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連續12個季度上升,不良率更是創下4年來新高。一時間,商業銀行身陷壞賬危局的風聲乍起。目前,各家銀行正在努力核銷壞賬,同時加緊收貸步伐,降低信貸增長速度。這讓本來就融資難的小微企業更是雪上加霜。有專家稱,銀行業將進入5年至10年的調整期,可以通過轉型來逐漸化解這場壞賬危局
12月中旬的上海松江,寒風四起。從服裝車間走出來的周佳,拎了幾件樣衣。“本來春季定單要做四個顏色,客戶怕賣不出去,最終確定只做兩個色系。”周佳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時值正午,車間里的工人邊吃午飯邊說笑。“往年這個時候,他們連午飯都沒時間吃。”周佳掃了一眼車間又說,“銀行今年給的一年期授信額度根本用不完。以前是我們求銀行放貸,現在銀行反過來希望我們貸款。”
周佳所說的銀行希望企業加強貸款,其背景是:路透社12月11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透露,中國已經要求銀行在2014年最后幾個月發行更多的貸款,同時放松存貸比限制,以達到創紀錄的全年新增貸款目標。報道稱,央行從10月就已經開始調整合意貸款規模,將今年全年的新增信貸目標定在了10萬億元。根據市場分析人士的估計,今年新增信貸最多可能很難超過9.5萬億元。
作為工廠財務,和銀行打了近十年交道的周佳對銀行所處的兩難境地頗能理解,“我們隔壁做箱包的工廠半年前關的門,聽說是因為歐美的幾個訂單突然取消,銀行的人來催過多次,(欠銀行的貸款)現在還沒有下落。”
事實上,今年以來,在大城市郊縣和二線城市,突然遭遇關門的企業并不在少數。根據銀監會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7669億元,連續12個季度上升;不良貸款率創下4年來新高,達到1.16%。
一面是銀行壞賬、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一面是央行要求加大放貸,在經濟增速下行和通縮壓力下,未來貨幣仍會寬松,但金融體系貨幣依舊難以傳導至實體經濟,實體金融冷熱不均將成為新常態。
不良率創4年新高
“銀行貸款的不良率上升已經成為基本趨勢,雖然上升速度不快,但是方向還是在緩慢上升。”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不良貸款的這種上升態勢還要維持一段時間,預計至少半年,甚至一年以上。”
根據中國銀監會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7669億元,較上季末增加725億元,連續12個季度上升;不良貸款率達到1.16%,較上季末上升0.09個百分點,創4年來新高;撥備覆蓋率為247.15%。但從整體上來看,銀行業整體風險抵補能力較強,信貸風險總體可控。全行業利潤保持平穩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12645億元,同比增長12.7%。
實體經濟的下行風險給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帶來一定壓力,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有所上升。銀監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的不良貸款余額分別為6461億元、6944億元、7669億元,創近年來新高。與此同時,不良貸款率也在持續上升,第一季度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為1.04%,到第三季度則高達1.16%,達到近幾年來的較高水平。
事實上,銀行不良貸款地區分布已經由長三角向眾多的地方蔓延,風險最先在江蘇、浙江、廣東等地暴露出來。去年底,在廣東佛山順德,因為大量鋼貿、塑貿企業資金鏈斷裂,多家銀行深陷其中,導致部分銀行不良率7個月暴增兩倍,最高達17%,并向珠三角蔓延。而今年9月底,山東超過上述地區,成為風險雷區。有媒體披露,今年上半年,山東一家貿易企業利用礦石貿易騙貸,多家銀行被拖下水,當地銀行不良貸款隨之激增。
前不久,中信銀行向中國煙草總公司定增120億元補充資本金的消息,不經意間暴露了中信銀行不良貸款壓力增大的秘密。
“銀行的不良貸款問題能不能得到改善,主要取決于經濟環境是否轉好。從目前的宏觀經濟狀況來看,大致上處于相對穩定的態勢。”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最悲觀的判斷,經濟增長率能夠維持在7%,也就是說,經濟進一步大度下滑的可能性小。但是銀行的壞賬有慣性,還會再上升、增加,中長期來看,趨于緩慢增長。”奚君羊表示。
經濟下行導致壞賬
“產生不良貸款有許多原因,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宏觀經濟周期運行的結果。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由原來兩位數的經濟增長逐步回落到7%多一點,增長速度在不斷回落,周期性的不斷下滑。”奚君羊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在這個回落過程中,銀行大量發放貸款的主要的一些行業受到不利影響,如鋼鐵、建材、房地產等行業,這些行業在銀行有大量貸款,而經濟的不景氣導致這些企業還本付息的能力下降,對銀行的貸款不能及時還本付息。”
來自官方的聲音又是另一種看法,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表示,房地產風險是造成銀行不良貸款上升的主要原因。
還有銀行人士稱,民間借貸利率過高,小微企業不堪重負,一旦企業資金鏈斷裂,必將傳導至銀行業。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說,今年以來,以小微企業為代表的企業貸款風險是造成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持續下滑的主因。第三季度,這些風險所涉及的范圍仍有一定程度擴大。一方面,不良貸款增長較快的地區逐漸增加,從外向型經濟比重較大和民營經濟較為發達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向其他沿海省份擴張。另一方面,不良貸款涉及的行業有所增加,企業規模也出現大型化的趨勢,大額不良貸款事件時有發生。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銀行業不良貸款上升實屬正常。”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銀行是一個順周期行業,經濟好的時候,銀行貸款資產質量向好;經濟不好的時候,銀行資產質量就會下滑,銀行資產質量能真實反映經濟狀況。當前我國經濟‘三期疊加’,下行壓力加大,銀行資產質量也會隨之出現下降。”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則認為,風險爆發具有多元性。一方面,上一輪金融危機爆發,在信貸較為寬松時期,銀行過度放貸,甚至出現銀行追著企業放貸。在經濟上行期,大量新增信貸沖抵了逾期貸款;而經濟下行時,銀行惜貸,企業融資困難,貸款逾期會爆發。另一方面,隨著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及產能過剩、技術落后等企業被調整淘汰,而這些行業資金占用量大、周期長,貸款回收慢,自然會導致不良貸款增加。此外,因為銀行惜貸、抽貸,中小微企業經營狀況難以改善,盈利能力偏弱,這也延伸至銀行不良信貸的增長。
“壞賬是不良貸款中最壞的那個部分。不良貸款是整個經濟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如果周期沒有完成,銀行貸款的不良率還是會不斷地緩慢上升。”郭田勇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銀行進入長期轉型期
“從銀行目前的情況來看,在經濟增長的高峰期,銀行已經有了大量的撥備,即大量從利潤里提取出來的彌補貸款損失的準備金。因此,現在哪怕出現壞賬,銀行用以前的利潤留存、撥備來覆蓋壞賬,還是在銀行的處置能力范圍之內的,所以目前還不會對銀行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奚君羊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數據顯示,商業銀行針對信用風險計提的減值準備較為充足。第三季度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18952億元,較上季末增加698億元;撥備覆蓋率為247.15%;貸款撥備率為2.88%,較上季末上升0.0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資本充足率繼續維持在較高水平。第三季度末,商業銀行加權平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47%,較上季末上升0.34個百分點。
“撥備資產是利潤扣除后,留存下來應對風險損失的。現在撥貸比指標達到2.88%,是銀監會推出該項監管指標以來的最高位,反映出商業銀行風險抵補能力略有提升。”連平告訴記者,“目前銀行業資產充足水平和質量較高,撥備覆蓋率也保持在較高水平,整體風險抵補和損失吸收能力較強。盈利增速雖有所放緩,但并未改變其穩定增長的態勢,盈利增長為商業銀行承受信貸資產損失積累了一定能力。”
“銀行對以往的不良貸款已經沒有處置能力了,只能盡可能在處置的具體方法上更得當一些:可以通過訴訟、保權等途徑,通過與債務拖欠企業的合理協商,對暫時出現資金周轉困難、但是未來的經營能力有改善前景的企業通過合理的債務重組、重整、安排,使企業度過短期的難關。”奚君羊告訴記者,“另一方面,關鍵是在于對新增貸款的把握,對貸款的企業、項目進行嚴格的風險控制和防范,避免新增貸款在未來出現不良的結果,這是銀行當務之急。”
有專家稱,銀行業10年的黃金期已經結束,將進入5年至10年的調整期,通過轉型來逐漸化解這場壞賬危局。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冀志斌認為,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一大批過剩產能將被淘汰,銀行業風險將會進一步凸顯,因此,銀行業不良危局是經濟轉型的陣痛期,短期內難以破解。
董登新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表示,國務院已提出“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優化信貸結構”等要求,這表示預計5到10年內,銀行業要過苦日子,銀行業將進入與經濟調整相匹配的調整期,其壞賬危局也將在調整中逐漸化解,而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則有望得到緩解。
連平預計,隨著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高企狀況的改善、房地產市場刺激政策出臺,以及地方政府負債體制改革啟動,未來調控和改革政策有助于緩解資產質量下行壓力。
小微企業融資依舊難
有信貸需求的小微企業信貸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數據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49.5%的信貸需求得到了部分或者全部滿足。第三季度,該比例略有下降,為47.1%。另外,銀行資金更傾向于規模較大、抵押品更充分的小微企業,中小規模的小微企業融資之路更加艱難。
而其中令人注意的是,由于市場資金并不寬裕,銀行資金更青睞于“硬”企業,這些小微企業資產規模更大、抵押品更加充分。比較第二、三季度的數據,大規模小微企業的信貸可得性從57.8%提高到70.6%。與之相反的是,規模中等的小微企業的信貸可得從58.3%驟降至24.2%,小規模小微企業從36.5%略升至39.2%。
然而,這些較大規模的小微企業,其虧損的比例卻遠遠高于中小規模的小微企業。在2014年第三季度的數據中,17.4%的大規模小微企業出現了虧損,遠高于中小規模小微企業的9.1%和12.8%。顯然,所謂的“硬”企業其實并非意味著盈利更多、風險更小。
不過,今年以來,國家及地方政府頻頻出臺政策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就在11月20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扶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要求落實扶持小微企業的相關優惠政策和相關部委工作分工,進一步完善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政策,鼓勵新金融模式和相關企業為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滿足他們的融資需求。
“小微企業的情況要具體分析,一類小微企業本身經營狀況不穩定,業績的持續得不到保證,容易受外部環境影響。這類小微企業的融資困難是客觀存在的,社會也沒有辦法幫他們解決這類問題。”奚君羊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另一類小微企業有好的業績支撐,他們僅僅面臨短期的資金周轉問題。對于這些企業,通過合理的融資途徑,可以解決他們的融資問題。這類業績良好的企業,他們未來的還本付息也是可以得到保證的,得到適當合理的資金支持,他們的業績就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就業都會帶來積極重要重要。”
《國際金融報》記者在對上海的部分小微企業的采訪中了解到,銀行給小企業提供貸款都要求有質押,即把資產轉移到銀行的分配能力之內,如房產證等。而上海很多的科技小企業都存在資產抵押問題。大企業有土地、設備可以抵押,科技型小企業往往只有幾臺電腦、知識產權、軟件專利權等,這部分資產不容易擔保和變現,銀行也不太歡迎這種類型的質押。質押如果還不起貸款,資產沒法處置,就成了新的不良貸款。而目前這類科技型小企業融資普遍面臨困難,且沒有較好的解決措施。
社會要扶持的也正是這類業績良好的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企業,如果他們發展壯大,可以引導整個國家的科技發展。如美國的微軟、蘋果,都是由小企業發展起來的。
“中國的銀行及其他融資機構向小微企業覆蓋的途徑太少。現在銀行存在的問題就是對小企業不分良莠、不加區別的排斥心態。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銀行業競爭不充分。現在銀行普遍只給大企業提供貸款,這樣已經可以獲得很好的業績,利潤來源能夠充分保證,因此他們沒有動力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提供服務。而且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風險相對較高。”奚君羊告訴記者。
如果銀行競爭充分,資金除了解決大客戶的需要,還有大量充裕的資金不得不轉向給小微企業。外國的大銀行都給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業務,如美國的銀行競爭很充分,大企業早已被瓜分完畢,美國最大商業銀行之一的富國銀行60%的收入來源于小微企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