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黃金白銀跟各國貨幣脫鉤之后,其商品化的速度非常迅速,但黃金白銀的價格體系依然非常特殊,尤其是黃金,作為各國央行主要的儲備資產,其官方間的交易和結算是非常不透明的。黃金白銀的價格走勢除了受到市場供需影響之外,更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各主權信用貨幣的走勢,比如2014年以美元計價的黃金是下跌的,而以人民幣、歐元、日元等計價的黃金都是上漲的,以俄羅斯盧布、烏克蘭格里夫納等計價的黃金漲幅則更大。
關于黃金白銀在當今貨幣體系,以及未來國家金融戰略當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很多人認為被夸大且已經過時,覺得黃金白銀的地位早就沒有那么重要了。實際上關于貨幣的問題,歷史以來人類總是對其充滿著自負、健忘和脆弱。
去年初,成立不久的烏克蘭新政府受到美國和西方的支持,其諸多管理貨幣和金融市場的政策都是“西方”化的,可以說是尊崇所有最先進的市場理念和信用管理模式,對危機之下“有貴金屬支撐”的貨幣管理體系不屑一顧。就在烏克蘭新政府成立后不久,新政府就把前政府積攢下來的33噸黃金儲備封裝成四十多箱,在有軍方保護的情況下,由基輔機場運往美國,而批準這一行動的正是當時的代總理亞采紐克(Yatsenyuk),要知道最不希望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正是亞采紐克。
一年后的2015年,由于烏克蘭新政府在拯救貨幣方面除了祈求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的援助之外,已無計可施,導致本國貨幣暴跌超50%,烏克蘭民眾不得不開始搶購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以尋求財富避險。僅今年年初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以烏克蘭貨幣格里夫納計價的黃金價格就從20000格里夫納/盎司左右飆漲至超過40000格里夫納/盎司,上漲了100%。此時,已成為烏克蘭總理的亞采紐克不得不接受現實,他期望烏克蘭通脹率能保持在26%(高得嚇人),而且不能保證這種期望能夠實現。實際上來自國際金融機構的援助對解決烏克蘭貨幣危機作用有限,根本的原因在于烏克蘭新政府沒有“籌碼”保證其主權貨幣的穩定性。
很幸運的是,以史為鑒可正衣冠。在中國有一個非常成型的案例,我們可以完整的看到,當年被“金圓券”事件搞得經濟崩潰的國民政府是如何吸取教訓、重建臺灣新貨幣體系的。可惜,此時同樣面臨各種挑戰的新烏克蘭政府還沒有想明白問題的關鍵點。
1948年8月,國民政府下令實行幣制改革,以金圓券取代法幣,強制將黃金、白銀和外幣兌換為金圓券(相當于沒收人民手上的黃金白銀)。后來因為金圓券含金量的迅速降低,造成惡性通貨膨脹、經濟崩盤,民心大失。金圓券事件被很多人認為是國民黨在內戰中迅速失敗的原因之一。但不要忘了,正是因為“金圓券”事件,國民政府斂到了大量的黃金白銀,這些黃金白銀運到臺灣之后,在穩定新臺幣和發展臺灣經濟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1949年的臺灣跟大陸一樣,存在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等問題,而國民政府至臺灣后又導致上百萬人口涌入臺灣,臺灣整個經濟和金融體系所受到的沖擊前所未有。當時國民政府并沒有出于“安全”考慮,把從大陸運過去的超過400噸的黃金白銀儲備運往“同盟”者美國(這跟去年烏克蘭新政府的選擇完全相反),蔣介石把很大一部分黃金白銀儲備交給了當時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然后開始臺灣幣制改革、發行新臺幣。臺當局當時宣稱,將仍保留銀本位制度,并定新臺幣與銀元之比值為3比1。
為了更加取信于民,并保證新臺幣的穩定,從1949年開始,臺當局就以黃金為準備金,發行新臺幣。直到1961年的時候,臺當局還以5.5噸黃金作為準備金發行了2億新臺幣,這已經是臺當局自1949年以來第138次以黃金作為準備金發行新臺幣。
據《俞鴻鈞傳》記載:“俞鴻鈞前后兩次從上海搶運來臺的黃金,使臺灣金融迅即趨于穩定。民國38年(1949年)6月15日,‘中央’復以這一筆庫存黃金的其中一部,移充發行準備,宣布臺灣幣制改革,發行新臺幣,一開始便奠定了新臺幣的堅實基礎,以迄于今。”1960年6月3日,臺灣《大華晚報》的一篇社論,頌揚剛去世的俞鴻鈞:“他將庫存數百萬兩黃金運來臺灣,靠了這數百萬兩黃金,新臺幣改制,才能成功!這十多年的經濟穩定,才有了基礎。”
無獨有偶,1816年,英國通過了《金本位制度法案》,從法律上要求黃金作為貨幣的本位來發行紙幣。1821年,英國正式啟用金本位制,英鎊成為英國的標準貨幣單位,每1英鎊合 7.32238克純金,給英國擁有超過一個世紀的金融和經濟影響力做出了很大貢獻,英國經濟并沒有陷入通縮而崩潰。1944年美國確定了以黃金為“準備金”的全球美元本位制,美元以黃金為抵押,而全球其他貨幣以美元為基準,結果是,美元不僅取代了英鎊成為世界貨幣,而且給美國經濟和金融帶來了極大的全球性優勢,如果美國不陷入越南戰爭等,這種以黃金為核心的貨幣管理邏輯,并沒有給美國帶來通縮和經濟下行壓力。
中國的貴金屬市場已日趨成熟,但整個市場還是受到了全球“美元為王”規則的沖擊,更令人擔憂的是,市場已不確信貴金屬對未來世界貨幣層面的作用和影響力。近年來隨著中國進口黃金的增多,以及成為全球消費和生產黃金的最主要國家,受到全球市場的高度關注。一些華爾街分析師屢次猜測中國官方黃金儲備已超過3萬噸,預測人民幣國際化將會以黃金作為一定的信用支撐。但國內主流經濟學領域卻一直反對這種觀點,認為以黃金作為信用保證將帶來通縮壓力,不符合當今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發展潮流。實際上國際市場的聲音總是有點夸大,而國內市場又過于謹慎和“學術”了。
中國目前雖然是全球黃金產量最大的國家,但要知道中國一直是一個缺少黃金儲備的國家,歷史上積累的黃金儲備基本上在1949年被蔣介石政府全部運到了臺灣。從1949年至2014年,中國總共才生產了不到6000噸的黃金,由于中國之前沒有任何外匯儲備,在進口方面主要支付的是黃金,再加上在工業等領域的消耗,6000噸黃金里面至少一半以上被消費掉了。進口方面雖然沒有非常具體的數據,但整個年度進口量均沒有超過需求量,最樂觀的估計,總進口量肯定是低于5000噸的。也就是說,所有的礦產金和進口金加起來也就11000噸左右,就算這些黃金全部變成了央行儲備,也沒有外媒所說的3萬噸那么多,更何況全部變成儲備是不可能的。
但就像國內一些經濟學者所說的,在人民幣國際化,以及穩定人民幣匯率和購買力等方面,不需要黃金作為信用保證,這種想法也是十分危險的。事實上中國央行也并不認為黃金只是商品,其官方黃金儲備一直是上升的。從央行官員的發言里,也絲毫沒有聽到說要放棄或不增加黃金儲備的意思。就在今年兩會上,央行副行長易綱還講到,人民銀行和外匯管理局對提高黃金在外匯儲備中的地位,要有一個科學的模型。這說明,在央行眼里黃金依然是一種“外匯”,提升黃金儲備是肯定的,只是需要一個科學的模型。
中國增加黃金儲備的科學模型,就是對未來人民幣國際戰略的一種精算和政策考量,比如1821年英國強化英鎊國際地位的時候,規定每1英鎊合 7.32238克純金;1944年國際貨幣新體系建立之時,美國承諾美元跟黃金之間的固定兌換比例為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那么中國未來到底需要多少黃金儲備,這就需要計算人民幣在整個國際信用體系當中,具體有什么樣的經濟增長、貿易體量、金融交易等相關數據,這可能也就是易綱所說的一個“科學模型”。但無論怎么說,至少目前央行所公布的1054噸的黃金儲備是遠遠不夠的,更何況中國目前還沒有重視白銀在整個信用貨幣體系當中的作用,因此可以說中國官方黃金儲備就算在現有基礎上再翻十倍也是顯少的,因為美國1944年在推動“美元金匯兌本位”的時候,美國官方黃金儲備超過22000噸。
事實是,在建立紙幣信用體系方面,全球依然在摸索,完全紙幣化的世界已經危機四伏、摩擦不斷,最終以黃金白銀為籌碼的“貨幣戰爭”離我們并不遙遠。雖然說國際貨幣的選擇取決于綜合國力,但當兩個國家的體量不相上下,所掌握的資源、所承載的核心利益存在難以避免的競爭,以及對國際金融領域的需求都非常迫切時,兩者的博弈就會進入“非常規”階段,決定這種競爭關鍵節點和成敗走向的,不是經濟學上的那些大道理,而是一些非常重要的具有歷史性作用的“秘密武器”。未來也是如此,打敗一種紙幣的,可能不是另一種紙幣,而可能是充分利用了“黃金白銀”的一張“貨幣”協議。如果說貨幣戰爭在所難免,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對保護主權信用貨幣來說,只是一種常規性武器,真正具有核威懾的,依然是“貴金屬”。當然,等中國有了足夠的黃金儲備,中國可以宣布,在貨幣戰爭當中,不首先使用“黃金”,就像中國在具備核打擊力量之后,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一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