快于墨西哥,而農業生產增長與墨西哥差不多。可以這樣說,雖然在那段時間我國在經濟發展上犯有不少嚴重錯誤,未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但社會主義優越性仍使我國工農業生產總值增長快于墨西哥。
巴西工業生產指數,1950年為20,1976年為184(《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2》74頁)。即巴西1976年的工業生產為26年前的1950年的9.2倍。而我國工業生產1975年則是26年前的1949年的約30倍,也遠快于巴西工業發展速度。
巴西農業生產指數:1950年為45,1976年為106(《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2》505頁)。即巴西1976年的農業生產是1950年的2.35倍,農業發展比中國稍慢。從總體看,我國工農業生產總值增長快于巴西。
日本工業生產指數,1950年為6,1976年為122(《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2》72頁)。即日本1976年的工業生產為26年前的1950年的20.3倍。我國工業生產1975年則是26年前的1949年的約30倍。即相比號稱“高速發展”的日本工業,我國工業發展速度還快些。日本農業生產指數1950年為55,1976年為99(《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2》474頁)。即26年后,日本的農業生產是1950年的1.8倍,比我國農業發展也要慢些。因此在那段時間里,我國工農業發展比“高速發展”的日本還稍快些。因此,那個時期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確值得我們自豪。
巖文說:“盡管社會主義國家在長期較量中一直落后于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在此期間,蘇聯仍增長了199.5%,南斯拉夫長了327.2%,保加利亞增長了280.2%”。巖文意思說,蘇聯、保加利亞經濟增長“一直落后于資本主義國家”,但也比中國要快。不過,我前面說過,當時中國、蘇聯、保加利亞等根本沒有GDP這個統計數據,所以巖文關于當時中國、蘇聯、保加利亞GDP增長多少的數據,全是偽造的。而巖文關于蘇聯、保加利亞等“社會主義國家在長期較量中一直落后于資本主義國家”的說法也將被事實所駁倒。
將蘇聯與其它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比較,以二戰前1938年各國的工業生產為100,到1950年,蘇聯工業為166%,美國為233%,日本為60%,英國為131%,法國為111%,西德為92%(《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78》三聯書店1979年版第97、99、100頁計算)。因此在二戰中受到戰火攻擊的國家中,蘇聯工業增長最快。
在1950年以后,蘇聯工業繼續以較高的速度發展,根據聯合國統計局發表的世界工業指數,以1950年各國的工業生產為100,到1980年,蘇聯和西方國家的工業生產分別發展為:蘇聯1264,日本2600,意大利637,西德516,法國391,美國310,英國190(《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2》第72、73頁計算)。即1950~1980年,蘇聯工業增長遠遠高于除日本之外的所有西方發達國家。而如以戰前為基數,1938~1980年,蘇聯工業增長比日本也快些。
蘇聯工業進入20世紀70年代末期,尤其是進入80年代以后,由于種種原因,發展速度大大下降了,但是,蘇聯工業發展速度仍不亞于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如以1980年的工業生產為100,1989年蘇聯工業為136,日本也為142,西德為117,英國為119,法國和意大利同為113,美國為130(《國際經濟和社會統計提要1990》中國統計出版社第104頁),蘇聯工業增長仍快于除日本外的其它主要西方發達國家。
一戰前的1913年,俄國的工業生產遠低于德國、英國和法國中任一國家(當時俄國工業生產僅為德國的1╱6,僅為英國的1╱5強),而早在20世紀60年代,蘇聯的工業生產超過英、法、西德三國工業生產總和(《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78》第62頁),成為兩個“超級大國”之一。 這種發展變化能叫“社會主義國家在長期較量中一直落后于資本主義國家”?
受我國教育部委托,由許多“多年從事蘇聯經濟的研究工作者”編寫,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高校文科教材《蘇聯經濟概論》,指出蘇聯經濟存在的問題同時,在第41頁寫道,蘇聯的鋼、“石油、生鐵、鐵礦石、水泥、化肥、干線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拖拉機、谷物聯合收割機、鋸材、棉織品、毛織品、皮鞋、砂糖、動物油、牛奶等20多種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1982年達到世界首位。……還有許多重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也僅次于美國或日本占據世界第2位,如電力、天然氣、商品煤、金屬切削機床等就屬于這類工業產品。這類產品在世界產量中也越來越占據較大的比重。至于在現代化武器的生產和裝備上,在尖端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上,蘇聯也堪于美國相匹敵。”因此,社會主義制度、計劃經濟在發展經濟方面的巨大成果是巖文抹殺不掉的。
以前我們經常聽到西方講述蘇聯農業的“失敗”。但數據告訴我們,事實并不是這樣。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1951~1980年,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速度,蘇聯為3.2%,美國2.0%,日本2.1%,西德2.0%,法國2.3%,英國2.4%,意大利2.2%(《《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2》第161頁)。蘇聯農業生產增長速度比幾個西方大國都快。1950年,蘇美谷物產量分別為0.79億噸和1.4億噸,蘇聯是美國的56%(《《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2》第167頁)。1989年,蘇美谷物產量分別為2.03億噸和2.84億噸,蘇聯谷物產量為美國的71%(《國際經濟和社會統計提要1990》第67頁),蘇美糧食產量差距在縮小。
我們再看看東歐國家經濟發展狀況。1945年以后,東歐各國先后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從此其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如以戰前的1938年的工業生產為100,1980年時,匈牙利為1330,捷克斯洛伐克為1235,波蘭為3430,東德為1020,保加利亞為6880,羅馬尼亞為4530,蘇聯為1970,英國為255,法國為475,西德為500,意大利為825,奧地利為740,愛爾蘭為600(《《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82》第72、73頁和《世界經濟統計簡編1978》第99、80計算)。從以上數據可看出,到1980年時,歐洲的社會主義國家工業生產比戰前的1938年增長9倍多到60多倍,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工業,意大利增長最快(上述書中沒有希脂、葡、西、瑞士等國1938年資料),也僅增長7倍多。因此,總體看,社會主義國家工業發展速度更快,乃是鐵的事實。因此巖文所說“社會主義國家在長期較量中一直落后于資本主義國家”的言論,是違背事實的謊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