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國財政部確認下發了人民幣1萬億元地方存量債務置換的額度,《經濟觀察報》還獲悉,這只是3萬億元置換計劃的一部分。有的外媒認為,這只是拖延問題。還有西方分析認為,這并未大幅減少地方債務,而且沒有緩解中國非金融機構債務的問題,那類債務規模龐大,是更大的危險。
英國雜志《經濟學人》的博客就認為,地方債務置換可以糾正此前過高的地方債務利率,中國政府可以抑制這類債務總量增長,但這種方式還產生了新的問題。以下三個問題最為重要:
1、其他地方債務怎么辦?
這些是主要的擔憂。只有部分表外債務可以歸為地方政府債務。債務置換意味著讓政府承擔一些此前不會負擔的債務。法國興業銀行的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姚煒估算,中國地方債務已達人民幣30萬億元。3萬億元的債務置換后,剩余的地方債務面臨更大的違約風險。
2、誰承受損失?
所有債務重組都會讓債權人失去部分收益。但現在有些夸大這類擔憂。畢竟,如果犧牲部分回報,債權人就可以換來債務人還債的部分保障,確認誰會還債。作為主要債權人,銀行可以將換到手的新發債券當作風險較小的資產,從而減少他們的資本支出。
3、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會傾向財政刺激?
包括再融資在內,今年地方政府發債規模至少比去年高三倍。可債務置換對付的是遺留問題,不會給地方政府提供更多資金用于開支。根據今年的中國政府預算,按實際收支差額口徑,赤字率與GDP之比將由去年的2.1%升至2.7%。從財政刺激的角度看,這種赤字率只是輕微幅度的刺激。
而且,上述博客指出,近些年中國最大的債務人是企業老板,不是地方官員。麥肯錫數據顯示,去年年中,中國的非金融機構債務與GDP之比升至125%,2007年的比例為72%。這樣的非金融機構債務遠非再融資項目所能緩解。地方債務置換使中國的債務問題看來安全了點,但債務總規模依然龐大,仍有不小的威脅。
下圖上半部分深藍色代表地方政府發債額,藍色代表應償債額。下半部分深藍色區域代表再融資債券,藍色區域代表發行債券。
相關閱讀:中國萬億地方債置換計劃的關鍵:如何置換?
文 / 祁月 2015年03月12日 來源:華爾街見聞
中國財政部確認將進行地方存量債務置換。分析人士認為,這種地方債置換計劃類似于中國版“扭轉操作”。最關鍵的問題是:存量地方債將采取何種方式來置換呢?
財政部新聞發言人上周表示,財政部已下達地方存量債務的置換債券額度,允許地方把一部分到期的高成本債務轉換成地方政府債券。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3月11日稱,國務院明確批復置換的存量債務規模為1萬億元。這下問題來了:如此龐大的存量債務該通過什么方式置換呢?
華爾街見聞提及,國泰君安宏觀分析師任澤平認為,可能由地方發市政債替換商業銀行持有的城投債、貸款和信托,更類似(美聯儲2011年推出的)扭曲操作,以長替短、壓低中長端……這有利于減少期限錯配、降低利息成本。
民生證券研究院管清友團隊在研報中認為,債務置換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是由銀行購買,是地方政府和商業銀行正常契約行為。比如商業銀行A直接動用超額儲備金購買用于置換商業銀行B對城投貸款的債券。對整體商業銀行來說,表現為超儲不變,僅資產結構改變,由高息短期貸款變為低息長期的債券。
第二種是引入央行,央行通過PSL或再貸款給商業銀行A(或政策性銀行)去購買用于置換商業銀行B對城投貸款的債券,有點類似QE,并且可以繞過《中國人民銀行法》29條的限制。對整體商業銀行來說,表現為超儲增多(央行資產規模擴大的部分),資產結構也發生改變,由高息短期貸款變為低息長期債券。
具體方式應該是第一種為主,第二種為輔。
當前經濟不確定性較大,銀行信用派生意愿弱,鎖定中長期安全收益的同時降低風險溢價,也不失為一種理性選擇。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認為,如果債務可以從3年延長到7年,那么債務償還量將在2015-2017年下降50%。
地方存量債務置換可以糾正此前過高的地方債務利率,也可能帶來其他影響。華爾街見聞曾援引英國《經濟學人》的觀點提出,剩余的地方債務可能會面臨更大的違約風險、所有債務重組都會讓債權人失去部分收益。
而民生宏觀研究團隊指出,
一方面,通過資產負債久期匹配,長期看,降低再融資和流動性風險,緩釋債務滾動壓力;另一方面,未來具有政府擔保的高息城投債供給減少,理財產品缺乏高收益資產對接。二者均有利于無風險利率下行(廣義無風險利率,包括銀行理財)。
短期再融資沖擊,央行會通過貨幣寬松應對,原因:
1)3萬億對應短期債券市場再融資壓力加大,會加劇近期資金面緊張的局面,不利于實現低成本債務融資置換。
2)3萬億沖擊資金面,必然會影響銀行對其他市場化融資主體信用投放的能力,非市場化融資主體會給市場化融資主體帶來強擠出效應,這顯然不利于經濟內生性復蘇。
編者注:財政部昨日確認,置換的存量債務規模為1萬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